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雪后走东许(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雪后走东许(散文)


作者:天高云淡天 童生,820.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71发表时间:2018-05-07 10:45:57
摘要:明天还要去东许,把没跑到的村子跑完,再跟村干部座谈一下,就无论如何要动笔了。因为我也不想由于自己的懈怠,而让老裴生气。

【流云】雪后走东许(散文) 2018年的第一场雪,来的有些激情澎湃,一夜之间,冰封雪盖,江淮大地,银装素裹。大雪一停,我和作家单传洪老师一起,就赶紧驱车前往长丰县朱巷镇,开启我们《史话朱巷》创作活动的下乡之旅。在朱巷镇交警队门前,单老师下车,去往他对接的陈庄行政村,我则继续前行,去往我的对接地东许行政村。
   这次美丽乡村大型系列图书《史话乡村》创作活动,由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旅游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裴章传先生倡议,省旅游文学艺术家协会和长丰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朱巷镇党委书记朱起触角敏锐力拔头筹,美女镇长唐咏梅倾心落实,首卷《史话朱巷》创作活动于2018年1月2日在朱巷镇正式启动。我有幸成为首批入选的15名作家之一,感到很荣耀,也觉得很有压力。因为从未涉猎过农村题材,如何以文学笔触,书写乡村历史,完成《史话朱巷-东许篇》的艰巨任务,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
   雪前在朱巷镇参加启动仪式与对接活动的时候,对东许村作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东许行政村有16个自然村,3200多人口,12000多亩耕地,在朱巷镇以东10公里外,地处淮南铁路与合蚌高速之间的老虎冲腹地,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村。虽然境内岗冲交错,但以岗地为主,土地贫瘠,易旱缺水,农业生产不稳,农村经济不强,农民收入不高,恐怕是朱巷镇最偏远、最不富裕的一个行政村也不一定。
   车至柘塘时,要离开X006县道,穿过柘塘集贸市场,进入村村通小路,才能到达东许村。可当我进入柘塘集市后,只见摊点云集,人头攒动,几乎寸步难行。经人指点,退回县道,另辟蹊径。可我跑出几公里开外也未见蹊径,赶忙拦下一辆电动三轮问路。热心的三轮大哥先是给我详细指点,然后干脆开着三轮给我带路,直到把我引入正途。大哥的质朴真诚与热情,让我在白雪皑皑的寒天里,从心底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东许村村委会在东乡自然村里,县里投资60多万盖起来的村部大楼非常气派。因为已是正午,村部的人都回家吃饭去了,我便在村部楼前广场上,边浏览宣传橱窗,边等候村干部到来。下午上班后,跟许良国书记、任德祥主任交换了意见,商量了下一步的活动安排,就在任主任的陪同下走访自然村。
   东许村“任、许、杜”三姓人口居多,任姓人口主要集中在上下任岗两个村子,我们首站就来到下任村。东许行政村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得益于国家政策好,村村通水泥路四通八达,各个村都组织人力把路上的雪铲出了一条车道,我的吉利小车一直开到了村里93岁老人任宏现的家门口。任老是村里最年长者,却仍然耳聪目明,记忆清晰,表达明快。老人家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上下任村的历史,让我对任姓祖先的尚武精神与任氏百姓的农耕生活有了大体的印象。遗憾地是,由于天寒地冻,我的手脚就不太灵活,录音笔操作失误,把任老爷子的录音给格式掉了!而且,任氏族谱在文革中被烧毁殆尽,看来如果记忆和笔记不能满足写作需要的话,可能还要二访下任,再见老爷子了。
   我准备把16个自然村都走一遍,所以要在村里住几天。书记村长(大家都习惯把村主任叫成村长,所以后面就干脆都村长了)安排人给我现弹了厚厚的新棉盖被,买了全新的木床和其他床上用品,安置在空调房间里,这住的问题就妥妥解决了。村部有食堂,但村干部都住在附近,所以平时不开伙。我看食堂厨具食材一应俱全,正合我平时自由行自助餐的喜好,就谢绝了轮流在书记村长家搭伙的安排,由我自己解决一日三餐问题。不过在这期间,我已经在村长家吃了两顿,在书记家扫了一餐了。
   到了晚上,偌大的村部两层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极其地自由自在。我把大门锁上,穿过后院,进入厨房,用电饭锅煮点米饭,用村长从家里拿来的土鸡蛋蒸一小碗鸡蛋羹,再用村长家的新鲜蔬菜炒上一小盘,就开始了我的自助晚餐。吃到高兴处,端着碗来到院里,时而踏雪绕圈,时而立于井台边,看着满院厚厚的白雪,听着楼顶红旗的猎猎之声,这顿饭吃得就格外的有韵味,格外地有风情。
   随后两天又走访了好几个村子。东乡村的老书记杜学法先生,不仅全面地叙述了东乡的过往,而且绘声绘色地给我们回忆他童年的趣事,那爬到30米高的勘探大木架上撒尿的情景,让我们忍俊不禁。尤其那生动的语言极其形象:“站在大架顶上,一泡尿尿完了,下面才淋到人的头上”,大架之高,赫然在目。讲到他因为工作严格得罪人多而屡次落选时,开朗坦荡,没有丝毫怨气与羞涩,一个干练大气的农村最基层的干部形象,跃然眼前。他还让我们看了杜氏宗谱,里面关于杜氏杰出人物与地方历史掌故的记载,为我下一步的史话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郭户村刘才福老先生也向我们展示了刘氏族谱,其编纂工程之浩大,丝毫不逊于杜谱,对我下一步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刘老先生还带我们到村头的雪地里,掀开盖在井口的石磨盘,让我们看著名的郭老井。据说这口井水源充沛,水质优良,过去许多年,四邻八乡的人都经常到这里来挑水。现在虽然废弃了,但村里的人都还很眷念,刘老先生怕有人走夜路看不见而掉下去,就把家里的磨盘搬来盖上。知道了这个故事,再看磨盘与井坛,就平添了一份亲切感。老井旁边有一口方塘,三面塘埂都高于下面的田地,渗漏的痕迹很明显。刘老先生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漏塘。当年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刘伯温曾在此征战,有一天策马郭户村前,问路于正在捶垒塘埂的农人,农人未予理睬。伯温愠而言道,“一锤三空,不漏也渗”。此塘以后果然一直渗漏,村民遂称其为漏塘。传说虽不足信,但其中教人向善之意一目了然,对当地淳朴厚道的民风形成,或许有所裨益。
   许店村的许开楠老先生身高不足1米6,天然一副赧然的表情。没想到,这个慢条斯理的老人家,却有着一身的故事。他讲的得济村的传说,颇有释家色彩,说的是地藏王菩萨曾欲在此建庙,因忘了计数自己所坐的山岗,而未合预设的九龙攒珠九峰拱护的形制,遂移至九华山。随后,当地人便在菩萨坐过的地方修了个庙,因为灵验,所以被称为“得济”。杜谱《柘塘古迹考》则说是朱洪武曾在此庙避难脱险,登基后敕封“得济”之名。两种说法截然不同,却各有一番意味。看来无论哪种版本,这一带曾经有过一个名叫得济的祭祀祈福场所,甚是灵验,四方闻名,应该是八九不离十。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于真实,倒也不那么重要了。
   许开楠老先生今年86岁,一解放就担任村干部,担任过万人高级社主任,然后又降级为村生产队长。文革前做过农业中学校长,文革中长期在公社老虎冲知青林场当书记,改革开放后负责过几个社办小企业。起落沉浮,经历丰富,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或许,我将要在《史话朱巷-东许篇》中,对这个人物多费点笔墨。现在东许村支书许良国是许开楠的小儿子,我建议他把父亲的经历好好整理整理,为老爷子立个小传,让后人参考借鉴。也希望小许书记能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把东许村治理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离2月初交稿时间已经不多,但我仍然没有找到《史话朱巷-东许篇》的切入口,自然无从下笔。好在史志高手、知名作家单传洪老师答应助我一臂之力,让心下稍许踏实一些。彷徨之中,记述一下走访东许村的过程,好像感觉轻松了不少。
   明天还要去东许,把没跑到的村子跑完,再跟村干部座谈一下,就无论如何要动笔了。因为我也不想由于自己的懈怠,而让老裴生气。(丁酉鸡年十一月廿九,2018年1月15日,星期一,于合肥)
  
   【作者简介】天高云淡天,本名凌志,安徽省巢湖市烔炀河镇人,法学在职研究生,三级警监。1957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参加工作,做过电工、法官、秘书,曾任安徽省监狱工作研究所所长、书记、政委,《安徽监狱》杂志主编、《安徽新岸报》总编辑,在几所监狱担任过领导职务。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合肥市、巢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老家烔炀河》、《狱警絮语》、《老凌游记》等。

共 31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2018年的第一场雪,来的有些激情澎湃,一夜之间,冰封雪盖,江淮大地,银装素裹。大雪一停,我和作家单传洪老师一起,就赶紧驱车前往长丰县朱巷镇,开启我们《史话朱巷》创作活动的下乡之旅”——“我”的东许之行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史话朱巷-东许篇》是“我”必须要完成的课题,因此要下乡走访16个自然村,并在人民群众中短暂地“扎”下根来,采集走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遗迹和人物,为写稿组材。有道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历史,更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写一个地方的史话更是需要寻找、挖掘当地的风俗民情和人文历史,不扎根于基层、不体验风俗民情,何来丰满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呢?搞文学创作者都是辛苦的、孤独的耕耘者、行路人,却又甘愿享受这份辛苦和孤独,因为每一次艰难的跋涉都会得到一次灵魂的升华!【编辑:燃一瓣心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燃一瓣心香        2018-05-07 10:47:50
  写作真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每一位作者都甘之如饴。问候老师,敬茶!
一瓣心香燃未尽,山花妖娆脸微红。
2 楼        文友:天高云淡天        2018-05-08 03:58:22
  编辑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冬之蝶        2018-05-08 12:32:1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文章本非易事,要完成一部《史话朱巷—东许篇》更是耗了作者不少心血,文章描写到作者冒着严寒到东许村,先后和走访的16个自然村体验风土人情,通过与当地村民的对话,记录下那些即将流失的记忆。文中对经历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文学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凝心写好东许篇为后来人留下更多记忆的决心。冒昧评价,不足之处请指正。问好老师!祝老师在流云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