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春登观音山(外二篇·家园)
◎春登观音山
四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文友前往宣汉观音山森林公园踏青登高。
上观音山顶的路不是很高,却非常陡,几千步上山石梯弯弯曲曲,很考验自身的体力和意志。石梯两边的树种繁多,叫不出名字的树种也不少,一些树枝伸出来挡在头顶上,遮住了火辣辣的阳光,显得幽深宁静,增添了一丝丝凉爽。
沿着石梯继续前行,上山的石梯越来越陡,走起来异常吃力。偶尔遇到从山上下来的游客,我们都要问一声到山顶还有多远,得知上山顶的路才过一半,一路的女同胞就失去了先前的雀跃。只是听说前面还有夫妻树、上香树,不去看看要后悔,大家才铆着劲儿继续往上走。越往上走,树木更加翠绿,空气更加清新,从山间流淌出的泉水清澈甘甜,不知名的鸟儿躲在密林中唱着歌。
来到一段约70来度的斜坡石梯,一棵松树叫上香树,右边两棵青杠树连在一起叫夫妻树。这上香树碗口粗,距地面两米左右开叉,并排间隔长出拳头粗的次干,右边和中间的次干高于左边次干一米左右,酷似三柱香在燃烧。被誉为夫妻树的青杠树,左右相连,相互缠绵,很像拥抱着的恩爱夫妻。猛然间,两米远的树干上窜出一只小松鼠,我猜是同伴的欢笑声引来了它,出来与我们一起凑热闹。据说,观音山不仅有松鼠、兔子、山鸡等这些小动物,而且还有山猴子、野猪。
经过三个多小时,绕过几道山梁数十道弯,爬了行不清的石梯,终于到达观音山巅。驻足宝盖寺遗址,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大意是:相传很久以前的一日凌晨,一只雄鹰飞至山顶,栖歇三昼夜不食不动,乡民视之为神,遂发起为其修庙。建成于明末清初的山顶寺庙,名曰“宝盖寺”,又名“宝盖禅寺”。寺内香火旺盛,钟磬声声,观音菩萨笑坐莲台,求者如织,显圣天下,由此得名观音山。
山顶有一座观音石塔,共五层,每层石刻人物栩栩如生,留下的文字依稀能够辨认,记载着修塔的年代和参与者的姓名。再向右上行十米左右,石门洞开,里面幸存的观音莲台和莲台前矗立的圆柱桅杆,虽然在“破四旧”中遭毁坏,但依稀能够想象其壮观,两侧高约3米的半截桅杆上的龙雕清晰逼真。站在观音山顶上,放眼望去,山下村庄秀丽,一幅壮丽的四月画图映入眼帘。若是早上站在山顶,东边日出的壮观云海就能够呈现于眼前。
在杜鹃林,我们见到了大片的红杜鹃、紫杜鹃,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热情奔放,这可乐坏了先前疲惫的女士们。她们像红杜鹃那样热情奔放,在花丛中孤芳自赏按动着快门,留下自己灿烂的容颜。这时,喜好唱歌的美女还唱起了《映山红》歌曲,大家都跟着她唱了起来。顿时,这首每个人儿时都很熟悉的歌在杜鹃花丛里唱响,惊走了草丛里的野鸡,“噗”的一声飞向密林深处。
◎听蝉感悟
才到五月中旬,我所居住的小区就热闹起来,一丛丛茂密的树枝下,花叶下藏着的蝉儿,从早到晚“知了,知了……”一直叫个不停。
靠在窗前的椅子上闭目听蝉鸣,又成为我夏日里最动听的乐章。
小时候,时常和院子的小伙伴们一起,哪里有蝉鸣的声音出现,我们就轻脚轻手将蝉捉着,夹着蝉的翅膀让蝉挣扎,发出吱吱的叫声,直至蝉精疲力尽,将蝉装在一个小瓶子里,拿回家放在蜘蛛网上,逗墙角藏着的蜘蛛,每天玩得十分的开心。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周末回家的夏夜里,我把院子的几个小伙伴经常邀约在一起,把捉蝉当着一种喜欢的乐趣,偷来大人的电筒,背着装鱼用的笆篓在漆黑的夜里去河边的树林里细细找寻,有的蝉刚从土里爬出,有的已经爬到树干上,特别是雨后的夏夜收获最多,满满一笆篓的拥挤和蠕动。回到家里,麻利的母亲一阵鼓捣,用菜油炸熟吃起特别的香。
那时,少年的我不知道土壤里蝉的父母是怎么孕育的,听父母和长辈们说,蝉在地下生活大约要历经四年的黑暗,成长后才破土爬出来,在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四年黑暗的孕育,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就了结了蝉的一生。
蝉是在夜幕下钻出地面,然后以其独特的视觉爬上高高的树干潜伏下来,承接晨露的滋润完成生命最后的蜕变,继而引吭高歌长鸣,不甚了解蝉生命的内涵和生存的意义所在,但从它的表面现象上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忍受四年的黑暗生活的潜伏和孕育,只为了有朝一日在日光下蜕变,获得振翅高飞和短暂的鸣唱,四年等待的生命,三十几个日夜便在鸣唱中耗尽生命。我为这短暂的生命叹息,但为它们嘹亮的一生而折服。
细细想来,我们人的生命虽有“长命百年”之说,若是放在浩瀚的宇宙中去审视,不亦如蝉之倏忽短促么?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纷繁芜杂。在这浮躁的社会氛围中,高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敏感、多变、复杂。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人生,坦然面对纷繁世事,宠辱不惊地正视自己生存时空的尴尬与不幸,能使你成功时不再为那迷人的光环所陶醉,失败时也不会为自己的命运而悲观,置身于喧闹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着心灵的一方净土。感悟人生,珍惜人生,奋斗人生,就是要我们活出人生的质量,亦如那夏日山林中的蝉,风餐露宿而鼓翼歌吟,只要一息尚存,绝不停止歌唱。
如今正是夏天,每天清晨,心还没有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被子里释放出去,蝉的歌就透空而来了,“知了,知了”地叫着,充满我的耳鼓,仿佛要向我宣示它对生命的新的感悟。我也很想抽出一点时间,再回去故乡的林子里听一回蝉,找回儿时的乐趣……
◎糖精冰棍
进入五月就开始闷热。一到周末回家,被我惯坏的外孙就强行拉着我的手,径直朝着卖雪糕的店门奔去,自己拉开冷藏柜,挑选出她喜欢的牛奶雪糕,用牙齿撕开精美包装,美美的吃起雪糕来。看着四岁多的外孙,看着外孙吃起那个雪糕的高兴劲,我的喉咙也开始发痒,不得不买一个,与外孙一起享受今天的幸福。
和外孙相比,童年的我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牛奶雪糕,也没有见过如今口味繁多的品种。那年月,夏天我唯一能够见到的消暑饮品,就是硬邦邦的冰棍。
一到夏天中午,我和小伙伴们在大人的庇护下,跳入前河里泡着身体清凉。当听到“糖精冰棍,清凉开胃”的吆喝声从岸上传来,便从水中央游到岸边,提着衣服不顾羞耻,追着卖冰棍的喊声直到家门口,缠着母亲要来两分钱,买一根冰棍才罢休。
那时候的冰棍其实就是经过冷冻成型的冰柱,只是添加了少量的糖精速冻而成,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白纸,价钱也很便宜,两分钱一根。卖冰棍的都是些十来岁的学生,背着一个泡沫箱子,里面用小棉被捂得严严实实的。没进院子就先吆喝,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回家找家长索要钱的时间。等我们要来钱,陆续买好冰棍之后,马上又盖上小被子,把盖子盖严实,生怕冰棍融化了。
我那时总是最后一个拿着一个小塑料袋,和同样眼巴巴看着箱子的妹妹一起,跑过去轻声地问:“大哥哥,你箱子里还有多少冰棍?”“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很多冰棍。”于是,我和妹妹看着别人先买,等着挑完后剩下的小冰棍,我和妹妹就和大哥哥讨价还价:“都是挑剩下的了,便宜一点卖给我们吧!”卖冰棍的大哥哥往往比我们大不了多少,都是利用中午放学或在暑假期间勤工俭学的初中学生,看着我和妹妹可怜巴巴的样子,总是一分钱一根就把快要融化的几根冰棍卖给我们。我和妹妹就高高兴兴地提着冰棍回家与弟弟一起分享。
母亲平时给的过年钱我总是留着,就等着天热的时候买冰棍儿吃。为了凑冰棍的钱,我还弄出了不少笑话。
那时候,收废品的经常到村子里去,一个旧电筒能卖三角钱。为了让手里有钱买冰棍,我盯上了旧电筒的主意。一天下午放学回来,父母都在庄稼地里劳作,正巧碰上收废旧的,便悄悄的拿出旧电筒变卖了三角钱。当晚,父亲要到街上幺姑家挑潲水,找了好久的手电筒没有找着。或许是电筒旧了,父亲只是问了我一句看见电筒没有,就独自挑着桶上街去了。回来时,还带回来一个新电筒。直到第二年的夏天,卖冰棍的又来了,我才悄悄地告诉母亲,去年我把旧电筒换冰棍吃了,父母才知道丢失电筒的原因。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赶快长高,每天就在桌子边和墙壁上量来量去。父母问我为什么量身高,我告诉他们:“长高了就能背着冰棍箱去卖冰棍了。”母亲哈哈大笑说:“你娃儿还想卖冰棍?一根还没卖出去就被你这个小馋猫吃光了!”那些年,我没有实现卖冰棍的理想。
每次吃完后冰棍的小木棍,都被我和妹妹收集起来,似乎那就是财富的象征,可以向同伴显摆一下。偶尔还能见到高级雪糕的木棍,就是现在雪糕的这种木片。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雪糕,叫它小雪人。因为它的样子是圆形的,和小孩子头一样。那种奢侈品是要到县城里才能吃到的,要两角钱一根。
每年夏天,我和妹妹都能收集一大把小木棍。洗得干干净净的,用绳子捆起来。后来弟弟上学了,我们的那批财富被母亲废物利用,当作了教小弟弟识数的工具。现在回想起来,弟弟的启蒙道具居然是我和妹妹吃完冰棍剩下的小木棍,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
当下的雪糕种类繁多,可就是见不到糖精冰棍了。每个周末见外孙美滋滋吃雪糕的时候,我就怀念自己远去的童年,儿时伙伴,疼爱我的父母。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外孙也会在一个夏天拿着她爱吃的雪糕,回忆起属于她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