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文艺批评,是文艺进步的鞭子与铜锤 ——朗诵欣赏刘禹锡《陋室铭》朗诵
作品的高度,蕴含着作家艺术家的高度——更蕴含着作家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
作品的缺陷,蕴含着作家艺术家的缺陷——更蕴含着作家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缺陷。
我们这里有三部作品:刘禹锡的《陋室铭》;肖雄老师的两部朗诵作品《陋室铭》。
请注意两篇朗诵者的气色与神情;请注意两篇朗诵的前后时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我的评论,是大约前年深秋,针对武汉洪山老年大学一位同学所发肖雄老师的前一篇《陋室铭》朗诵的网评。
显然,肖雄老师的两次朗诵,都和我无关——但是,肖雄老师朗诵的进步方向,是与我的评论不谋而合的——我坚信,我国著名作曲家陈晓勇,指挥家郑小瑛,朗诵艺术家方明,都给了肖雄老师正确的影响。
托尔斯泰说过:大凡杰出的作品,往往出自由先进世界观所照亮的笔尖。
其实,本文的曾经退稿,让我冷静了许多:我聆听了肖雄老师的第二次朗诵。
我感叹方明老师自成一家的主持气质与风度,尊重方明老师画龙点睛般的朗诵提示——这倒不是我和方明老师都是男人;我和方明老师都是毛泽东时代的战士。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水起兴、类比、暗喻;逻辑重音:“名”“灵”;情感重音:“仙”“龙”。
朗读评论:
朗诵者也许没有注意到节目主持人的作品提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陋室主人何等样的品质与智慧,对陋室主人傲岸与骨气,要有起码的尊敬与共鸣;对陋室主人直抒胸臆,以“仙”“龙”自居的情操与才气,不能麻木不仁——不能读的四平八稳,了无生机;再者,朗诵者要对古文中的起兴手法心知肚明,通过惟妙惟肖的吟诵,再现古文的意境或玄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情感重音;惟;逻辑重音;馨,全句灵魂,理应以饱满的热情读出。
朗读评论:
朗诵者以为“吾”字应该重读,其实,朗诵者忘记了,她此时此景,应该是“刘禹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入,此二句诗眼,表现了刘禹锡鹤立鸡群的不凡品质与自信。
朗诵评论:
朗诵者只是以平缓的语调,欣赏了刘禹锡的欣赏,全然没有体验到我们此时此刻的刘禹锡,这位当代“鸿儒”,正在愤懑中欣赏,在欣赏中愤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逻辑重音;鸿儒,情感重音——刘禹锡此时已经是在画龙点睛了;白丁,轻读。
朗读评论:
当着朗诵者此时此刻在舞台上多情的微笑的时候,我立即意识到:她不是“鸿儒”,更不是刘禹锡。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逻辑重音、情感重音。
朗诵评论:
朗诵者以为,“调素琴,阅金经”,在刘禹锡眼里,是一种可以夸耀的了不起的才智;其实,联系到下一句,刘禹锡是在夸耀陋室环境的闲适与超脱,不经意间,流露出陋室主人的非凡。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西蜀,应该读得干脆;诸葛、子云,应该充满敬意。
朗读评论:
南阳一词后面,停顿过长;朗诵者读到现在,应该早已进入状态。
孔子云: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朗诵评论:
朗诵者要注意到何陋之有的语法结构:要淋漓尽致地吟诵出陋室主人穿云破雾的人生诘问。
身居陋室,情系天下。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15007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