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活”的乡村农耕图景 ——农言散文《耕田,开垦丰美的家园》赏读
如果说,农言先生的《耕田,开垦丰美的家园》这篇绝美散文,通过艺术化的文笔,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琴瑟合鸣的“活”的乡村农耕图景,是这篇散文获得绝品美文的重要原因,那么说,散文里图景背后灵动的精神光焰,更能明媚读者的眼睛,更能绽放读者的心花,更是这篇散文获得绝品美文的关键所在。文学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作品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除了字面上读者看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艺术地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在二次创作中,在深思延想中,使作品有了更多层面的东西。只有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更多耐嚼耐品的东西,有了一定的厚度,作品才更具价值。
一、“题记”里的艺术伏笔
在文章的开始之前,作者留有一段题记。题记的内容是:“一头鞠躬尽瘁的牛,在主人的吆喝声中,无怨无悔低头走在广阔的田野中;一张穿梭在泥土里的铁铸犁铧,如同一支钢笔;一块块乡村的黑土地,如同一页页宣纸;一代代耕耘的农夫手握犁笔,谱写下一行行岁月的乐章!”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我们把它拼凑到一块儿是这样一句话:“铁铸犁铧”如“钢笔”“块块”“黑土地”“如”“宣纸”“一代代耕耘的农夫手握犁笔”“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谱写下一行行岁月的乐章!”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幅鲜活的、真实的、活动在我们面前的纯净美的图画,凸显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纯净美的思想光芒:无怨无悔,鞠躬尽瘁!
二、进村路上的农耕图艺术伏笔
作者在初春的一日暮阳里驾车回村,看到村路旁田地里一位银发长者精神矍铄地扶犁喝牛耕田。外衣“放田埂头”“黑裤子”“沾满泥巴”。“俯首躬耕的老牛”“那如烟囱似的两个大鼻孔里,喷出炊烟般的两道热气,系着缰绳的黑鼻子上,冒出了点点汗珠”。当老人看到作者站在田埂上,停了耕地,走过来说:“你想和我合影吗?刚才有几个人看到我耕田,也叫我跟他们合影了!”作者“拿着手机走进田间,站在老牛和老人旁边,老人整了整衣襟,叉开手指梳了梳银发,摆出了造型。”这些优美的景象分明的栩栩如生的独特细节告诉读者:“一代代耕耘的农夫”,虽然劳累着,但也以此而快乐着,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爷爷、父亲和我的农耕图艺术伏笔
作者“伫立在田埂头,看着那远去的背影,脑海里的爷爷、父亲、老牛、犁杖、犁铧等依次在心里复活了……”它复活的是什么?一是爷爷对小牛犊耕田的调教图景:“起初,它不甘心低着头,于是它高高地抬起前蹄扬起脖子,甩掉使它感到肩胛疼痛的轭头,尥蹶子就想跑,怎奈却挣脱不了爷爷手中缰绳的约束。”“牛通人性,经过一季地磨练,经过爷爷地调教和鞭策,所有的耕田技能学会了。”二是爷爷对父亲耕田技术的传帮带:“爷爷时常撑着拐杖站在田头,看着父亲是否能真正胜任耕田。当看到犁铧在田里深一下浅一下、翻耕出的泥花厚薄不匀称时,心里就又发急,他扔掉了拐杖下了地,亲手传授着有关技巧。”三是父亲教我学耕田:“无疑,我的双手有些笨拙,但脑海里回想起当年爷爷教给父亲相关耕作的箴言,在温顺的老牛牵引下,沉着而耐心地学着。学父亲一样缄默和毅力,才能开垦出丰美的田地……”通过这三幅优美的学习耕田图景,我们从中悟到了:劳动也是要学习的,学习劳动是要有耐心、勤奋和透彻的领悟的;只有通过父辈们的传帮带,农人耕田的优秀品质和技术才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传承下去。
四、几句不经意话里的艺术伏笔
作者在这些一连串的如诗如画琴瑟和鸣的优美农耕图里,在传达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和耕田技术信息之时,以不经意的文笔,给文章埋下了主题思想凝聚的更大伏笔。如:“我被眼前这一幕似曾熟悉又将消逝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牛,是农家宝,耕田耙地少不了。”“耕田耙地,是牛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要想修成正果,还必须要时刻听从那根系在鼻子上的缰绳指挥。”“一张犁杖,像是广褒田野上的一条航行的船。”“土地,生生不息地承载着农家的日子;土地,因一头牛、一张犁铧,翻来覆去被开垦着,历经阳光的普照、雨水的滋润而变得更加肥沃了。”等等。看上去似乎是闲来之笔,是过度之笔,就像一件称心舒服的衣服,如果没有那密密麻麻的均匀的针线在适当的地方缝织起来,那就不叫衣服,那只是剪裁好的一件件布块而已。
因此可以说,这些看是不经意的句子,既起到了作品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把一个大的主题思想信息,艺术地一步一步地在提升过程中传达给我们:这个“活”的乡村耕田图景,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似曾熟悉又将消逝的景象”,将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成为难得的“活化石”,成为我们传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
这才是整篇绝美散文中真正价值所在,是最为可贵的独特的创新式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