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色雨披
李秀珍老人有一条蓝色的雨披,这是她老伴儿留下的。老伴儿生前就是穿着这条雨披接送孙子上学的。去年入冬时,老伴儿突发心梗,啥也没交待就走了。
李秀珍说老也不算老,不过六十出头。她的老伴儿比她大三岁,他们两口子三年前从信阳家乡来到郑州,给在郑州打工的儿子带孩子。没想到的是,老伴儿来时身体还好好的,过了一年多就离她而去了。老伴儿没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现在轮到李秀珍老人接送孙子了。遇到下雨天,李秀珍老人是要穿上蓝色雨披的。若是大晴天,李秀珍老人也要把蓝色雨披放进电瓶车前面的菜篮里,以备不时之需。这就叫“晴备雨伞,暖备寒衣”。
这一天上午,李秀珍老人出门接孙子的时候,天还半阴半晴的。几朵灰色的云块,虽然沉甸甸的像要掉下来似的,但并没有要下雨的迹象。当李秀珍老人接了孙子返回来的时候,突然响了几声闷雷,云彩“忽”地就布满了天空,这些云好像就在哪儿藏着似的,说来就来了。转眼之间,雨点就像垂钓的细绳,密密麻麻地抖落下来了。李秀珍老人急忙停下电瓶车,打开车前面的菜篮,将蓝色雨披拽出来,穿在身上。孙子当然展开雨披长长的前摆,罩在头上,藏在雨披里。李秀珍老人加大“电门”,来到小区的南大门外。她正要刷卡进入大院,就看见一位跟她年纪相仿的老妇推着童车匆匆地往西走。童车里躺着一个婴儿,看样子不满周岁。儿童仰面躺着,像一个承接雨线的容器。这老妇是着急的,她不时地探头看孩子,把腰弯成了九十度,试图用自己的脑袋阻挡雨线的袭击。此时是初秋气候,老妇着衣单薄,她不可能把唯一的一件T恤衫脱去,覆盖儿童。小区的南大门,只有几个刷卡的通道,上面没有任何遮雨的建筑物。一个值班的“门卫”站在不大的“太阳伞”下,像一段木桩似的。老妇犹豫了一下,也许是想进入刷卡通道,在太阳伞下避避雨。但她还是停顿片刻,继续往前走了。
马上就要进入通道的李秀珍老人看见了,叫住了那位老妇,说:“大姐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的雨披给你用一下吧?”
老妇站住了,说:“俺在对面公园里玩儿,没想到突然下雨了。俺在‘三期’住,谢谢您了大姐!”
“三期”,是小区的名字,这里的小区,大概是同一个开发商的大手笔,所以,小区名字就按建筑的先后顺序而起。李秀珍老人住在“一期”,与“三期”相距约一里路。李秀珍老人把蓝色雨披折叠成双层,覆盖在童车上,老妇真诚地向李秀珍老人致谢,说:“雨停了俺就把雨披送来,大姐放心吧!”
李秀珍老人说:“你就送门卫这儿吧。我自己来拿。”
老妇答应了,再次感谢后,推着童车急速离去。
李秀珍老人也回到家里,给孙子倒水喝,做饭吃。儿子和儿媳中午饭都在厂里吃,只有早晨和晚上才在家里吃饭。
吃了午饭,送孙子上学,雨已经不下了。郑州这个地方,下雨少,刮风多,比起家乡信阳,气候干燥得多。
可是,当天下午,那个老妇却没有把雨伞送来。李秀珍老人接送孙子,路过门岗,她都要问问执勤的小伙子:“我的蓝色雨披送过来没有?”
小伙子回答:“没见到。”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雨披仍然没有送来。李秀珍老人有点生气了:“早知道这个人不守信用,我就不给她使用了。”
第三天,李秀珍老人接孙子回来,远远地就看见执勤人员站在太阳伞下,臂弯里搭着一个蓝色的雨披。走过通道,李秀珍老人问:“这是我的雨披吧?”
执勤小伙说:“是一个年轻人送来的。这儿还有一张纸条。”说着,就把蓝色雨披和纸条递给李秀珍老人。
老人展开纸条,细细地看那纸条上的水笔字:“好心的阿姨,谢谢您的雨披。我妈那天淋了雨,感冒发烧,没能及时给阿姨的雨披送来,十分抱歉。我儿子在阿姨的雨披的保护下,安然无恙。我们非常感谢阿姨的慷慨相助。可是,我们发现阿姨的雨披破了一个洞,不能再使用了。我们给阿姨买了一个相同品牌的新雨披,务必请阿姨收下。”纸条下面只有月和日,没有姓名。
李秀珍老人看完了纸条,埋怨说:“真是多事儿的主,好像人家多么稀罕新雨披似的!”
李秀珍老人很看重自己的蓝色雨披,因为这是老伴儿的遗物。老伴儿爱抽烟,把胸前烧了一个鸡蛋大的洞。李秀珍老人劝老伴儿再买个新的,老伴儿不肯,说:“这雨披质量不错,再用两三年也没问题。”
老两口都没有别的嗜好,专心致志地带孩子。春暖花开的时候,老伴儿送孙子到了学校,李秀珍老人就跟老伴儿去各处兜风。在他们居住的小区东边是通往新郑机场的高速路,高速路的下面有一条隧道,穿过这条隧道,就是一个树木蓊郁的公园。李秀珍老人和老伴儿经常在公园散步。下雨的时候,老伴儿坐在电瓶车上,李秀珍老人坐在前边为孙子专门设置的固定座位上,照样在雨中行走。这条蓝色雨披的前摆很长,能把前边的人遮得严严实实,保证不被风雨偷袭。李秀珍老人用雨披罩头,偶尔像个孩子似的,从破洞里向外张望,观察雨势和路上的行人。李秀珍老人接孙子时,发现孙子也是习惯从破洞里向外观看。电瓶车到什么地方了,孙子随时可以向奶奶报出地名。所以,李秀珍老人觉得老伴儿不小心把蓝色雨披烧了一个洞,也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堪称神来之笔。
李秀珍老人把新蓝色雨披装进电瓶车的菜篮里,送完孙子,她就去公园等待那位老妇。李秀珍老人认为,那个推着孩子的老妇,一定会到公园来的,这也是她能够联系到那个老妇的唯一方式了。
李秀珍老人天天去公园,儿子、儿媳自然就知道了。他们问她天天去公园干什么?开始,李秀珍老人不说,但儿媳便误解了,以为婆婆去和什么人约会,便笑吟吟地说:“妈,这有什么好隐瞒的呢?跟我们说说,我们也可以给你参考一下呀!”
李秀珍老人就说儿媳越说越离谱了。儿子也说:“我和媳妇不是那种不顾老人情感生活的人,你有啥想法,早点告诉我们,别整天神秘兮兮的好吧?”
李秀珍老人只好告诉他们实情,还把那张小纸条拿出来给他们看。
没过两天,儿媳晚上回来,拿了一个蓝色雨披,对李秀珍老人说:“妈,人家把旧的雨披给你送来了,这回就不用去公园了吧?”
李秀珍老人先是喜笑颜开,接过来儿媳手里的蓝色雨披,反复看了看,然后皱了皱眉头,嘴巴张了张,但她什么都没有说。李秀珍老人清楚地知道:老伴儿留下的那个蓝色雨披,上面的破洞是烟火烧的,边缘有焦糊的暗黄色。而这个蓝色雨披,虽然也有一个破洞,但是剪刀剪出来的,边缘整齐,颜色一致。更重要的是,那个蓝色雨披全是老伴儿的味道,而这个却只有一股新鲜塑料的气味。李秀珍老人不去揭露儿子、儿媳的小把戏,而是越发风雨无阻地去公园,等候那个推童车的老妇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