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井冈山,中国第一山(散文)
在没有到井冈山之前,我一直有个梦想,有机会一定到江西的井冈山去看一看,走一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
这个机会说来就来了,那是2007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研讨会”。参加这次红色之旅的,既有老红军、先烈们的后代,又有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前辈,还有新时代参战退役军人,组成了70多人的庞大队伍赴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实现了我的美好梦想。
井冈山,是红军会师的地方,是英雄战斗的地方,一踏上这片英雄鲜血染红的神圣土地,大家的心情立显得格外激动,不知是谁开头唱了几句红色歌曲,大家接唱、合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随着歌声追忆着当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仿佛听到了黄洋界的隆隆跑声和红军将士前赴后继的脚步声……
刚到井冈山,就见到了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的毛秉华老人,聆听了他讲井冈山的故事。老人不愧是“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讲起井冈山精神来如数家珍。毛老说:“1927年以前,没有几个人知道天底下有座井冈山,自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后,井冈山精神开始驰名中外,不断发扬光大,许多革命先辈吟诗作赋赞美井冈山:董必武称它为‘革命摇篮地’,谢觉哉称它为‘中国第一山’,林伯渠颂扬为‘井冈树旗帜’,郭沫若赞美为‘革命母胎盘’……”毛老还向我们介绍了井冈山的来历:因在殷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里分布着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5个“井”,后来,就把“井”演变成了村庄。1927年9月底,毛委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先后在三湾、龙市、茅坪等开辟革命根据地,历时两年零四个多月。听了毛老的介绍,我们参观了这个“革命摇篮地”,仔细品味着它丰富的内涵。
随导游沿盘山公路一路前行,临近黄洋界时,大伙即兴朗诵毛主席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一会儿工夫就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黄洋界,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登高处抬头一望,只见朱老总题写的“黄洋界”三个大字金光闪闪,黄洋界哨口上的纪念碑赫然在目,这是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由朱老总题写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上这样写道: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的要塞上修筑工事,驻扎部队,使它成为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1965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写下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一句,正是当年黄洋界保卫战险恶情景的写照。站在1340多米的高山之颠,油然而生出居高临下之感,顿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遐想,眼观地形,惊叹当年红军将领的英明决策。
随后我们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陈列着革命烈士名录,埋葬着红军烈士的骨灰。井冈山共有45000余名烈士,而埋葬在这里的仅有14774名,其他3万多名烈士均无名、无姓、无碑,这些英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染红了井冈山这片土地,最后连名字都没留下,合葬于无名碑。我们在此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由两名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的代表敬献了花圈。还参观了由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和知名人士书写的碑林,这130多块碑林书写的是诗词、名言警句碑,镶嵌在井冈山上大放异彩。
我们还参观了由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贺子珍等19座历史人物雕塑组成的雕塑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领袖人物的艰苦斗争经历,这里既是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瑰宝,又是生动形象的传统教育课堂。还参观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红军将领的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观看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重温了长征精神。
我亲手摸过当年伟人毛泽东坐过的长凳,遥想当年一代伟人竟在如此简陋的会议室里坐着大长凳运筹帷幄,研究对敌斗争方略;亲耳听过朱德军长亲自挑粮的故事,回忆当年红军将领身先士卒的故事;亲眼见过彭德怀的旧居,想象着红军将领就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
井冈山,不愧为“中国第一山”之美誉。井冈山归来,我把井冈山精神带回来了,井冈山精神时时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新的漫漫征途上不停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