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大恩若仇(随笔)
下午回到家中,无事可做,只好照例啃古文。在下不才,古文是不易啃烂的;啃不烂,先嚼嚼注解,也算不错。不久,“大恩若仇”四个字蹦进我的眼帘,并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的心脏。我感到它们太可怕了。
回头去读正文,标题叫《仇家》(系编者所拟。选自李肇著《唐国史补》),选文很短:
“(李勉)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言未毕,梁上有人暼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妇二首以示勉。”
试译成白话,即是:
古代某劳改农场场长李勉,偶然遇到了一个劳改释放人员。这人高高兴兴地迎接恩人李勉到家,打算厚待对方,并与黄脸老婆商量:“这人救过我的命,怎样报答他的恩德?”黄脸婆说:“补偿他一千匹细绢就行了吧?”丈夫答:“不行!”黄脸婆又说:“那么两千匹行吗?”丈夫仍然答:“不行!”于是,黄脸婆黄颜一怒,“既然这样,干脆杀了他!”丈夫同意了黄脸婆的建议。李勉闻讯逃走。丈夫请刺客追之,刺客弄清真相后,反代表朝廷和人民,处决了那对狗男女。
我素来警惕人性中的恶,但读知黄脸婆的大恶后,还是心惊肉跳。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如自私,如拈轻怕重,都是“恶”,是与生俱来的,起码诸如此类的小恶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性本善”,那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仁德教化,并且要“从娃娃抓起”呢?为什么《圣经》会说:“人一生到世上,心里就藏着邪恶”呢?为什么《古兰经》会说:“人生来是恶而躁的”呢?为什么恩格斯会说:“人源自动物,决定人永远摆脱不了兽性”呢?
我想,结仇,一旦超过对手的生理乃至心理承受力时,必将引发恶性事件;而施恩,若给受恩者形成压力,并超过他的心理承受力时,同样可能引发恶性事件。可见,大仇,当然是仇;大恩,有时也是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