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威惠庙(游记)
在闽南,有许多纪念陈元光(公元657-711年)的庙宇,为何都称之“威惠庙”?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路直思考着……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表述“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看来,要解开这一谜团,还得从陈元光的身世入手——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今福州)、潮州一带发生“蛮獠啸乱”后,唐高宗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控,晋升陈政(公元616—677年)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命率府军三千六百人进入绥安(今云霄县)。不料,至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陈政率领的府兵不少在进军途中因南方水土不服,至梁山患病体衰身亡。最后只好退守九龙山(今龙海市九龙岭)一带,边且耕且守,再奏朝廷急遣援兵。唐高宗即派遣陈元光的伯父陈敏与陈敷率兵前来,然而,陈敏与陈敷二人,也因水土不服在须江(今浙江江县)病逝,十四岁的陈元光在祖母的携带和照料下,好不容易才入闽,来到父亲的身旁。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病逝。21岁的陈元光世袭了左郎将之军职,代领兵权,陈元光虽然年轻,却显示出了相当的军事,政治才能。陈元光自幼聪颖好学,13岁即得乡试第一名,后精通骑马、射箭,是位“通儒术,精韬略”文武双全的军旅世家人才。在潮州一役中,他采用“轻骑入后方,重袭突堡垒”的作战方法,结果大获全胜!朝廷遂晋升他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事。经过这一战役,“蛮獠啸乱”基本被平定,泉潮一带趋于稳定。于是,陈元光即奏请“置州县,以控岭南表”,他在表中写道:“倘欲生全几置刑措,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唐廷立马准奏,于武则天垂拱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686年12月29日)在泉、潮间增置一州,定名“漳州”。此后,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为漳州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陈元光死于与少数民族征战之后,墓葬绥安溪大峙原(今云霄县火田镇割布山)。
陈元光任漳州刺史,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促使大批汉人南迁。同时,唐末至五代,由于黄巢起义,中原战乱不已,也出现大批中原移民入闽。唐朝的两度中原移民入闽,对福建汉族社会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的人口随即从隋代的12420户,迅速增至唐末元和年间(公元806年)的74476户,增长了6倍。而据《太平天平寰宇记》的统计,至宋初,已达467851户,比唐末又净增了5倍。至于漳州地区,陈氏父子前后两批次所率的5600多名将士和无数军眷(其中陈姓占相当大比例),也绝大多数在漳落籍。在陈元光开漳时,闽南有45个姓氏,“陈”姓为当时最大姓氏,形成“开漳圣王泒”最庞大的一支。此外,据《漳州姓氏》所录:唐玄宗时期,河南颖川人陈寔的后裔陈邕,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36年)被谪入闽,初居福州三山,后迁仙化枫亭井上(今仙游县),再迁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驿路南山,也是“陈氏”中比较大的一支。所以,在闽南就有“陈林半天下”的俗语,如今闽南陈氏后裔大都以“开漳圣王”陈元光为自己的先祖列宗;出于对这位开漳先人的敬仰和怀念,闽南的“威惠庙”也是为纪念陈元光所建。
从陈元光年少入闽,至五十五岁去世,住闽长达42年,任漳州刺史26年,任岭南行军总管事35年。在任期间,为了维护唐统治者的利益,虽伤害了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利益,但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一方百姓的敬仰和怀念。特别是他为开漳而劳瘁终生,其功德更是不可磨灭!一千多年来,闽、粤、台百姓对陈元光都十分崇敬;闽南人民对陈元光的敬仰尤深。据统计:在漳州为纪念陈元光而建的“威惠庙”,比较出名的就有八座,最早是漳浦西郊西宸岭的威惠庙,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陈元光征战捐躯后四年便建成。而作为其他神像配祀的,更是数不胜数。今日,我们要游览的就是南靖县龙山镇宝斗村的威惠庙,此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距今已有324年的历史。
刚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两墩石雕巨象的中间,斜卧一幅巨大的紫沉色“九龙图腾”花岗岩浮雕,不论近观,还是远视,都显得那么凝重、有力而气宇轩昂……细细观赏之余我们沿着23级台阶向上攀,便有两块与寺庙并驾齐驱同样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碑,左右各写着“漳宫大业伟绩丰功世代传,开疆拓土兴众南国定乾坤。”每块均为两排竖字,属金文大篆体凹刻字,从字意上看颂扬的是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拓闽南的史实!再跨入没膝高的祠庙门槛,就是“崇兴堂”,这里供奉的是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北宋“宝生大帝”吴夲(读作tāo)的神像。在纪念陈元光的庙宇里,怎么会有“宝生大帝”吴夲(公元979-1036年)的神像?其实,在闽、粤、台的许多庙里几乎都拱有“宝生大帝”吴夲的神像。吴夲也是福建闽南人,公元979年生于龙海青碓与白礁之间的一个小山村,是北宋的一位民间名医,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被后人所敬仰。据说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宋仁宗母后乳疾病重,太医久治无效,恐成不治之症,遂出榜广征良医。此时,正在京城游医的吴夲即揭榜入朝,施以针炙,敷以草药,服以丹丸,再以良方调治,数日渐渐愈,身体由弱转好,由好转健。宋仁宗大悦,要封他为御史太医,留在宫中。吴夲婉辞:“民志在慈悲济世,拯救苍生,荣华富贵,非所愿也。”宋仁宗很赞赏他的志向,即敕封他为“妙道真人”。此后民间便有了“吴真人”和“大道公”的尊称。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一片人亡田荒,吴夲带着徒弟,奔走于疫区,边采药,边救人……疫区的百姓被他济世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便立下一座座庙宇来象征性供奉……后来,他攀崖采药,不慎跌落深渊,逝于家中。闽南人为了纪念这位“慈悲为怀”的济世良医,人们自筹善款在他的家乡建了一座“龙秋庵”的祠庙。至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宋高宗再命使臣在龙秋庵原址修建一座三进殿宇,赐名“慈济庙”。至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追封吴夲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这也就是闽南处处庙宇都能见到“保生大帝”的原由。
一个是北国落户闽南,不惜用生命为国捐躯的“开漳圣王”,一位是南国名医,踏遍北国,以慈悲为怀救苍生的“保生大帝”。这里的百姓,将“为国”与“济民”两尊神像摆放在一起,也是为了怀念他们的崇高精神;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最美好的遗愿……此庙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设有“写字台”,不论抬哪尊神像都能写出一句蕴意深刻的一手好字。此外,该庙还与台湾宗亲有着紧密联系,共与台湾16家宫庙签约兄弟庙宇关系。目前,台湾八县三市中,现存敬奉陈元光的祠庙就有48座,作为其他神像配祀的,也有十多座。走进威惠庙管委会,这里还有曾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亲笔题词“护境佑民”;有曾任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的题词“神威显赫”;还有台湾中华总商会会长寥正豪“神功浩荡”的题词。从大庙左门跨出,沿着一百多级台阶向上攀,左右两边各植两排塑成拱状的美国紫薇花。此花因为花期长,在夏秋有四个多月时间,又不易凋零,且春末冬初仍绿叶成荫,故而选用这种花藤是最适宜游人观赏和纳凉的。一到山顶,呈现在眼前的是两尊高耸的巨大石雕——一是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一是誉满杏林,悬壶济世的“保生大帝”吴夲。足见,当地百姓的护境,护生观念是如何的热切强烈;爱乡,爱土的意识又是何等的根深蒂固!站在圣像前向四周环顾,寺庙背依群山,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共有七座大山:呈龙头、龙颈、龙身(三山连理)、龙爪、龙尾且山山相连……在金阳的折射下,云里雾间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威惠庙就坐落在前端,有“龙首”“龙脉”的号称!再目送前方——香烟缭绕中,朝圣者来来往往;百姓农事桑情络绎不绝;青松翠竹轻轻摇曳;清澈的龙山溪又缓缓向东流去……如此秀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境地,终筑就了这灵山秀水,人杰地灵,祥云盖顶而又瑞气环绕的一幅美丽画卷……
游览了这一美丽动人的景点,我脑海总浮现那扣人心弦的一幕幕,尤其是“龙首”上那两尊高大耸立的神像……于是,回来再细心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威惠庙”是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历史功绩所建,但原本并非如此称法。最初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陈元光征战捐躯后,朝廷特赐他为“豹韬将军”,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追封他为“颖川侯”,并下诏立庙,称“将军庙”。看来,漳浦西郊西宸岭的“威惠庙”,也是朝廷下诏后当年马上建庙的,当时应该称之为“将军庙”。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赵佶再追封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特敕“威惠”封号,此后,“将军庙”便改为“威惠庙”。这也是闽南好多纪念陈元光的庙宇,都称之为“威惠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