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好书记”
扶贫攻坚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扶贫路上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一桩桩、一件件,虽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春风化雨,无时无刻不温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去年五月份,A市大学的郝教授自告奋勇,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到B县贫困村李庄任第一书记。临行前,他立下军令状:“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村不脱贫,我不离村!”望着领导寄予自己厚望的目光,他坚定地说:“谢谢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男儿当自强,干就要干好,不忘初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
“从高校到田间地头,能适应?”
“嗨,一个大学教书匠,过惯了城市舒适的日子,能经得了咱这农村冬天里滴水成冰没有“暖气”的寒!“三伏天”里火辣辣的毒日光?”
“说不准啊!这就是来咱农村做做样子、走个形式、镀亮一身金光?!”
起初,村民背地里一些议论纷纷的话,像风一样飘入了郝教授的耳朵。他心里明白,从高校到乡村,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能否干成事?村里上千双眼睛,都眼巴巴盯着昵!他下决心不等不靠,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岗位,下足功夫找准突破口。
扶贫路上,昔日大学的郝教授,华丽转身成了村民心目中的郝书记。他用心用情,跨越象牙塔和田垄,脚沾泥巴,耕耘大地,情暖民心……
郝书记俯下身子向前任“第一书记”虚心请教经验;蹲下身子向镇上的包村干部咨询农村工作方式方法;逐一拜访村干部了解乡村民情,集思广益,探讨脱贫致富的门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走访摸实情,和村民交心、交朋友;脚沾泥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劳动,关心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和需求。
村委会活动中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平房,老旧不堪,漏风漏雨,村委会、党员会开会都没个地。郝书记说:“当务之急,集中精力,咱先干成一件事,那就是建设新的村支部活动中心。”
“是在原址拆了建?还是另外选址?”
“建多大面积?还是否征开会求群众意见?
“村里没有钱,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一系列难题,摆在了郝书记面前。想干事,必须会干事,把好事办好干成事。他和村委会一班人连续召开村委会、党员大会,研究对策,商议方案。最后,采取从镇上争取、从后方单位筹集等方式,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在原址建起一座四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村支部活动中心,干成了多年来想干但没有干成的事。
当年七月份,郝书记多方筹资三十万元,村里新上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八、九月份,硬化村里街道路面三千多米;自去年十月份到今年五月份,改厕改水五百二十户,新打机井五十眼,确保了村民旱天里浇灌田地保丰收;村里建起的扶贫车间,让二十一户贫困家庭通过就业脱了贫……
今年初春的一个周六上午,摘掉贫困帽子的李二婶,拉着来家访的郝书记,动情地说:“郝书记,您回趟城里的家,真是不容易,这把嫩香椿是俺从自家树上掰下来的,俺在冰箱里都给你留了三天了,虽说不是啥好东西,多少是俺一点心意,您一定要带回家。”
“今个,是你大爷的八十岁生日,俺一大早就炖上了一只自个家散养的柴公鸡……”七十多岁的郝大娘热情拉着陈书记的手,亲如一家人。
外出务工回来的村民说:“教书匠办起事来用心用情、还认真!这陈书记来俺村后,今非昔比,村里变化可大了——改了厕、修好了路、建扶贫车间、还上马光伏发电项目……嗨,真是个务实担当的好书记!”
“哎,郝书记——好书记!”
“嗯,我看咱以后就叫郝书记‘好书记’,行不?”
村主任大声说:“谁说不行?行!以后咱就这么叫。嘿嘿,郝书记‘好书记’!”
村支书赞叹道:“‘好书记’,了不起!这一年,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的大事,‘好书记’还用心用情在咱村组织开展了敬老活动,举办最美孝星、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教师节为村小学教师庆祝等一系列活动,这用来活动表彰的奖品、礼品,都是人家‘好书记’自掏腰买来;他还多多次带领咱村里的党员干部、经济能人到当地革命烈士陵园、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亲自送十九大精神到农户;外出参观学习,请来剧团给村民唱大戏……”
驻村期间,有了接地气亲身经历,“好书记”最近还主持了市社科重点资助课题项目——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创新研究;撰写的论文《驻村干部如何在扶贫攻坚中大有作为》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好评如潮。
短短一年来,驻村扶贫的“好书记”走街串巷察民情,助弱扶困不走样,精准发力上项目,扶志扶智双下劲,真情赢得了民心归,他成为了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家里人”,建设美好乡村的“领路人”,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好书记”。
拼音打字,没校对出来,文中有两处“陈书记”应更正为“郝书记”,烦请老师给修改过来,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