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守望花开】晓强扶贫记(随笔)
苏晓强,这个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名字,响彻在扶风县天度镇天度村,他是陕西地矿集团派往天度镇天度村的扶贫干部,现任天度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
他长的五大三粗,一双大眼,炯炯有神,那和蔼而慈祥的面孔,常常挂着微笑,给人一种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架子的感觉,身着普普通通便装的他,更显得潇洒利落。
天度镇天度村坐落在六盘山余脉的乔山脚下,人杰地灵,古代“铁胆御史” 王纶就出生在这里,王纶堂侄王衡之孙王玑也是古代一位响当当的大名人。解放初期,中共扶风县县委书记孙宪武就出生在这里。
去年国庆节,天下着蒙蒙细雨,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指挥着两辆架子车从地里向外拉运苹果,然后又匆匆忙忙帮助地里一位妇女,掀出了烂在水泥窝里的架子车,他浑身被雨淋透了,皮鞋沾满了泥,半条裤腿都被泥水沾满了, 他的脸上, 汗水、雨水不停的流着,他帮忙过完秤,苹果客商把账一算,数了厚厚一叠钱,递给了拉苹果的男人说道:“老板给。”这位男人忙叫来收拾架子车的女人,让她点钱。客商有些不明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这位浑身沾滿泥水的男人。
“这是我们村的帮扶干部。” 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指着这位男人说道。“呀,帮扶干部,我以为他俩是一家人呢。” 客商用不信任的眼光,又重新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位满身泥水、头上冒着汗水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天度镇天度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苏晓强。
那次淋雨后,晓强他病倒了,挂了一星期吊瓶,整整睡了七天七夜,病才稍有好转。这位卖苹果的女人,五十多岁,名叫杨雪雪,是村上低保户,老汉七、八年前去世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在外打工。
苏晓强在病床上,他思绪万千, 他回忆起来镇上、村上领导对他的关怀, 集团公司对他的信任, 临走时, 集团公司领导握着他的手,对他的叮咛, 他时时刻刻都记在心上,还有那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无人照料的孤独家庭,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贫困户期盼的目光。工作千头万绪,都等着他去疏理。
清楚的记得,那是他到天度村的第一年,他就知道这个杨雪雪,从资料上看,家里四口人,三个孩子。孤寡的妇道人家,常年一人在家。那年正月刚过,杨雪雪看到别人都买化肥上苹果树,可她家里没钱,向别人借吧,许多人都不愿借给她这个妇道人家,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村部,找到了苏晓强。
晓强听到她的诉说,也知道这位贫困户的困难,他马上和单位集团公司联系,为杨雪雪争取到了二千元的化肥款,并叫上车,把化肥直接送到家里,杨雪雪感动的热泪盈眶,连连夸党的扶贫政策好,苏晓强是贫困户的贴心人,是贫困户的大救星。
“贫困户的事就是我的事,贫困户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宁让我多跑路,也不让贫困户多跑。” 这就是苏晓强的格言,也是他工作的“左右铭。”
为了切实有效的扶贫,把钢扎在刀刃上,苏晓强结合天度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实际,给他的单位——地矿集团起草了一份扶贫报告。
贫困户养猪和羊,每头补助二佰元。
贫困户种植当季瓜果蔬菜每亩补助伍佰元。
贫困户栽植果树,每亩补助六佰元。
贫困户养牛,每头补助一千元。
……
很快,这份充分尊重农户发展意愿、解除农户发展产业后顾之忧的报告得到了集团公司的批准,并且予以实使。截至目前,已有五十二户贫困户享受这项产业补助资金达六万三千多元。扶风县扶贫办还把苏晓强自创的这套扶贫方案向全县推广。
贫困户蔡新强,原来家里只养了两只羊,作为产奶自用,苏晓强去家里几次,他发现蔡新强有发展养羊的潜力,多次做工作,并拉上他亲自去风翔查看行情,购买回三十多只羊,地矿集团给予了三千元的产业补助款,有时羊病了,苏晓强开上自己的车去县上畜牧兽医站买药。蔡新强终于脱贫了, 2016年被宝鸡市授予“脱贫标兵”。
贫困户王高祥,在脱贫评议会上,他激动的握住苏晓强的手说:“我办养猪场,多亏了你,你多次来我猪场指导,并询问有什么困难,你真是我们贫困户的好帮手。”
“世上只有妈妈好,无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连两三岁小孩都会唱的歌曲,但在天度村八十岁贫困户、老党员王养门口中变味了,他常常说“世上只有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扶贫干部就是好,像地矿集团公司苏晓强这样的扶贫好干部,打着灯笼火把也找不到。”这话在天度村广泛流传着。
王养门年龄大了,二十多年前儿子出车祸身亡,家中老伴双目失明。老俩口相依为命,苏晓强和村党支部书记牛少逢及帮扶干部一起,多次上门,送去了米、面、油,还有棉衣,从二0一六年到现在,给予生活资助现金就达六千多元。
忙罢的天气,热的像个蒸笼,火红的太阳暴晒着万物,人们都喘不过气来,就连小鸟都躲得无踪无影,只有知了不停的吱儿吱儿欢叫着,路边的花草也无精打彩的耷拉着脑袋。天度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苏晓强在宝鸡大街小巷奔跑着,他发动他的一切关系,给贫困户上大学的子女,在暑假找一份工作,一来锻练一下他们,二来也可以给他们挣个生活费。
这本来就不是他的工作范围,但晓强他把这事揽了下来,并且拼命的去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挑选了几个单位,为五户子女安排了临时的工作,天中组王新民老人激动的说:“我上了年纪,两眼墨黑,‘即外面没门路’让孙女出门打工,又怕上当,这次联系工作,多亏了你小苏啊。”
这个村七十二户贫困户,二百三十五口人,地矿集团派出干部一对一的进行帮扶,定期不定期的下村入户,但作为扶贫队长、天度村第一书记的苏晓强,在这几年时间里,深入贫困户家里走访不下二十次。
去年上级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进行扶贫考核,每拿出一张表格询问,他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领导在调查摸底、走访贫困户中,十户就有十户赞扬苏晓强工作扎实、卖力、肯干。苏晓强以百分之百考核通过,这在扶风县是屈指可数的。
二零一六年七月,苏晓强要走的消息不翼而飞。按上级领导的安排,扶贫一年结束后,回原单位,上级另派一名干部,但天度村群众知道后不答应了,贫困户更是不答应了。“小苏,你不能走啊,小苏。”
多么亲切温暖的语言啊。发自这些贫困户的内心,这些话,时不时在苏晓强耳边响起。他感动了,那晩,他彻底失眠了,这些贫困户的音容笑貌时时在眼前浮现,村党支部、村委会对自己的支持帮助,他时时刻刻都忘不了。李四因病致贫,张三出了车祸致贫。有些贫困户冬季还穿着破烂的棉衣,有些家庭冬季连火都烤不起,他想了很多很多。
他清楚的记得去年冬季,他给一位贫困户办理了慢性病门诊补助,这也是国家的政策,这位贫困户很感动。有一天晚上,这位贫困户说找他有事,专门把他约到街上,要请他,要给他买碗羊肉泡馍。
两人拉拉扯扯,这位贫困户生气了,大声吼道:“这十五元一碗的羊肉泡馍我管得起,你给我跑前跑后办事,你吃了,我高兴,也穷不了我。”晓强再三解释,婉言谢绝,这位贫困户也想通了,他望着小苏的背影,默默的说:“多么好的干部啊。”一路上,他回味着,他深深的感到,这些贫困户,这是多么纯厚善良啊。
村上的贫困户,有些当面挽留,有些找村上书记,有些找镇上领导,要求苏晓强留下来,更有甚者把电话打到了集团公司领导办公室,要求让苏晓强继续留在天度村。苏晓强一年来,和这些贫困户混熟了,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也不想走了,虽然在村上苦些、累些,但他愿意。
当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慷慨的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愿意留下来继续干。”贫困户笑了,村上、镇上领导心里踏实了,苏晓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苏晓强红了,一下子帽辫子绑辣子,轮红了,他的名字出去了,省、市报刊、网站有他的报道。
二零一七年他被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帮扶干部标兵”称号,并参加了二0一七年七月份宝鸡市举行的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零意八年又被中共宝鸡市委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工作队员”荣誉称号。今年他又给贫困户引进了一种新品种,油用牡丹和树莓等经济作物。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度村更美丽了,六十三户二百二十三名贫困人口已经稳定脱贫了,二0一八年底天度村贫困村的帽子也将摘掉,人们都说这全是苏晓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