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遇见】他为什么懂方言(随笔)
读《梁家河》,我了解到了很多陕北方言:婆姨、挑担、有肚子没嘴嘴、大、窑掌、家里的、一满帮间、撒奸儿、听憨了、牛筋圪蛋、熬煎、言传、洋芋、酶酶等等。而这些方言有一个人最懂,他就是习近平——一个插队到梁家河村的16岁少年,一个在梁家河村生活了七年的农民,一个从黄土地里的农民中走来的村支书和共和国总书记。
40年后,他回来了,回到了梁家河,圆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故乡梦。梁家河变了,人变了,中国也变了,一切都变得美满幸福,而不变的是他依然用延川话与乡亲们拉家常,呼着“随娃”“迎春”“争气儿”等昔日伙伴的乳名,说着充满乡情味的方言。
他向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介绍自己的妻子是“婆姨”或“家里的”,他还知道村民张为庞是村民梁玉明的“挑担”,他还认得“张儿”是个“有肚子没嘴嘴”的不善“言传”的人,当然,梁家河人更记得那个带领大伙打坝、修梯田一点儿都不“撒奸儿”的习支书。
他为什么懂方言?因为他忘不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道理,忘不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的梁家河,忘不了能“一声声喊我小名”陕北父老,忘不了让“我们走在阳光路上”的共产党。
他懂方言其实就是懂得了“树”和“根”的关系。这种“树”和“根”的关系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所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那一刻开始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为了改变梁家河人“三月不知肉味”的穷困生活面貌,他将决心付诸行动,创建了铁业社、办起了代销店、置办了机器磨面房、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出了梁家河村第一口甜水井、办出了梁家河村第一个扫盲班、建设出寨子沟等五座土坝……在习近平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能让人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包含的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一是联系群众的领导方式。怎样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呢?《梁家河》告诉我们:在群众工作当中,党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自觉意识,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方向,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什么才是正确的联系群众的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呢?《梁家河》告诉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最接地气的领导和决策方式。特别是在当今新形势下,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党的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要求。归根结底,如果党是“树”,那么人民群众就一定是“根”!
他懂方言是因为他是“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的主人公。窑洞,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特色;梁家河,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这里,习近平“逃离”(语出习近平《我是黄土地儿子》)城市抵达乡村,从此,梁家河的“村民们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知青们也打量着村民”,开始了理想与现实的惊异地对视和激烈地碰撞。他第一次看到了梁家河人过了正月十五就出外“寻吃”的真实面目;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验了“山顶洞人”式的生活;第一次把“糠窝头、苦菜、荞麦叶”当成家常便饭。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差距大得令人不可思议,15岁的习近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了“逃兵”。也正是这一次“逃兵”经历,他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法宝——“团结观”,要像先辈一样将自己融入乡村、团结群众,扎根人民、依靠群众,山乡巨变、发动群众。他从加入基建队干起,打坝、修梯田从不“撒奸儿”,闯过了一个个“无休止而且无效果”的“劳动关”。在梁家河,他一面进行着“农民化”的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梁家河》告诉我们:“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她的学问在于:群众是根,人民是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从修身开始,修身必先从读书开始;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和担当来源于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的渴求。
他懂方言是因为他心里装有操着陕北方言“一声声喊我小名”的父老乡亲。爱,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传承。当年陕北人民把无私的爱给了来此落脚的红军,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陕北人民的支持下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陕北人民也把无私的爱给了来此插队落户的习近平,让他走出“迷惘”“仿徨”甚至“毁灭”,成为一个“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人,一个要让中国所有的“梁家河”摆脱“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筑梦人。所以他永远心怀人民,心忧天下,叮嘱“随娃们”,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教导“铁锁们”,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希望“能人们”,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嘱咐“黑子们”,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梁家河》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中国发展的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走在阳光路上”的永恒的领导集体;“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