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致谢冯晓澜先生(随笔)
2018年5月18日下午6:30,有幸收到钟钦先生(达州市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转来的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竹文艺评论副主席冯晓澜先生为我散文集《生命在低处》写的评论文章。
我忙完事务,在单位院坝里急不可待地读着冯晓澜先生的评述,读到中途才知道冯先生在去年的一次采风活动中见了我。那是我镇举办的“春到南岳•达州文艺家走基层”采风活动,我作为承办方,当时实在太忙,没有跟这些文艺家们更多交流,以致对他们的容貌已经模糊或忘却,如此想来内心很歉意。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印象不深”的人,竟是大评论家,而且对我的作品如此“上心”,写下厚重的文学评论,我除了感动之外不胜感激。
写评论的人不简单,要用时间用心读完全部作品,才能写得出全部的感受。写评论还要抓住阅读时激活的灵感和作品本身的冲击点迅速着笔,才能“点评到位”,这些冯先生做得很好。从他评论的字里行间,看到冯先生是一个很上心的人,很认真的人,很细致的人。他的精彩点评有的远远胜过我“初心”,就是我编排文章先后次序的内心世界,都被他“明察秋毫”,篇章最后一部分安排“田间纵横”的用意,也被冯先生“读”出来,这不是简单的赞美所能表达我的敬重,而是体现了冯先生“道行之深”,功力之厚。我一气读完冯晓澜先生的评论,越读越有力量,越读越兴奋,倒不完全是因为溢美之段句,是潜在内心深处的急于探究别人眼里对我“孩子”(视书为我孩子)的看法。还有就是他评析的文笔本身就很优美,让人爱不释手。
3500多字的评论,是用心用情写出来的,是冯先生对我的鼓励和力量,是我以后文学路上无尽的温暖。川东人豪爽、真诚,有着感恩的情怀,我的身上流淌着这样的血脉,谨以此向先生致以真诚的感谢。
2018.5.26晚
附:
《生命在低处》的行走与细语
冯晓澜
言农《生命在低处》这个书名,我极其喜欢。它是对人类这个大词与土地位处低下大与小相观照之命名,具有无言的张力,引发同为生命的我们产生共鸣与想象,由此,揭示了作者低调谦卑和虔诚敬畏的写作姿态。这书名,源于他朋友的一首诗,无疑切合自己的心性,并能妥帖地涵盖他的人生观与写作观,他才乐此一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书之命名与取向,不仅是给全书定一个基调,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解读文集的钥匙。
全书分五个版块,或者说,五个乐章,共同合奏出作者在他钟情的土地上,自信行走与深情细语的生命交响。
一、润物细语。由游记、纪念5.12灾区与抒发个人性灵的内心絮语构成。这部分的篇什,写得诗情画意,神采飞扬。作者是一个自豪于曾主政于一地、回访并重温与土地深情相拥的在场人。因其心和情的在场,他的文章才能由小我而接通时代脉搏。他在审美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对环保和人文素质与经济亟须同步发展的忧思与关切。他虽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写作者,但也不乏幽默讽趣的一面。在《九寨行》之“导游真”一节中,他写了对导游由不信任到信任的转变,主要由两次衬衣掉纽扣,年轻女导游不厌其烦找来针线为其缝上,从而,有了跨越代沟的调侃。既缓解了旅途的烦闷,又见识了导游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二、亲情抵心。是对母子、父子,以及为人父之后,父女亲情的内心写真。因内容的变化,有了滞重朴拙的基调,文字平易朴实,虽远没有写风景那般有文采,但因其真情的灌注,质朴的文字仍富有感人的力量。比如写母子情,他因身在乡镇基层,难以分身,病床前对母亲的难以时时尽孝而愧疚,对只为母亲买衣而没有深想母亲可以穿得更美而不安。母慈子孝之复杂情愫,不用任何华丽的语言,已尽显笔端。父子冲突,历来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重要主题。作者用三篇文章,刻画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父亲,复员后自愿回村当农民,鹤立于故土的复杂形象——父亲对土地的亲呢、对子女和亲人的简单粗暴乃至暴力、对乡亲们的隔膜,以及晚年虽年近九十,仍独自守候老屋、固守土地的倔强。时光的流逝和父亲的年迈,最终,化解了父子的冲突。每次临别父亲的暗自挥泪,不仅让作者酸楚,而且,也会让读者在感动之余,对留守人群的忧思更加深切。正因父子冲突留下的阴影和遗憾,让他有了做一个好父亲的潜动力。他为人父后,自觉接续了“父慈子孝”的文化传统,除了对家人的日常关爱,还用文章或书信,与两个女儿沟通谈心,特别是风雨兼程送小女儿上大学之“人在囧途”的深情书写,其情其状,令人动容。
三、情满心房。文集的第一篇为《风景那头是东林》,作者描述去宣汉文友相聚游东林风景。我心生诧异,为何会如此编排?宣汉并不是作者的故乡,应该说作者有宣汉情结。及至读到“人生能有几回醉?跟文人们一起无论哪个场合,醉与不醉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提及宣汉。宣汉是我前世的情人吗?怎么让我如此时时的牵挂与想念呢?”我这才有了答案。因为那里有一群“纯朴而真诚,热情而好客,多才而有灵气”的文友。余下的篇章,乃是因“诵读之美”结识朋友与彼此欣赏,再有就是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情深谊长的真情记录。此乐章虽只有七个篇章,但已显露出作者常怀感恩之心和重情重义的侠骨柔肠。
四、在泥土芳香的篇什中,作者一面写身边小事,越出本我,视野变宽,通过对《爱写作的农妇》《如山的女人》之透视和诘问:“在我们这个不足1万人的场镇,40多个搬运工中竟有30多个妇女!”“男人是天,男人是山,男人是‘顶梁柱’,这些妇女们家中的男人干什么去了?”体现出一种人间大爱的悲悯情怀;一面还深入内心自曝隐私,因胆怯没能见义勇为抓小偷,“我第一次遇到该施展正气时,居然留给我的是刻骨铭心的愧疚”。这些,无疑凸现出作者是一个直率的真人。
最后一个乐章,田间纵横。有时评,有读书笔记,还有文学评论。既可视为作者尝试文体多样化的努力,也可反映出他这个立体多样的人,是如何修炼并站在低处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心声。如抽掉这个与全书有些混响的乐章,虽有利于散文集的纯粹,但毕竟有损于作者隐形形象的完整呈现。这远不是批评作者蔽帚自珍一句话那么简单。散文是最不能藏拙的文体,“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梁实秋语)。作者如此编选,自有其道理。
言农由一个农村有为青年,到走上基层乡镇领导岗位,得力于读书学习和无功利写作对他的滋养和回报。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从没忘记对人生的修炼。由此,形成了自己稳固的人生价值观,“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也由此,派生出他的文学观“文学有别于文字的,是温度。凡没有温度的人,必然写不出有温度的文字,无以创作有温度的作品。”温度,即真情的灌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矫情。有温度,才有悲悯,有悲悯,才有大爱。他由此,走入了散文写作的正途。他所留下的足迹,无疑是他一路走来奋发向上、强调生命意义的精神自传。尽管他从没声称自己是一个作家,而是自称为一个离文学有距离的写作者,但在我看来,他是从热爱的土地上和家乡报纸副刊走出来的一个书写真情的散文作家。低调埋头做事的人,自会有水到渠成的收获。因为他将读书和写作,融入于生命,成为一种如吃饭和睡觉那般自然的生活方式。故,他于生命在低处的行走和细语,才会那么动人与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