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在乡间,有种美味诱惑着我的舌尖(散文)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除了天籁、田野和泥土的气息外,还有一种味道扰乱着我的神经,诱惑着我舌尖味蕾……
一、搅团
“搅团”,这名字乍一看就让人犯迷糊,它是什么东西现在也没有几人能识。有一次,在白河某农家乐有一位老板,当着食客的面自诩发明了一道菜,暂时还没有名字,让食客品尝后顺便赐个名。于是先端上一盆热乎乎白菜豆腐汤。一桌子客人脸上均露出不屑的神气——这白菜豆腐条汤还配叫“发明”?
大家先别急着喝汤,硬菜在这儿呢!老板端上一大盘所谓“硬菜”——盘中装成了个“金字塔”,这“金字塔”是由若干切得四棱见线的貌似馍块一样的东西堆砌而成。老板把“金字塔”倒进白菜豆腐汤中,再用汤匙搅了一搅,好啦,大家尝尝!
一客人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坨放进嘴里,惊呼道,这不是冷饭团么!引起客人一片哄笑,在快活的气氛之中,客人们连吃带喝风卷残云,一大盆“白菜豆腐汤泡冷饭团”便一扫而光!
老板见客人取了个这样没有文化的名字,脸上也露出不屑的神气。
老板见客人喜欢吃,再端上一盘“冷饭团”,不过,这盘“冷饭团”不是砌成“金字塔”而是“长城”,接着把一碗调制好了的滚烫尖的汤料泼在“长城”上。
大家跟搬砖块儿似的,在快活的空气里又把这一段“长城”吃了个精光。
老板问,味道怎么样?
客人异口同声,好吃!
这到底叫什么菜呢?好吃的菜而没有名字,客人们觉得意犹未尽,就好似这道美食,吃完了仍然回味无穷。老板说,这道亦菜亦饭的吃食是从白河的一种名叫“搅团”的饭食“改编”而来——老板不用“改进”而用“改编”,顿时让人觉得老板有文化,这道硬菜更有味道了。
老板接着说,“搅团”是用包谷面“搅”成的,包谷面是粗粮……客人们已不在乎这种美食“搅团”的原材料的粗细,而在乎它的加工过程和工艺要求,于是问道,它是怎么做的呢?
老板娓娓道来——
要用黄色的包谷先用粉碎机来粉碎,再用磨面机磨出面粉——这是现代加工手段,很容易加工出精细的面粉来,而传统的比这个麻烦多了……
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对“传统”很感兴趣,人们不嫌麻烦要回归传统,讲究返璞归真,可见人们的已跨过“发展中”阶段而步入“发达”生活行列中了!
客人纷纷要求老板讲传统的“搅团”制作工艺,好像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出了的食物更叫人吃得放心。
搅“搅团”的包谷面是用石磨碾磨好几遍才成,第一遍把包谷碾压成两瓣,第二遍研磨成包谷糁,在把第三遍磨出的包谷面用细眼儿罗筛来筛,过不了罗筛的包谷面一原放到石磨上研磨,如此重复多遍,以筛出更多的包谷粉。
锅里添上适量的水,把水烧开,然后左手抓袋子里的包谷粉,右手执搅面杈,边撒边搅,搅拌到粘稠,不停地搅拌到煮熟。赶紧退掉柴火,要不然就煮糊了有焦糊味。
接下来,将锅里粘稠的包谷面糊糊舀到瓷盆中,再把瓷盆蹲在冷水中进行冷却。这样,这盆冷饭团就是“搅团”了,顾名思义即搅拌冷却凝固成饭团。
这样的“搅团”还不能上餐桌,得先做好青菜豆腐条儿汤备用。取来盆里冷却了的“搅团”,用菜刀切成小方坨儿,当然,你想要什么样儿就切成什么样。然后把小方坨儿的“搅团”像堆积木似的盛在盘子里,当然,你想堆成什么形状就堆成什么形状。
于是,一道亦菜亦饭的“搅团”就端上了餐桌,先不说味道如何,单从颜色上就能给人以视角冲击,青菜白豆腐黄“搅团”,寓意“一清二白黄金色”。
说到这里,老板似有些激动,激动地说道,在温饱很成问题的年月,吃上一顿“搅团”不亚于吃上一顿饺子,由粗粮包谷做成的“搅团”就是细粮,能喝上洋糖细茶,吃上包谷面“搅团”简直就是过年!到现在我也没有数清楚包谷能做成多少样饭食,反正“搅团”是包谷饭食中最好吃的,“搅团”能从粗粮之中脱颖而出,多亏了那个年代里的母亲们……
客人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给了这位老板,感谢他为广大食客们“发明”了一道美食,一道很有白河情怀的美食!
吃腻了白米细面的人,偶尔吃上一顿包谷面“搅团”,体验一下布衣粗食、粗中有细、泥土般朴实的生活,也算是机缘得道,这是我吃美食“搅团”之后的“吃后感”。
二、酱豆炒腊肉
酱豆炒腊肉,肥腻的土猪腊肉有了乡下人制作的酱豆的辅佐,真是“如虎添翼”,美得无话可说,美得浑身上下一塌糊涂!
有人说,酱豆腊肉夹火烧,除了白河找不到;酱豆腊肉咽干饭,神仙见了都“眼欠”——这酱豆到底是咋掰弄出来的呢?乡下主妇告诉我“一字诀”:焖!
那我就当仁不让不吝赐教——
选黄豆。挑选黄豆要用一种农具簸箕,黄豆经簸箕“簸一簸”,滚圆的黄豆就滚落下来,“瘪欠”的就剔除,这样筛选以后都是颗赛颗的黄豆,把它集中放在“箪簸儿”里,然后再把“箪簸儿”中的杂色的豆子拈出来。
泡黄豆。用水把黄豆泡胀,最好用山泉水来泡,山泉水在乡下到处都是,且不含漂白粉之类的净水剂。泡黄豆得多长时间为最佳呢?就像打豆腐之前泡黄豆那样去揣摩时间,用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一粒黄豆成完好两半——泡得刚刚好;若用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捏得粉碎,糟了,黄豆泡“过”了!泡“过”了黄豆没有豆腐,同样,泡“过”了的黄豆不作酱香做气!
煮黄豆。将泡好的黄豆放到锅里,开始添水,水刚好把黄豆淹没。烧火,烧大火,水开“豆在釜中泣”,然后让灶里的火变小,文火慢煮直至九成熟——一位农家老奶奶告诉我,最好把黄豆蒸熟,这样做出的酱豆干爽。
酵黄豆。把煮熟的黄豆放在晒篬或腰盆中摊开阴晾。在阴晾的时间里,到山上采集上好的黄蒿和红椿树叶。将红椿树叶平铺在煮熟的黄豆上面,盖得严严实实。再在红椿树叶上面铺上黄蒿,直至黄豆发酵起菌丝为止。
拌黄豆。将起了白而细长的菌丝的黄豆从红椿树叶和黄蒿中扒拉出来,赶紧用蒲扇使劲扇,一是给她降温,降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温度,不降温的话,做出来酱豆发酸;二是给她驱赶苍蝇,这时就有绿头苍蝇闻味而来蜂拥而至,不用扇子扇的话,酱豆会生蛆。好啦,一个人负责驱赶苍蝇,一个人拌五香佐料——食盐、辣椒面、大蒜末、生姜片、花椒粒和着豆充分搅拌。
焖酱豆。把掺有五香作料的黄豆一铲子一铲子地放进坛子里,拿老奶奶的话说叫作“焖”。装满坛子后开始封口,封口要用花椒叶,用花椒叶把坛子口塞严实后,将坛子倒立放置屋角处开始酝酿——夏天酝酿个十天半月就足够啦!
晒酱豆。把在坛子里“闭关修炼”好了的豆掏出来暴晒,一铲一铲地掏,香气一股一股地涌出,人的口水不断线地流。糟了!苍蝇又来啦,赶紧再用大蒲扇狠扇,直至晒干成“豆食个”为止——你若扇扇子嫌累得慌,就想一想白河乡下独有的美味就不觉得累了,要不,找个电扇来扇也不是不行!
肥腻的土猪腊肉有了乡下人制作的酱豆的辅佐,真是“如虎添翼”,美得无话可说,美得浑身上下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