
【微电影剧本】用生命担当
【微电影剧本】
用生命担当
【主要人物】
赵福宽:十里沟乡乡长,年龄四十五岁。
杨贵银:西洼村村主任,年龄三十六岁。
刘满堂:东洼村村主任,年龄四十岁。
李银锁:上洼村村主任,年龄四十二岁。
李建刚:省城某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年龄四十五岁。
林波:乡党委书记,年龄四十岁。
梁勇:县长,年龄四十岁。
群众等……
【剧情简介】
赵福宽,一个军人出身的乡长,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撒在了他所服务的这个乡里。为了群众的福祉,为了全乡的人民利益,为了让贫困的村民们富裕,他东奔西跑着,不辞劳苦。为修路,为架桥,为山里药材的出路……他费尽了心血。终于,他所负责的三个最贫困的村在他的全力帮扶下,脱了贫,致了富,过上了富裕生活。可他,备受老百姓拥载爱戴的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的赵福宽乡长,却因积劳成病而离开了他最惦念的人民……
【剧本正文】
1、 乡村公路,外景,白天
一辆自行车在乡间公路上快速的疾驶着。
骑自行车的是一位体格健壮的中年男子。
随着身后的一声喇叭,一辆柴油三轮从他身边驶过,车轮扬起的一溜灰烟,将他覆掩在尘雾里。
他停下来,等待扬土慢慢地散去,重新蹬起自行车来继续前行。
在靠河岸的路边小卖部旁,他停了下来,把自行车放在小卖铺门的前,加了锁,然后走了进去。
店主(一位中年女性,笑微微的向他点点头):“来啦?买点什么啊?”
中年人(看着货架点了两样):“来瓶水,再拿包饼干吧。”
店主(将水和饼干取下交给他):“请拿好,一共四块五。”
中年人(掏出一把零钱,数够数交给女店主):“我去山塬上看看,能帮我看一会自行车吗?”
女店主(一口答应下来):“行,行,就放这吧,都认识了,没问题。”
中年人:“谢谢了。”
他一边喝着水吃着饼干一边向渭水河上架铺着的那座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木桥上走去。
2、 西洼村,外景,白天
一个看起来有些原始的村庄,被各种树木层层的包裹着,倒也显得绿葱葱的。
雀鸟们在树丛里叽叽喳喳的叫着飞着,村两侧的山坡上开满着各种叫不上名的野花。
除此而外,村庄里显得很清冷,听不到人的喧闹声。
几个上了些年纪的村民,聚坐在碾麦场里那用土坯垒成的晾晒台上,一边抽着烟一边郁郁闷闷的说着话。
村民甲(看似年纪最长,叹了口气):“这娃们都出去了,看咱这里冷清的,连狗都懒的叫唤上一声。”
村民乙(一位稍瘦些的老人也跟着叹了口气):“顺子哥,娃们不出去,呆在在咱这穷乡僻壤里有啥奔头?你看咱这个村,住的都是啥房子?穿的都是啥衣服?别说给娃们说媳妇了,穷得连自个感觉都不好意思。不下雨,满院子张扬的都是外土,下个雨,满屋里都是漏的湿漉漉的。依我说,出去的好,出去的好。”
村民甲(不赞同的摇摇头):“要是年轻娃都不回来了,顺才你说,这个地谁来种?咱这离乡集市远的,买个东西要翻山越岭,你说咱这些老胳膊老腿的谁能去得了?那么长的路,就你顺才算最年轻了,你能走得了?”
村民丙:“顺子伯说的对,也就是的,山塬上就数咱村子大了,千口子人,总共就二百来年轻人,这立马就要种地了,好像都是约好的一样,叮咣一下,一夜之间就走了个精光。剩下的不是老就是弱,能下地的有几个?”
村民丁(问旁边的老者):“顺发哥,听说国家给农村这一块有很大的政策倾斜,就是不知道能倾斜个啥样子?不知道有没有咱的份?”
村民戊(咳了一声):“咱这黄土高坡,除过没人要的外土疙瘩子,还能有啥呢?就是给你了政策你又能咋?”
村民丁(不认可):“哥,咱这咋没东西?漫山长的那个杜仲,就是好东西。”
村民丙:“好东西?那的确是好东西,谁要得吗?咱这交通又不便利,大点的车都上不来,就算有人愿意来收,运费都掏不起。”
村民乙:“咱这啥没有的?就是交通问题严重,还有那资源的利用问题。咳,好好的东西没人光顾,自个拉着去卖吧,只赔不赚,把人折腾的没了辙。”
村民戊(望望天上的白云,不无向往的说):“只要能给咱个修路的和收药材的政策就行了。”
村民甲:“咳,不说这个了,说多了都是泪。”
村民丙(笑了起来):“我说哥,你这是电视看多了,还‘说多了都是泪’,要是再说多了恐怕连裤子提不起来了。”
大家都开心的笑起来。
几个孩子追逐着,嬉笑着跑进在场子里打闹起来。
3、 西洼村委会,内景,白天
一间用废弃的旧小学教室改造成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里,墙面已经剥落。里面的空间很大,墙上张挂着各种规章制度的牌子。并排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课桌,靠里面有两排用木板架起来的凳子,有一个火炉子,上面正用铁壶烧着水。
这里正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商议着村上的大事。
大家你一句我一言的,七嘴八舌的拉着家常。
坐在课桌前的村主任杨贵银,看着眼前都是上了些年纪的村民代表,轻轻的摇了摇头。
杨贵银(了清嗓子,声音洪亮):“今个召开西洼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相关事项的研究和决定。大家静一静,我先按规矩点一下名。”
大家静了下来。
杨贵银(点起了名):“杨顺国。”
杨顺国(站了起来,弯弯腰):“到!”
杨贵银:“王贵林。”
王贵林(也站了一站):“到!”
杨贵银(停顿了一下):“这吧,都一天十见的,我就不一一点名了,就一起的点了吧:杨顺财,杨顺水,杨贵远,刘灵灵。”
被点名的几位代表一齐答着到。
杨贵银:“十三名代表,实到七名,符合程序,我宣布正式开会。”
大家立刻鼓起掌来。
杨贵银(向代表们挥挥手,让掌声停下来):“今个有两个议题,一个是眼下要种玉米了,可咱村上青年娃们都跑城里去了,剩下的劳力满打满地也就十来个人,还都是妇女家,有的家里一个劳力都没有,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就算都集中起来,那么多地一半时的也种不过来。眼看着地都要撂荒了,把人都急死了。今个请各位代表来,就是要商议一下,看这事怎么处理才妥当。”
杨顺国(举举手,不等同意就发起了言):“地是必须要种,因为咱是农民,不种地,那咱吃啥呀?穿啥呀?”
杨顺财(接口):“不种地,西北风都没得喝。”
杨顺水(做了个主题发言):“种玉米要靠牛犁沟沟撒播,够不上用牛的,就要靠人挖坑坑点播,十来个人能干个啥?最好的办法是统一耕种,可咱这山塬上的地又都是各家一块一块的,而且大小不一,长短不齐,还都设个垅垄子隔开,没法统一播种,这是个问题。”
王贵林(站了起来,带着鼻音):“四叔说的没错,如果把每块地上的垅垄子平了,所有的地就能连成一起,整几个手扶来,十来个人跟着后面撒种,也能基本解决这些问题了。”
杨贵银(点点头,表示赞同):“亮子的话说的有道理,大家商量一下,咱暂时来个集体农庄模式,也就是临时大锅饭一下,地不分你我他,一起种上。这就是一事一办,急事急办,播种的事是不能耽搁的。大家认为呢?”
杨顺国(举起手):“我赞成!”
杨顺财(跟着举起手):“我也赞成。”
王贵林(把手抬起来摇晃了几下):“也只有这法子了。”
刘灵灵(唯一的女代表举起双手):“我们妇女也赞成这个法子。”
杨贵银(站起来做了总结):“大家都没意见,就形成决议,各位代表会后就按分片分头与各家各户沟通,把意见达成一致。我去想法张罗几台手扶来,种籽先由村上到乡上借点,以后再和大家算账。如果对决议没啥说法,就举手通过。”
众人都举起了手,表示了通过。
这时,有人走了进来,是那位骑自行车的中年男人。
杨贵银一看,忙站了起来,想和中年人打招呼。
中年人笑着摆摆手,示意村杨贵银继续,他随即走到后面坐了下来。
杨贵银(又清了清嗓子):“第一个决议通过,咱就接着商议第二个议题。这第二个议题,就是咋样让咱这个村子能富裕起来,至少让所有村民都能吃饱穿暖住的舒坦,手里还能有点急用钱。大家集思广益一下,多提有建设性的意见。”
王贵林(站了起来,仍然带着鼻音):“主任叔,从你外出打工后,咱村就一直在喊,康呀富呀的这话都喊了好多年了,几任主任也都费了不少脑子,现在咱村还不是穷的叮当响?有啥法子呢?”
杨顺国(吸了一口烟,不紧不慢的):“我说贵娃,你当村主任确实为咱村出了不少力,村上打井,为住窑的盖房,每家院里都修了厕所,拉河沙把村里的路都铺垫了,是个称职的主任,也只能做到这些了,将就着还行,要富裕?梦都做不成。”
杨贵银(很不赞同):“我说伯,咱要对自己有信心,咱们有的是资源,没有走不通的路。”
杨顺水举起手来。
杨贵银示意其发言。
杨顺水:“路在哪里?就这么一条通往外面的路,中间还有一截子不是塌方就是地基下陷,啥也出不去,啥也进不来,怎么富?”
王贵林(附和着):“就是的,咱山里么多的核桃呀大枣呀,还有那能治病的贵重药材,可没一样派上用场,都是路的事。过去有人专来收购,钱多钱少的总有人要,自那段路上拉货的翻了两次车,再没人敢来收购了。”
杨顺财(咳嗽了一声,摇摇头):“有资源也不顶个啥用,我看能种好这些庄稼,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杨贵银:“我们一定会有办法的。”
这时,刚进来的中年人站起来走到了前面。
中年人(笑着):“贵银主任说的没错,办法总比想法多。刚才大家也说了,咱们村上有的是自然资源,资源就是财富,只要我们能好好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富裕起来只是个过程问题。”
村民代表们有些惊诧,把目光都瞅向了他。
杨贵银(忙向大家介绍):“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咱十里沟乡的乡长赵福宽同志,是专包咱村的领导。”
大家一听是乡上的领导,立即鼓起掌来。
赵富宽(摆摆手):“我也来乡上不久,这西洼村虽然来过几趟,但都是走马观花,不太熟悉咱们村里的环境和村政现状,这会正好赶上大家都在这里,是个机会。干脆,大家带我走一下村里,咱们结合着实际,边走边说,找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贵银主任,你看呢?”
杨贵银(忙劝阻道):“赵乡长,你大老远的来这,一路上够累的了,要不先缓一下气再说。”
赵福宽(看着杨贵银笑了笑):“这点路算不了什么,比起我当兵时拉练的走的路程要少的太多了。咱们走吧,去实地好好看看。”
杨贵银不好再说什么,就跟着村民代表们拥着赵福宽走出了村委会。
4、 西洼村,外景,白天
西洼村虽然经过努力变革,村貌改变了许多,但总体上还是显得有些散乱,村民居所老化失修,有些屋顶上还铺着油毡纸。在赵福宽看来有些苍凉。
在杨贵银和村民代表们的陪同下,赵福宽将西洼村的前前后后都详细的看了一遍。
赵福宽一边走着一边询问着村里主要经济来源及村民们的具体家境状况。
几个好奇的小孩子跑了过来,跟着他们的后面跑着着。
赵福宽(奇怪的)“村里总这么安静吗?很少见到人啊?”
杨贵银(解释道):“年轻人都跑大城市打工赚钱去了,剩下的老年人一般都窝在家里不出来,看着就冷冷清清的了。”
赵福宽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赵福宽:“咱们再去后山看看资源状况吧。”
杨贵银(婉阻):“改天吧乡长,你够累的了。”
赵福宽:“走吧,时间还早。”
杨贵银只好把上年龄的几位村民代表留了下来,自己作向导,带着赵福宽向村后的山上爬去……
5、 十里沟乡,内景,白天
乡长赵福宽的办公室里,一改往日的掩门无人,此刻热闹了起来。
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靠墙边的几把木椅上坐着西洼村的村主任杨贵银,东洼村的村主任刘满堂和上洼村村主任李银锁。加上赵福宽,屋里就显得满登登的了。
赵福宽(给每人倒了一杯水):“今天把三位主任请来,开个小型座谈会,咱们一起坐下来商量商量三村脱贫奔小康的事情。”
刘满堂(发出声响地喝了口水):“不用商量,乡长决定就行。”
赵福宽(笑笑):“不是我说了算的事,这是关系到三村老百姓能不能幸福生活的问题。东洼村、西洼村和上洼村,总人口加在一起两千六百多,合在一起算是一个很大的村子了。你们三个村都集中在一个山塬上,相距的又很近,但村民们的经济条件又同样的比较贫困,也都是咱们乡的典型贫困村。为什么这三个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哪里?我们必须要找出答案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