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荒山写春秋(散文) ——记治山大王共产党员吕遂朝
一个普普通通的深山区农民,历年来竟先后当选为县、市、省劳动模范和县政协委员,多次被新华社、河南电台、洛阳日报等诸家新闻单位相继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那么他的事迹究竟先进在何处?
古代名著《列子》里的《愚公移山》篇记载:“此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为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箧运于勃海之尾。”天地轮回,到了九十年代,在八百里伏牛山之巅的君山角下又出现了一名新时代的“愚公”,他不是“移山大王”,而是“治山大王”——共产党员吕遂朝。
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四日,洛阳市委副书记张世军在秘书长的陪同下专程到他“治山”之地,听取视察治山情况,张市长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奋上千米峰,兴林在山顶,虽然汗水流,步步更加油”的题词,并称他是育苗的实业家,是洛阳市600万人口的开拓者。
一九八八年初春,39岁的吕遂朝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凭着曾在国营林场干过工人所掌握的造林、育苗知识和技能,申请承包了荒山植树造林。这个消息,在他所居住的庙子乡北村传开后,顿时一片哗然。
面对满目棘荆丛生的千亩荒山,他的这一举动,招来了周围目光短浅的人诸多风凉话:“哼,有钱烧得慌,烧疯了!”“没见过有谁办个体林场,不跌跤他是不知身子疼!”“近四十岁的人了,有几万块钱不享清福,想到荒山中去遭罪,真不知他想图个啥?”“凭他那两下子还想办林场?那是飞蛾投火往死路上赶啊!”……听了这些风言风语,他微微一笑说:“如今政策好,四十岁不干事,难道老了再干?人生能有几次搏?图个啥?图为子孙造点福。愚公九十尚能移山,我就不信治理不了千亩荒山!”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他做通了妻儿的工作,承包了距家15公里海拔1300多米的庙子乡高崖头村高石窑2082亩荒山,承包合同一签就是30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承包荒山造林,说起来轻松,可落到实处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苗木、育苗、购苗,哪一样离了资金都寸步难行。
他走东家转西家去借钱,亲戚朋友都不敢信任他,指山说岭,意思是没钱借给他。他跑北头奔南头去贷款,几家银信单位没有经过个体办林场这种事,怕钱投进火坑里,成为死滞资金,也不敢贷给他。
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把逆境当成了动力,更加坚定了治理荒山的决心。回到家里把准备好盖楼房的红砖、钢筋、水泥等全卖后,又把全家人心爱的电视机、缝纫机等值钱的东西也卖了,自筹资金3.5万元,把孩子托付给了邻居,带着妻子和50多名帮工登上了高石窑这座荒山,安营扎寨,开始了他漫长而又充满着艰辛与希望的拓荒兴林事业。
初到山上,没地方住就住石坎。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把镢头,一张镰,劳动时间每天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有时顾不上烧饭,就着山泉啃冷馍。疲惫不堪的妻子望着筋疲力尽的他心痛地埋怨道:“若在家里,早已经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新楼房了。坐在沙发上,孩子们给你端着饭,你一边吃一边看着电视,那多舒服啊!”
他风趣地指着石坎安慰妻子道:“我们住的不就是‘山石一厅’吗?风婆婆为我们打扇子,泉娘娘为我们拨动琴弦,小鹿和黄莺为我们放声歌唱。这种大自然赐予我们自然的‘电视剧’,恐怕在家享受不到吧?美好的前景很快会变为现实的!”
就这样,他与妻子用体力和汗水战天斗地治理荒山,七年如一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心血没有枉费,血汗没有白流。
七年来,他和妻子风餐露宿,开荒造林1147亩,其中营造经济林500亩,日本落叶松647亩,垦荒育苗800多亩,其中油松500亩,落叶松300亩,刺槐20余亩。与此同时,他还利用林间空地种植中药材130余亩,总产值达300万元。仅圃苗木一项,收入就达9万余元。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高石窑这座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了河南省最大的户办林场。
此时,应该下山享几天清福了吧?乡亲们都劝他下山盖一幢别致的小洋楼,购置些豪华气派的家俱,在家中享乐享乐、清闲清闲。
可他笑着说:“我的骨头就是贱,恐怕是离不开大山了,若每天不用脚步量一量自己管辖的那段方圆三公里多长的山坡,看一看自己亲手栽植的万余棵体魄健壮的树娃子,就吃不香睡不稳哦!”
如今,他所承包的荒山,已经不再是荒山,已经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已经不再是野坡,已经变成了“绿色的银行”。
吕遂朝富了,富得成了“绿色银行”的“银行家”,可他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他的支持、关怀,没有忘记与他朝夕相处的乡里乡亲。
他说:“我是富了,这是党的政策好,政府支持的好,父老乡亲帮助的好。我不能吃水忘了打井人,我富了不等于群众都富了,只有大伙都富了,那才是我的最大心愿!”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连年来,他先后吸收蒿坪村等三个村的180多户贫困户到他的林场干活,支出工资8万余元。对救灾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更有一副热心肠。为整修北凹村的一公里村级公路,他带头出钱,并出动自己的农用三轮车,义务铺路干活5天,为本村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
一九九二年春季,当他得知本县急需油松和落叶松时,他毅然将600余万株苗木送给了本县群众,仅此一项,他就少收入3万余元。
一九九四年三月,他又把新近出圃的价值80余万元的7000万株优质油松苗木,全部捐献给了革命老区大别山各市县和国家绿化工程建设上。
吕遂朝,这个当代汗洒荒山写春秋的“愚公”,何止是在治山?他是在为贫困山区人民群众书写着治穷致富奔小康的壮丽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