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七) ——财富观的教育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七)”,经文如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一、经文大意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二、对教育工作的启迪
1、 怎样创造财富?
经文里讲了四个要点。“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如果我们要让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不贫穷,要有财富,要发展经济,得有这样几个要点。对个人也是一样,所以对孩子教育时,也是这样告诉他们,孩子你这一生经营财富得有一些原则。你创造的要多,消耗要少。所以你花钱要勤俭节约,这就是要让孩子有勤德、有俭德。华人首富李嘉成,财富很多,但是他从不乱花钱,他穿的袜子都是带补丁的,一套西服穿了二十多年没换过,跟别人写纸条,总是很小,只为了节约纸张。这是俭德。对单位来讲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财政经济充裕一些,一方面,生产的人要多。另一方面,吃闲饭的人要少。第三、生产效率要高。第四、消耗财富要慢。然而,现在的年轻却没有了这样的观念。他们提倡提前消费,能挣会花。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这是与中国古人不一样的。
2、怎样应用财富?
“仁者以财发身”,就是说用财富干嘛呢?完美自己的人格。通过用财富利国利民而提升自己的境界。比如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每年都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做公益事业,常年坚持不断。他救助贫困,建立学校,我们中国许多明德小学都是王永庆先生投资的。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让财富流动起来了,这也是舍的原理,舍得舍得嘛。舍了以后来提升了自己。舍了以后还会得嘛,其实可能会得到更多。王永庆就是例子,他越是做公益花钱多,他收入得就越高,企业越兴旺发达。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也是阴阳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你济世助贫,利国利民,就是播撒财富的种子。你播撒财富的种子,必然会收获财富。所以我们要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身发财的结果是聚敛大量的财富,财富很多,但是自己的德行不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不仁者,它会出一些事情。经文上讲了,“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你若把钱财利于社会,利于民众,那你无论是单位的领导也好,地方的领导也好,部下都欢迎,百姓都欢迎,都爱戴,所以你有做不成的事吗?因为大家团结一心,万众一心,没有做不成的事。所以这是告诉我们有了财富以后怎么去用。
3、财有吉凶。
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不与弱者争利,不与民争利”。“兴灭国,继绝世”,一个国家快灭亡了,我有能力,就帮助它兴旺起来。如果周围做买卖的很弱小,我要帮助它强大起来。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中国讲做生意,不讲竞争,而是讲帮助,帮助弱者。所以经文里面讲了这样的道理,你有权有势的,尤其是些官员,如果用手中的权力去争钱,那就是凶财,不该那样做。况且别说贪污腐化,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垄断市场,去占领市场;用权力把一些小的企业,小的客户去击垮,这都是不道德的,是不该挣的钱。因为你地位很高,你本身就拥有财富,你用正常的手段,合法的渠道,就可以得到很多财富。而这些蝇头小利就可以让别人去挣,让别人有个活路。但是你把别人的路都赌死了,大家不是怨声载道吗?你想想,你做为这样一个官员,别人会欢迎吗?另一个含义是指企业做到很大了,势力很强,经济特别特别雄厚,到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把市场让一些,给小企业存活。你不能仗着自己财大气粗,一下子把这些小企业通通击垮,然后自己垄断市场,这样的结果是你周围的这些企业都恨你。那你想想,最后大家都恨你,你会有好吗?这也就是我们不提倡的恶性的竞争。我们提倡互惠互利,帮助弱者。你看我们的国家今天的政策也是,“一带一路”政策、习主席的决策、治国理政、外交政策,都是依照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理念。“一带一路”是帮助我们周围的这些小国家,如我们帮一些非洲国家修高铁,修高速,而不是封锁他们,制裁他们,去掠夺他们的财富,让他们穷得吃不饱肚子,那样周围的小国都会恨你。这样一带一路汇集了好多个国家,这些小国家都非常高兴,对中国很敬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不能欺负弱者,不能从弱者那里去搜刮。所以这里是讲在金钱观念上要认清,什么是吉财,什么是凶财。靠那种不道德的手段得来的钱,那就是凶财。德不配位,就会有灾殃。前面也讲到“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这个钱财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的,它也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出去。
4、财富是工具,它不是目的。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个人,都不能以挣钱为目的。如果一个人把挣钱、发大财作为人生的目标,就错了。一个单位把挣钱作为一个单位的目标也错了。应该是以什么为目标,以义为利也。个人的人生目标是道义、责任。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有自己的人生使命,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财富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一个官员不能以升官发财为目的,那就错了,而应该以自己的责任、义务、道义作为目的。那么学校也是一样,这个学校也不能以分数为目的,而应该以教育的责任,教育的宗旨为目标,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所以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而不能以分数作为目标。包括教师个人也一样,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它不是拿来发财挣钱的。好多老师利用自己职务的方便,办补习班,用各种方便来收家长的费用,然后自己发财,这就错了。这就是“以利为利”了。所以,责任很重要。
当今我们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偏颇,这个分数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而我们现在从社会啊,一些地方政府,如何看待一所学校?如何看待地方的教育呢?它看的就是分数,只要升学率高,那就教育好,那就是好学校。你这不是以分数为利吗?也相当于“以利为利”嘛,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过去有这样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在鲁国作官的时候,官职很小,但他了去做,为什么呢?那时候曾子的态度是“重其禄而轻其身”,当时曾子为了孝养自己的父母,曾子就去为个官,挣点钱。但是当他的父母去逝以后,他做官已经有了好的名声,好些国家都来请他去帮助治国,齐国以重金去聘请他当宰相,包括楚国,晋国都抢着,争着来请他,因为曾子是孔老夫子的高徒,名声也很大,而这个时候曾子的态度是“重其身而轻其禄”,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而把这个财富看得很轻。那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在的时候,为了养父母而重其禄,这是为了尽孝道,为了尽孝道,我可以受点委曲,不顾自己的身份,去工作,去挣钱。但是老人去逝以后就不同了。也就是说,曾子自己并不是为了要发财,挣钱是为尽孝道,养父母,“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意思是如果故意自命清高而死守穷困,也不顾父母生活困难的痛苦,那还谈得上什么孝道呢?所以“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家庭贫穷,而且父母都老了,这个时候,你可以不择官而仕。但父母去逝后,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这是讲的一个义字。这是“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
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这种精神,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其实我们为什么把分数看得很重呢?因为分数跟老师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很多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是好,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推广。为什么呢?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拿来搞应试,去搞练习,写作业,提高分数。当地教育部门每学期都考试一次,考完以后给老师排名,排名以后评职称,老师要评职称,必须曾经考过第一名,这有多难啊,一个区有那么多所学校,那么多班级。可是考不到第一,评职称就没你的份,那怎么办呢?老师们抢呗,可每年级一个学科只有一个第一呀,那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这个上面来,为了晋升职称嘛,晋升以后,可以以有名,又有利,所以在家都奔着这个方向去走,这从表面上看是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偏了,以分数为目标,而最大的害处就是忽视了做人教育。教育两件事,一是做人,一是做事,而做人教育是根本。所以这样的排名所导致的就是教师做教育的发心是自私自利的心,是功利心,用一颗自私自利的心去做教育,你想能把教育做成什么样子?把教育就变成商业了,而教育是事业,事业是没有功利心的,惠及大众的,这才是事业啊。所以丢掉了“立德树人”去追求分数,这就走偏了,违背了《大学》的精神。
三、心得体会
学习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拓展开来,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掉自己的功利心,真正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自从自己接触到传统文化,就一直尽量让自己行在道中,可是当自己遇到一些境界时,尤其是别人,乃至家人不认可我在这方面的努力的时候,甚至在财富观上产生强烈的冲突的时候,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难道我这么做真的就对了吗?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舍弃对物质的追求,一心奉献,只顾精神层面的提升,不顾家人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吗?当我一边怀疑,一边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如果要做这样的改变,就等于放弃自己的信仰,就等于丢弃自己的本分,就等于违背道德仁义。那么我为学生所做的善都会成为假善,我一边教他们“为人民服务”,一边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怎么可能做好教育呢?那我还有什么底气在家长课堂上头头是道呢?我还有什么资格坐在圣贤教育熏修中心的办公室呢?所以通过我自己苦苦的思索与调整,还有大德老师的帮助,我终于回到了道上,生起了无所畏惧、永不退转的信心与勇气。
《大学》的这段经文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应该“不以利为利,而以义利”,还告诉我们“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老天爷都根据我们能力的不同,给了我们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我们的职业。无论是从事哪一门职业,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让周围的人更加幸福,而不是“以利为利”。我们应该好好地用好这一工具,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去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而不是把这个工具闲置,去觊觎别人的工具或者别人的收获。更不能利用自己的工具去谋取私利。所以当自己的心一念为己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言语就会产生变化,或者我们就会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这就无法做好身教,会让学生觉得这个世界很虚伪,那无疑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教育者。学生不认可我们,他们越学越逆反,我们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如果我们教师没有了幸福感,又怎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我们每到期末写总结的时候,都会写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我们扪心自问,自己都会觉得是多么的虚假。
而真正的教师本分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引诱学生去挣分数,去挣钱,将来方便自己的享乐,而是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要奠定他们一生幸福的基础。如果我们不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有害的。于己,不能修养自身的德行,让人看不起教师这一行业,乃至失去自己的终生幸福,把自己囚禁在教师的牢笼里,因为不得不教书而教书,或者利用教书的方便谋取私利,让学生不耻,纵使获利,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自己的子女都成为受害者,对学生的伤害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旦因为我们的误导,树立了错误的人生观,把学习的目的都放在为了自己将来有更舒适的生活,那么孩子们的竞争就会成为一种恶性竞争,他们将来一辈子都处于一种恶性的竞争之中,一心想把别人击垮,宁可牺牲别人,也要成就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没有幸福感的。无论他的文凭有多高,他们也不过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较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孩子,可以想象,与他们的精神动力相比之下,差了十万八千里。“少年志则中国志,小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教师不教会孩子拓宽心量,他们哪来的高远志向?他们怎么可能拥有宽广的人生舞台?
感恩老师进一步提醒了我,无论是做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以利为利”,而要“以义为利”,有财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社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发愿将继续坚守本分,永远走在自己的正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