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菏·遇见】难忘儿时收音机(外二篇)

编辑推荐 【晓菏·遇见】难忘儿时收音机(外二篇)


作者:了缘无尘 秀才,2111.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99发表时间:2018-06-16 17:43:11


   ◎难忘儿时收音机
   儿时,收音机是我的钟爱。那时,只要谁家买了收音机,都会摆在家中最为显眼的位置,可以说那是那时可以展示家庭经济实力的唯一东西。儿时的收音机,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期盼,让我的童年生活充实而阳光。然而如今,收音机却不常见了,多数家庭几乎不再使用收音机,只有偶尔能够看到个别晨练中的老人,手里握着一部小小的收音机,一边跑着步一边收听着早间新闻。
   记得我家买收音机时,我正上小学二年级,那是一九七八年。当时有知识青年下乡驻进生产队,父亲托一名回城探亲的知青,看看城里谁家有淘汰的收音机,帮忙廉价购回一台。这名知青探亲回来时,果然给父亲带来了一台二手收音机。
   自从有了这台收音机,我们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大伯三叔二婶四姨,只要闲暇,都会来我家坐上一阵,听一听收音机里的戏曲。
   夏天的傍晚,酷暑难消,父亲便在家门前铺了一张凉席,全家人坐在凉席上边乘凉边听秦腔戏。此时,村里的老老少少听到收音机的声音都围了过来。从那天后,基本成了约定,每到傍晚,我家门前总是热闹非凡,邻居们有端着板凳坐在一边的,有蹲在地上的,还有讲究一点的会抓一把柴禾放在屁股下就地而坐,人们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一边评论着演员的唱功或讲着戏曲里的故事情节。
   而到了暑假寒假,大人们忙着地里的活计,此时的收音机就成了我的私人财产,每天下午的小喇叭节目我是非听不可的。当收音机里传出的“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声音时,我欢快的心就如跳出了胸膛,三五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专心致志地倾听着一个个少儿故事。
   那时的农家孩子几乎没有课外书,可以说,收音机是大伙儿时启蒙教育的良师。那时单田芳和刘兰芳讲的评书有《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都是在我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时播放的,由于父母听得入了迷,我跟着大人们一起边吃饭边听着评书,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没有落下过。
   儿时的收音机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伴我走过了愉快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农村人的生活更富裕了,电视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自从我家有了电视机后,那台陈旧的收音机便光荣退伍了。
  
   ◎扇子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那时日子过得清贫,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炎热的夏季,一把折叠扇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炎热的夏日里,农家人才会把珍藏在隐秘地方的蒲扇拿出来。为了延长扇子的使用寿命,使扇子不至于早早开边。农家人在购来蒲扇的当日就会用布将周边包裹起来,再用针线细密地缝上。一把扇子使用几十年,就是破了烂了也不舍得换新的,而是及时用布修补好。
   我家里的那把大蒲扇,母亲说是奶奶在世时留下的,至少都用了四十年了,到我懂事时,那把蒲扇修补得已经看不出它的原貌了。那时市场上也有卖折叠式的纸扇,但是农村人嫌它价钱高,扇不出多大风,而且还不结实,所以农村人是不用纸扇的,只有进到城里才能看到城里人手里拿着折叠扇。
   农家人认为青壮年是用不得扇子的,青壮年只要扇动了扇子取风,就贪图凉快无法放下手中的扇子,这样就无法下地干活。所以青壮年人很少有人扇扇子,只有家里的老人才可以随时拿起扇子扇风取凉。
   我小时候,夏天的夜里,闷热得让人无法入眠,母亲就会轻摇扇子为我们姐弟取风,在微微地细风中,我们姐弟很快就会入睡。
   我上中学是在城里,城里的学生有人手里拿着折叠纸扇和木片香扇。每天下课,看到城里学生摇动着精巧的折叠扇,我不知有多羡慕,一心也想给自己买一把。那个暑假,我把割青草卖的钱给母亲少交了八毛,为自己买了一把折叠扇。我得意地拿出扇子在同学面前显摆,可没使用两天那把扇子就破了,那个夏天也悄悄地过去了。
   如今夏天出门,根本不用带扇子。乘车,任何一辆车上都有空调。如果是步行,你会看到满大街都有商家派人站在街上,向行人相送印有广告的塑料扇。一条街没走完,手里的塑料扇就拿到了三四把。进商场、银行或宾馆,也是有空调的。
   前几天,我回到农村老家,看到哥哥早就给家里购了电风扇并安装了空调,但七十六岁的母亲却愿坐在树荫下轻摇蒲扇。母亲说,风扇风大,年龄大了经不得吹,空调太冷还费电,还是她手里这把扇子实在。
   同事芳说,她家今年的电风扇和空调都无法使用,孩子太小,吹了风扇就闹肚子,一开空调就着凉,她都是摇着扇子给孩子取凉。
   看来,科技再发达,这小小的扇子终究是退不出历史舞台的,它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缕缕凉风,更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算盘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农村人生活穷困,上过学的成年人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然而,虽然那时农村人目不识丁,但各家各户都有着一把算盘,而且男人们,几乎人人会使用。
   记得我七岁时,父新就教我打算盘。父亲教我时,是把算盘珠子拨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个数字,然后让我分别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去除这九个数字。用二除时,遇一是二一添作五,用三除时遇一是三一三剩一,用四除时遇一是四一二剩二。我问父亲,什么叫二一添作五。父亲说,十个馍馍,两个人分,一人分几个?我说,一人分五个,父亲说,对呀,那就是二一添做五。我接着说,那三一三剩一,就是十个馍馍三个人分,一人分三个还剩下一个。父亲说,儿子,你真聪明。不要看那时的农家人没有多少文化,但对算盘却非常重视,学算盘是从孩子抓起的,而且能够用最为通俗的道理让孩子理解计算的口诀。
   我还记得,那时农村人说话运用的俗语大都来源于算盘口诀,如果说哪个人心里在算计别人,就会说:“他心里打着‘小九九’。”如果夸赞某人办事干净利索就会说:“他‘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件事办完了。”如果要描述一个人愚笨就会说:“他乱得像‘一盘算珠’。”如果要说一个人做事不顾后果,就会说:“他哪管‘三七二十一’。”如果要说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就会说:“他都想把自己‘二一添做五’了。”如今,随着算盘应用的减少,这些俗语使用的频率也在减少。
   在我上小学时,学校还专门开着珠算课。其实那时的珠算课,孩子大都在上学前家长就教过,老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只是规范一下珠算口诀。比如农家孩子用三除以五会说:“三下五除二”,而规范的除法口诀却是“三下五去二”。
   小时生产队分粮、油等,会计手里都拿着一把算盘计算,乡村里来个收破烂或做小买卖的,也都带着算盘。在我儿时,算盘是人们唯一的计算工具。
   在我上中学时,历史老师讲,在我国汉代《数术记遗》一书中,记载的上古算法中就有珠算,算盘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另一大发明,并被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学习采用,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我稍大时读《红楼梦》,惊喜地发现,在这部世界巨著中,贾迎春在一次灯谜晚会上信手制作的灯谜是:“经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是算盘。可见,算盘在我国早就是家喻户晓的计算工具。
   然而,在我上中学时,计算器普及,学校里已没了珠算课程。如今,人们在市场上已看不到用算盘计算账目,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很少有家庭再存有算盘。
   如今,在一些银行,算盘却依然坚守在营业台前。对此,营业员解答过我的疑惑:算盘在加减法计算上,永远比计算器要快,比如计数100801,用计算器计数,中间的每个“零”都需按下“零”键,而用算盘,“零”就不需要拨算珠。再之,算盘定位精确,出错率远远低于计算器,由于算盘有这些优点,所以,在专职会计行业,算盘永远不会过时和淘汰。

共 30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三篇,回忆儿时的旧物件,叙述生动详实而充满童趣,有着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能引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难忘儿时收音机》,儿时的收音机,给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期盼,让童年生活充实而阳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伴随自己走过了愉快的童年。《扇子》,那个年代的农村,炎热的夏季,一把折叠扇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炎热的夜晚母亲就会轻摇扇子为孩子们扇风,它带来的不只是缕缕凉风,更包含着浓浓的爱意。《算盘》,那个年代,各家各户都要用算盘,学校还开有珠算课。生动的叙述,难忘的三种旧物,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6-16 17:46:29
  三篇散文,叙述三种儿时的旧物件,有着知识型、趣味性和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感谢赐稿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