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改革开放40年—我校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散文·家园)
1978年到今天的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这40年来,我们学院从1978年开始恢复重建浙江教育学院到今天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经过一代代教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学院面貌焕然一新让人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过:“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没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浙江教育学院能走到今天,所走过的历程处处闪耀着奋斗的火花,今天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就是奋斗出来的。
一、不能忘记双肩挑的老领导
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科教事业的春天就此拉开了序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复苏与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春天。我校恢复重建的第一任院长兼书记是肖文。1978年4月他走近了浙江教育学院,到组织需要调动至1979年3月离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肖文院长、书记硬是用自己坚强的肩膀挑了下来。那时候的浙江教育学院没有自己的单独校园,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挤地一起,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在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磕磕碰碰中,面临的困难不少,教学设备的简陋,巧媳妇的无米之炊,所有这些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肖文院长,他硬是咬下牙坚持了下来。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浙江教育学院像怀孕的胎儿一样初见成形。
戴光也是双肩挑的领导,他是1979.年3月就任浙江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戴光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环境中多次临危受命,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文革”中戴光曾受到冲击和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一批老干部重见天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拨开云雾见天日。已年近花甲的戴光复出,受命于浙江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拥戴。在戴光就任期间1979年教学月刊社成立,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教学月刊社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没有编辑自己培养,在教室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划出几间房间作为《教学月刊》的办公室。当时的教学月刊社总编毛建华不负众望,《教学月刊》(中学版、小学版)、《作文新天地》、《小学生世界》等报刊拉起了旗帜打响了第一炮。经过几任总编几年的努力《教学月刊》编辑部特有的高考、中考、高中会考等学生图书已成为浙江省考试用书的品牌,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成为中考、高考的必备之书。
二、寻找学校出路,历经磨难
浙江教育学院是原是成人教育,主要以培训师资力量为主的学院,我校1978年恢复办学至2007年,浙江教育学院已为浙江省各地培训、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养的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毕业生达3万7千余人。2006年干训、师训累计培训25498人次。据2007年统计,学校有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在校生15900余人,其中,成人本专科在册生8500余人,全日制普通生7400余人,成绩突出有目共暏。
1999年全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的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进入初步小康以后,普遍有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大学扩招使我们从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全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全国高校都走上了扩招之路。我校也不例外,为扩招做出了不懈努力,原来的校址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扩大校园走了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1982年,学校开始举办高师业余本科班。1984年,开办函授本科教育。1993年,学校首次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1994年,首次挂靠浙江科技学院招收全日制普通师范本科生。1999年,学校首次招收普通高职生。2002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学校创造条件,由成人高校改为普通本科高校,并同意学校选择合适地块建设新校区。2006年,省政府决定浙江科技学院原求是应用技术学院终止办学,由我校全面接管。2007年始,学校招收非师范类普通本科生。这一年我校才正式脱掉了成人高校的帽子,成为一所能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普通高校,这期间任期领导与全院教工付出心血终于有了回报。成为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较好地实现了由成人教育向普通高校,由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出色地完成了华丽转身。
2008年7月,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4月和5月,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发文,批准学校改制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这每一步都渗透了历任领导与教职员工的智慧与努力。截至2018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共建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11个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6个高职专科专业截至2018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9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5人(占42.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人(占46.04%)。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9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校聘请29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常年有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近30人。如今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已初具规模,挤身于浙江高校的前列。
三、 重视基础建设,我校成绩斐然
1991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迁入文二路,我院才有了自己单独的校园,为了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空间。校区建设项目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公寓楼、图书馆、教学月刊社、学生食堂、芳草苑等建设。基建部门首当其中,为打造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为提高师生们的满意度,基建科领导废寝忘食地工作者,为学校节省开支精打细算着,基建科领导一切都亲历亲为,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使学校教学与住宿环境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公室领导多次到各系部门听取意见,认真贯彻校规章制度,扎实深化与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快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有限的空地,建设教职工住宅楼,大大解决了教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
我校党政领导多次强调要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的“三服务”理念。为全面实施校园数字信息化打造了高质量的网络高速公路。我校实行校园一卡通系统,完成刷卡消费、借阅图书、自助缴费、水控对接、琴房管理、上机管理等功能,并逐步实现有关校园卡帐户余额、交易明细、奖贷学金、借书等综合信息的自助查询,校园一卡通的金融与管理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校网络覆盖范围也逐步扩大。学校完成了办公区、公共区、学生食堂、图书馆等地的无线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师生生活舒适感和满意度。
2007年我校荣获浙江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先进单位。2003-2005年度我校荣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度我校荣获“先进工会集体”等荣誉称号。截至2018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共有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5个,浙江省B类一流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扶植学科3个。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5个):课程与教学论、国际贸易与旅游、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传播、应用化学 浙江省B类一流学科(5个),截至2018年6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共有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2016年,该校共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我校共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智利、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年均派出学生200余人次,同时招收来自北美、拉美、东欧、西欧、中亚、非洲等地区的留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学习,与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合作共建在该国的首个孔子学院。
近三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48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中国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杂志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5篇,9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所有这些成绩与学院领导正确指导教学科研理念,和教师们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引进教学人材,书写浙外故事
在隆隆响起的改革春雷声中,高等教育这艘“大船”业已经历了40年的风浪考验。自改革开放到8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恢复到繁荣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多项改革,但驱动这些改革的核心力量,几乎都来自于当时社会对于人才和知识的极度渴求。“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中国”是那段时期的真实写照。在80年代,鉴于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于人才的使用和评价都更加直接,只要是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都会为我校所用。
王建华教授是1984年12月引进我们学院的,至1995年7月组织调离到绍兴文理学院,王建华教授在我院历任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1995年8月任浙江教育学院副院长,1997年8月任浙江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华教授学术上独具一格,在我校期间《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四本:《文化的镜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1994年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王晓明教授是浙江教育学院引进的人材之一,他的个人名言是:“以写作和绘画,终生为少年儿童服务”。他是文画兼长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以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为儿童写作和绘画。他的绘画作品曾获联合国科教文亚太中心野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他编绘的幼儿读物,获得历届中国幼儿读物奖一等奖;他的美术电影设计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电影金鸡奖、童牛奖,编辑与设计曾获中国图书奖;他还是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凡是中国较为重要的幼儿画刊都有他的连载故事,有的已长达十余年。其中王晓明教授获得的国际安徒生奖是一项终生成就奖, 王晓明的画在国内儿童画界堪称一流。近年,他的作品故事也好评如潮。画含江南之灵气,文拥水乡之才华,图文结合,如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且同属一人,更值得一读。为学院增添了不少光彩。
陈祥文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合唱协会副理事长。陈祥文教授退休前任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担任该院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合唱课指导老师。曾获由文化部、广电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人民ZF、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第三届中国合唱节“优秀指挥奖”、“表演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合唱节“优秀指挥奖”、“女声合唱组第一名”;第三届中国童声合唱节“金奖”、“中国童声合唱艺术贡献奖”;浙江省第五届专业音乐舞蹈节“交响合唱表演一等奖”、“优秀指挥奖” 、浙江省合唱大赛“优秀指挥奖”、“辅导金奖”、“维也纳BTL国际艺术节‘金星杯’大赛”作品演绎最高奖。2006年应邀作为嘉宾,赴香港参加“国际青少年合唱大赛” 、2007年应邀带领杭州少年合唱团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所举办的“世界杰出华人青少年歌唱节”,获得高度评价。2008年带领杭州星海合唱团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永远的辉煌”全国合唱大赛获得金奖。陈祥文教授作为专家,曾应邀赴广东、江苏、安徽等地担任合唱大赛评委以及学术讲座工作,获得一致好评。曾多次出访、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荷兰、捷克、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陈祥文教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材。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校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彰显我院校育人特色,促进浙江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的办法,使我校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突出我校办学优势。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明德弘毅、博雅通达”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院治校精神的高度凝炼,也是浙外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8年,是我国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今天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已是浙江高校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协调,精心布局,善谋善为;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把我院建设的更加美丽,不负所有为浙江外国语学院付出自己青春智慧与美好理想的浙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