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天崮山琐记(散文)
槐花飘香的五月,跟随着栖霞散文学会精英们的脚步,向被人誉为“江北小黄山,世外桃花源”的天崮山进军。
汽车飞驰而过,扑入眼帘的是一树树洁白的槐花,醉人心脾的清香愉悦着你的心肺,醇美着你的呼吸;临近天崮山,天空飘洒起雨丝,带来了怡人的凉爽。坐在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柳先生的车上,听着会长林先生一路侃侃而谈,他那风趣幽默的话语不时惹得车上的人发出会心的笑声。
来到胶东革命纪念馆所在地,宽阔的广场在阴雨中静默着,纪念馆大门紧闭,农人们正在山野果地里忙碌着疏果。站在门前,听博学多识的柳先生讲述这儿的百姓当年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心生感慨。当年八路军的兵工厂、中心区政府、渤海银行、造币厂、《大众日报》社都分布于这一带的村落里,鬼子们曾数次围剿,在这儿烧杀抢掠,贫困的百姓被烧毁的房屋尚未建起,又遭毁坏,但是鬼子们的残暴浇不灭抗战的烈火,这些唐王东征军的后裔们继承了祖先身上英勇不屈的精神,与鬼子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民族解放事业。
来到崮峰脚下,天公作美,雨霁天晴,原来云雾缭绕的天崮山也露出了他真实的面目。眺望如刀削斧劈一般傲然耸立的天崮山,我只想称之为“他”,因其具有着阳刚伟岸的英雄形象。至此,我也忽然明了了此山名字的来历。崮,是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而天崮,岂不是赞美其伟岸高大,直指苍穹?难怪自古民间就有“南崮北崮,隔天一步”之说。
沿着宛若天梯般盘桓于险峻奇峰之间古朴壮观的木栈道,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天崮山之壮美,也慨叹天崮山开发者的远略与气魄:历经艰辛铺就栈道,连接天堑,通畅沟壑,让这样一幅具有英雄主义与浪漫色彩的壮美景观,呈现于世人面前。一路攀登,可谓步步惊险、满目奇绝。难怪登峰前林会长一直再三强调,此次来天崮山采风,安全第一,写作第二,快乐第三。原来攀登的过程真的是步步惊心。栈道有的几乎直立而上,背着行囊,双手此时的功能只能是把扶着栈道边的横木,怎敢有胆量拿出手机去拍下这绝美的风景!年逾古稀的副会长范女士巾帼不让须眉,她步态从容轻盈,不管一路多么艰险,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列,即使比她年轻近二十岁的我也自叹弗如。据说,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难怪她能够挥动如椽之笔使其生出灿烂的文字花朵,创作出长篇巨作《布谷声声》以及诸多中短篇小说。范会长到底是登山的“老江湖”,一条线绳将手机紧扣手腕,避免了赏到美景情不自禁拍摄时手机滑落山谷的危险。
在范会长的介绍下,我们近距离了解了被称为“天崮山第一诗”的作者蔡老师,人与名终于对上了号。看到一处石壁缝隙形成的洞穴,蔡老师停住脚步,说,几个美女编辑可以在此处照相,就成了“小龙女”。微刊编辑部几位年轻的美女编辑没有让小龙女现身,大家倒是看到了蔡老师在其中端坐的姿态,他神情虔诚,双手合十,仿若修炼了千年,超越了我等尘世俗子,抵达了仙人的高雅境界。
还甭说,天崮山还真的与神仙有染,无愧于一座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山。不必说插旗顶山坳处那凝神打坐保佑唐王建功立业的天然石佛,也不必说观音峰正在向世人赐福布道的石观音以及周围形象逼真的诸多石佛,更不必说醉卧的济公、伸头探海的神龟,单单是那个闻名遐迩的仙崮顶就和神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博闻广记的柳先生告知,传说曾经有劳作的农人擦汗之际,一抬头,看到八仙脚踩祥云来到了奇峰屹立的天崮山上空,神仙们大约也被这险峰奇观给吸引住了,于是驻足小憩,因而留下了仙人座、大仙脚印等仙迹。
不知不觉攀到了称为“石破惊天”处的峰顶,山风猎猎,红旗飘飘,一路艰难擎着会旗前行的编辑部林主任终于可以在此扶旗稍作休息了。一路不辞辛苦让大家的身影定格于奇伟瑰丽的天崮山背景之中的摄影协会副会长、著名摄影家、散文学会副会长刘老师,也得机会站进队伍,请游客为我们集体合影留念。林会长则登上一块大石,双腿盘坐,双手合十,闭目敛容,挺胸端坐,颇有道风仙骨的韵味。佛法认为,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这是“贪”。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而双手相合,且是掌心相合,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也。难怪林会长及众多的学会领导能够多年来淡泊名利,痴迷文学,为振兴栖霞的散文事业呕心沥血,无私付出,原来,他们的内心早已没有了私欲私利,只剩下了文字那片纯美的净土,成为现实中的“仙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信有这些热爱着文字的文人墨客的广为宣传,这座仙气飘逸的名山更会驰名中外,美誉天下。
被林会长誉为全才的蔡老师攀上了一处高石,他昂然挺立,有力的双臂高高扬起,仿佛在与天公比高。那昂扬的情怀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山脚下时范副会长提到的蔡老师的诗句:“登上插旗顶,天崮山就是你的;把心再擎高一尺,天也是你的!”私以为,这大气磅礴的诗句,应用叹号去做后缀,因它不仅歌咏了天崮山之伟岸高耸的气势,更展现了蔡老师宽阔的胸襟、昂扬的自信与英雄的情怀!不信,你再读下去:“你尽可以放飞喉咙,到云海上冲浪,打捞出一枚湿漉漉的太阳!”这诗的气魄让我想起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那豪迈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读之,不由得生出无所畏惧、战胜一切的豪情与壮志。
天崮山,是一座能让人生出英雄情怀的山。唐王李世民率兵东征的传说在天崮山周边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天崮山上,传说中东征的遗迹比比皆是。“试剑石”,据说唐王于崮顶得到仙剑,挥剑一试,尚未落下,巨石便一分为二,让人不由得想到唐王雄健的气魄与一统天下的霸气;“点将台”,让人仿若看到威风凛凛的唐王气势恢宏,面对军容肃然的三军将士正“沙场秋点兵”;“天崮将军”,面容坚毅,气宇轩昂,仿佛浑身蕴藏着不尽的力量;“香炉顶”则带有了传奇色彩,皓月当空,巡视营帐的唐王见此熠熠生辉的巨大香炉,对其膜拜,从而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石;“插旗顶”名称则是这样的来历:相传当年唐王东征,将帅旗插在此山峰上,长风浩荡,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迎风招展的大旗十里以外都可看见,于是,当地百姓便称此峰为“插旗顶”。
哟,林会长在群里发红包了——“插旗顶上聚英俊”。昔日远征军驻守于地势险要的天崮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今我们登上了插旗顶,也不禁生出骄傲的情怀。年已七旬的范副会长也与时俱进,在群里颁发“天崮山插旗顶红包奖”。大家嘻嘻哈哈抢红包,一路登山的疲惫顿消。更有意思的是,我站在插旗顶,眺望远处悬崖峭壁那林立的奇峰异石,正暗自为大自然的杰作感到震撼时,一转头看到呼啦啦一堆人聚到一起在拍照,山风猎猎,红旗飘扬,那正是我们的旗帜,林主任在给拍照呢,以为我错过了,正要奔过去,一看,那堆人中一个也不认识。原来是一群游客看上了我们的旗帜,借用它在插旗顶拍照。在景区设置的彩旗中照相还不满足,又让我们鲜艳的大旗呼呼飞扬,英雄主义的情结原来在每个人的心中蕴藏。
下山途中,经过了起伏不平的“运粮道”。今天,景区将这段路凿上了可以放稳脚的凹处,即使如此,我们空着手尚需战战兢兢地穿过,试想,当年远征兵背扛肩挑着沉重的粮食,在坡度倾斜很大又很狭窄的陡峭山路上奔波,是如何站稳脚跟,为大军运粮的?我不得而知。
同行的柳先生学识渊博,他给我们介绍说,那崮顶的大石硼上随处可见的圆滑窝穴是第四纪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中午在林荫下休息时,他挖掘野菜,又发现积满落叶的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洞穴。他说,这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如此看来,那所谓的插旗杆的洞穴也应是如此来历吧,但又为何被百姓口口相传为唐王东征的遗迹?我想,唐朝时期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千百年来老百姓无不渴望国富民安,盼着一直能过上平稳安泰的日子,所以他们便把所有的想象力都赠与了他们喜爱的贤明君主唐王李世民,这也是他们希冀幸福、憧憬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下午我们从另一条路线去游览仙崮顶。一路风景与上午去插旗顶时迥然不同,如果说上午的路线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壮美,一路惊心;那么,下午的旅程便是曲径通幽,闲适安逸。踏着石板小径,缓步上坡。路旁是茂密的树木,凉风习习,松涛阵阵,不时还有景区为游人设置的坐凳出现在路边。凳子都是一根根原生态的圆木头制作的凳顶,下面有两只腿着地,十分古朴。长短不一的木凳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业已发黑,透着岁月的光亮。路径左侧的木凳多设在林荫下,右侧的贴近悬崖,茂盛的灌木浓密垂下,将木凳上空密密遮蔽,仿若灌木为顶做就的绿色穹庐,简陋而又雅致,让一路疲惫不堪的我坐在那儿歇息,心中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恬静与舒适。路畔灌木茂密,鲜花盛开,一丛丛粉色的锦带,还有一簇簇白色的不知名的野花,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蜜蜂嗡嗡地闹着,正忙碌着酿造着自己甜蜜的事业,这些小生灵仿佛给仙境般的世界增添了一缕甜蜜的生活的味儿。
飞机隆隆地从头顶上飞过,仿佛声音就在耳畔。想象力翅膀巨大的蔡老师开始打趣年已七旬的范副会长:“范大姐看到飞机上驾驶员嘴边有吃蛋糕粘的奶油,一把拉住飞机,掏出餐巾纸帮他擦净,然后松手,放行。”哈哈,散文协会出能人哟,蔡老师能从云海中打捞出太阳,范老师则只手拉动飞机!当然,这些能人依仗的无不是天崮山的高峻!古人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毛泽东主席写道:“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这些诗句和蔡老师的诗句一样,皆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佳章。
上午登山的疲劳让我渐渐远离了队伍,当我终于登上拍摄过八仙过海的仙崮顶,早已抵达的几位已经看完了仙人的足迹,赏过了崮顶水中的神奇游鱼,从最佳角度观览了天崮山如华山天险般的悬崖峭壁,正准备打道回府了。在一棵匍匐在石缝中的赤松旁,大家坐在那平坦的巨石上拍照留念,之后说时间不早,该下山了。我也只好带着遗憾与大家回返。这面积广阔、平坦如砥、风景旖旎的仙崮顶啊,流传着多少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神话故事!可惜今日我无缘深究。别了,八仙们!别了,“试剑石”!别了,“仙人座”“飞仙台”!别了,“大仙脚印”!别了,那些有水即生、无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神奇小鱼!可是,我明明没有看见过它们,又如何与之告别?回返的路途,我念念不忘地和同行者数点着自己的遗憾:点将台上唐王的巨大龙椅没看到,还有七星池,饮马湾……
沿着山麓迤逦而下,又回到了天崮山脚下,回望天崮山福、禄、寿、喜、财五座山峰,浓密的树林如万顷碧波,又似一只巨大的碧玉盘子,而那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便是玉盘上呈于世人的瑰宝,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诱导着人们去近距离地亲近它,赏识它。
奇峰凸立、异石遍地的天崮山啊,你是造化钟爱的灵秀宝地,蕴含着多少天地之精华、日月之光辉!你这座浪漫的山,英雄的山,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山,强烈地诱惑着我得闲再去“夜叩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你,走近你,你也定将驰名万里,福泽后世!
更感谢您的倾心指点,令俺受益匪浅。
衷心感谢哈!遥祝您开心每一天!

好久不写字,真的不会写了。
是完任务,不得不,只好拼凑。
谢谢二哥的鼓励!

谢谢您的鼓励!祝福您!
移步换景,摇曳多姿,栩栩如在目前。
谢谢风姐姐的精神大餐。
谢谢墨梅的范本编按。
需要好好学习妹妹那诗意凝练的语言,跳跃灵动的思绪,蕴含丰厚的立意……
谢谢妹妹的惠评,遥祝写字快乐,佳作不断!
你那美丽的思绪来自哪里?俺真的羡慕嫉妒啊!
谢谢飞扬妹妹的鼓励,祝你创作大丰收!
“疏果”是我们当地果农生产的一道工序,具体操作,就是把长得多的小苹果掐掉或者剪掉,留下的苹果才会营养充足长出大个的个头。私下揣摩,“疏”应该是使动用法,即:使……稀疏。
“疏果”之前的一道工序是“疏花”。一样的道理。
谢谢朋友们关注。
既对天崮山作热爱的描写,又借聚会于天崮山谈文论道,实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细读此文时,仿佛是站在天崮山拜望。感觉上如一个惬意的庭院,一个让人得意的阳台,让我亲近。
此文,大气的落笔之处是,充分领略大自然的清新的涤荡之后,拥有一种健康和充沛的精神,拥抱天崮山,使天崮山的体温、柔软与意绪流淌于字里行间,让天崮山聚会的好心情映照心田,用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之声,传递读者。

每次看到您精彩入心的评点,总是感激万分。文字路上有您的鼓励陪伴,是一种幸福。谢谢您!
散文不仅仅写了风景,还写了当地与此山有关的习俗见闻历史,使得作品有了文化气息,一篇好的散文,拜读了!

但是,山哥一定要趁着年轻时腿脚好来哟。因为山太陡峭。
若山哥来,我一定好好陪您游玩,请您吃大餐!
欢迎姐姐有时间来天崮山玩,亲自感受一下山峰的陡峭外形和丰富的人文色彩。
祝姐姐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