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阅读,生命的一部分(散文)
我五十岁的这个下午,夏天的炎热还没有开始,海风有些远,空气显得宁静。音乐在单曲循环模式,我的耳朵有些跟不上节奏。阅读也时断时续,显然,我的一心二用很是差强人意。
其实,这种阅读习惯由来已久。
阅读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也很是有些走马观花,我知道这不对。这个不对不是指阅读的方式和习惯,而是指对作家本人。
从最早的《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及《兄弟》,可以说余华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个古龙,武侠界的大BOSS,才华横溢,令人惋惜的是嗜酒如命落得个英年早逝。
很多的时候,和朋友谈起对这两个人的崇拜,每每不等深入下去,就从对方的眼神里看见了不解,甚至于困惑。
我无法释然。正如他们的困惑不解一样。
我不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想在意别人的另类眼光。
喜欢就是喜欢,崇拜就是崇拜。勉强不来。
从文学这个角度或者从文化层次这个角度来说,这完全是两个没有可比性的作家。
但在各自的领域,无疑二者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且达到了一个很难让人企及的高度。无论是先锋派的余华还是武侠的古龙先生都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并继续影响下去。
从纸质的书到电子书,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跨越。无论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方式都开始改变。对于个人来说,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易行了。
喜欢阅读,热衷于阅读,这是很多年前培养起来的习惯,它几乎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记得大概是在初一上半学期结束后的暑假。
这个时期正是八十年代初期,书这个时期很少,但图书馆不少。
每个县都有县图书馆,甚至稍微有点规模的单位也有图书室,书的品种很局限性,借书的人多,所以通常中意的书都很难借到。
这时的我还小,自然没有办借书证的资格,何况两元钱的借书证押金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水浒是四大名著之一。
读水浒完全源自同班同学的多多怪,多多怪他妈是子弟学校的老师,姓谭,教代数。他爸是搞地质的工程师,不苟言笑。
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他家书多。
但水浒不是他家的藏书,是他父亲从大队部图书室借来的,一套三册,上中下三本。
水浒我是从第二本开始看,多多怪说,第一本他妈在看,第三本他爸在看,我们只能看第二本了。
因为同时几个人在看一套书,所以基本上都走马观花的快。不过不等第二本看完,就惊为天人,水浒在少年的我们心中已经上升为古今中外第一。
说实在的那时看外国小说不多,不过后来也没看几本。很大一个原因是外国人的名字太复杂,记不住。
四大名著的前三本几乎都是这个时期陆陆续续读完的,水浒过后是西游,西游以后是三国。
一个高度接着一个高度,很是目不暇给。
而三国之后,却不是红楼。
终其原因,很大一个因素我把红楼归纳为言情类小说了,至少是古代言情小说。
或许这个错误始终贯彻了整个青少年时代,以至于我二十九岁那年读红楼时读得对阅读近乎于失去了信心。整整三年,红楼成了枕边读物,几乎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再读前面又忘了后面。一个循坏往复的过程,看不到尽头。
后来,终于翻完了。掩书长叹,很是有种解脱的意味。自此我才明白年青时的那个错误必将永远的错下去了。
零六年底,我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建筑工地,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好东西给我,我不知道这个好东西有多好,却依然期待。
朋友来了第一句话说,把电脑打开。我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朋友插上了U盘,把文件拷进了D盘。
后来,朋友打开了文件,先是唯美到如今看来依然很经典的变态画面,然后,是音乐。那种古典到很是有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从屏幕上趟了出来,一下子心灵被洗涤,整个世界都融化了。
那是朋友带给我的第一本电子书《金庸全集》,我的阅读方式改变了。
毕竟,电脑这种阅读方式不便捷,后来,我改用MP3。一整年我用坏了两个MP3,都是坏在按键上,不停的找人修,又不停的再坏。再后来可以用手机看了,这时的手机不能联网,但可以下载txt格式来看,页面虽然有些糟糕,但很便捷实用。
一转眼用手机阅读也十几年了,时光荏苒,世事沧海,下颚的胡须也已经是皑皑白雪了……
苍老的另一种诠释就在于无法格式化,即便格式化了记忆,却还是无法回到年青。
如今一切更简单了。
无论是用蜂窝移动还是WIFI,只要你愿意几乎就能搜到你钟情的任何一部,而且,页面精美,附带护眼的光亮调节功能。
可阅读突然就变得遥远了……
很多的时候,很多个不眠之夜,浏览新闻取代了阅读,它就像毒草恣意纵横的生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几乎不可阻挡的叫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不可取代。
直到五十岁的这个下午,在百无聊奈的时光虚度里我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对于我此时的选择性和阅读几乎一样意义深远。
于是再次选择了余华,之所以不是别人,是因为余华文字里的思想高度。
阅读余华让我内心安宁,尽管有些差强人意,但我还是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
音乐也好,一心二用也罢。毕竟过程已经开始,并一直会延伸复制下去再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