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暖】莫给先人丢脸(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暖】莫给先人丢脸(散文)


作者:巴蜀中人 秀才,135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2发表时间:2018-05-18 22:24:52
摘要:八旬失明老太不许儿女当贫困户。

周末,阳光很好,到乡下去,到学生家里去,嘘寒问暖谈学习,谈古论今话未来,侃侃而谈,谈笑风生,生人成熟人——家长感动,我们也感动。此时,话匣子都打开了,没有什么顾忌,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倾诉着对现在的好政策、好日子、好生活的感激之情,我们则从他们的倾诉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更觉得为人师的神圣。
   在这次大家访中,有一位年届80且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与我拉起了家常,她说她是“老耿家的”。“老耿”即她过世了的丈夫“耿忠财”,他当过兵,扛过枪,打败老蒋后,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她说:现在生活太好了,比过去好千倍万倍不止啊!可是,还有人好了还想好,钻角摸缝地相去当贫困户——我有三个儿女,我可不许他们当贫困户,莫给先人丢脸,反正我丢不起这张老脸!
   我说:“贫困户”不是职务,想当就当的。实实在在的贫困户,政府要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老人打断我的话继续说道:
   旧社会咱就不提了,解放初那会儿,我丈夫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退伍,当了仓上公社党委书记,一上任就带领社员搞土改,兴修水利和公路。经历过“三反五反”和“大跃进”。解放初期,国家很穷,地方政府就更穷了,公社干部都是自己打草鞋穿,都没看见过解放鞋,出县开会都要自己带着被子。记得咱家老耿工资最高,一月15元三角七,每月4两油,28斤粮票。那时扯布做衣裳穿要有布证才行,一年每人3尺7寸,常常是把家人或亲戚的布证集中起来给家里某一个人做件新衣服。老耿干了十五年干部,置办了一件最贵最实用的家产——一副过心(直径)2尺1寸半的石磨。临死也没有盖起房子,三间土房还是公家分配的。
   老耿曾经主张在石关村改河道增加耕地,把公社政府机关从红花村一组迁到现在的位置,不准砍古树来大炼钢铁,得罪了不少人,在文化大革命里,被红卫兵、武斗队、造反派揪斗过,罪名是“反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个大浪潮,只要你有领导职务就打入反革命的“当权派”,死不改悔至今还在走的“走资派”,接受批斗和“游斗”,家属也受了不少折磨。
   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丈夫一切清白,官复原职,我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但哪里能比得上现在?现在的仓上,高楼大厦的,人人都跟城里人似的。记得过去仓上集镇只有四户人家,学校在一个寺庙里,粮站挖的是土窖。政府、信用社、卫生所、供销社、副食站等都是租王家的房子来办公。公社的干部都认不了几个字,讲话没有讲话稿,都是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仓上小学的老师都是从外地调来的,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本地成分高的地主的后代。那时小学六年级一毕业就分配到大队里当会计,或者到公社里当文书。学习好一些的继续到白河县城里去深造。那时什么东西都带“洋”字,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花花布叫“样布”,铁钉叫“洋钉”。
   我丈夫从部队带回来一个手电,当地人都没有看见过。电池用完了就没地儿买,成了“聋子的耳朵——摆式子”,闲置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供销社有卖手电时才开始用。到了有卖手电了的时候,山上很多人都来买手电,一大早来买,一直等到黑夜再回家,目的是在黑夜里好好玩玩这个洋玩意儿。
   往年的运输也比不上现在,一百个挑夫也比不上一辆手扶拖拉机,何况现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啥车都有。那时到白河县城办事得两天,上安康走得快的也得五天,如今一天都能跑几个来回!
   现在是想什么就来什么,税收也免了,上学也免费,还在学校里不花钱吃午饭,承包地、退耕地每亩还补助钱粮;老年人也有补助,看病也有补助,所有的补助款都按时准点存在折子上——共产党好,政策好!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贪财贪心,要不怕吃苦和吃亏。我当初曾经贪财怕吃苦,不支持丈夫的工作,嫌他没给家里捎带东西,对他发过脾气,不给他准备干净被子出县去开会,开会回来也不给他做现成饭吃。现在想起了都有些后悔和后怕,要是当初我逼着丈夫贪心贪财,丈夫听了老婆的话去贪心国家的财物,肯定毁了他一辈子的好名声,我家肯定也没有今天的好光景!
   我丈夫曾经说了句很长脸面的话,他说,自己是茅厕缸里的石头,臭是臭,但臭得硬!在挨批斗那阵子,红卫兵要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实坦白自己的罪行,斗来斗去,他只坦白交待了这句话,意思就是我是清白的,底气硬,硬得有理。
   今天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这个家,各种补助多得很,多得我都叫不来名目了。每月给我的抚恤金也涨到了300元,我心里满足了,党的政策太好了,领导得太英明了和太公平了!我不允许我的儿女们去当什么贫困户,丢人现眼的……

共 18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我”周末去学生家家访时,和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谈话中,听来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位老人首先感叹如今的日子太好了,她的三个儿女要想方设法去当贫困户,她绝不允许,因为老人丢不起这张老脸。老人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丈夫的经历:丈夫是个退伍老兵,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回村后当上了支部书记,他为官清廉,从不占公家的光,干了十五年干部,置办了一件最贵最实用的家产是一副石磨,临死也没有盖起房子,三间土房还是公家分配的。他因抓生产文革中被批斗,丢掉官职,文革结束后,村里和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可他还是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所以他在文革中挨斗时底气很硬,如今政府没有忘记她,给她的补贴和抚恤金很高,她很满足……文章通过一位老人的讲述,塑造出一位党的好干部光辉形象和他的遗孀深明大义的高尚品德,老人用先人的事迹和朴素的道理教育后人,令人敬仰!散文借她人之口,今昔对比,弘扬美德,故事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05-18 22:28:06
  欣赏佳作,为老人和她丈夫的高尚品德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5-19 20:59:25
  赞一个喜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