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马鞍桥的故事(散文) ——渡改桥纪实片段
一、盼桥
马安小岛位于庐山东面,与星子县隔江相望,与东岸土目村隔条小河,面积约两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左右。小岛虽然富饶,但四面环水,祖祖辈辈靠一叶扁舟出门往来,苦不堪言。
小时候听老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民国时,岛上有一老人过背,其嫁过河的女儿被大风阻在渡口几天,最后眼睁睁看见老人棺木抬出,不能近前尽孝而痛不欲生。故事末了,老辈还告诫后人:切莫和岛上人联姻。
马安人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寻思着建座桥。找上层领导,找祖籍马安的大官员,也确找来了一笔又一笔的大款项,但终归造价与实用成反比而不了了之。这不,前几年还请来钻机勘探河底,淤泥太深,结果是咋舌而止。
公元二○○八年,中央政府决定“渡改桥”。政府的决定如春风,吹开了小岛人多年忧结的心。
百姓不知有文件下达。开始听传闻要造桥,人们根本没有惊喜之色,有的甚至说,造桥?造谣吧!直到建桥开始作业了,人们才敢相信这是事实。
一个小小的湖叉,全国有多少个,国库里要耗巨资多少,谁能猜想得到吗?政府要下多大的决心啊!有人透露马安桥建桥经费(包括两头引桥土石方),国家下拔是一千三佰万元。这是个天文数字啊!
不要说吃尽苦头的百姓,不要说深知个中艰辛的当地父母官,恐怕连稍明事理的小孩,也知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一定要珍惜啊!
二、建桥
这个机遇把握得好不好,我们来看建桥吧!
首先是打桩洞。建桥队有各个专业分队,各司其职。打桩队调来了四五部打桩机。打桩机也是吊车原理,铁索组合滑轮,电闸一开,直径为1.5米,重达五六吨的圆形钢罩上下跳动,凿动的泥土被一水管稀释为泥浆后另一大管吸出排走,速度好快。据工人介绍,好的打桩机一昼夜可打十几米。这桥共四十二个桩洞,每个桩洞就算有二十几米深吧,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也足够吧。打桩队从河水干涸开始动工(六月份河水全干了),到年底,五六个月的时间,没有完成打桩洞的工作。
浇铸桩队,也应该简单吧,都是机械电力化,一个蛮长的的枯水期,到来春,也足够把全部支柱从土底支出警戒线以上,再在水面上架桥梁,应该如期竣工吧!
不知是什么原因,打桩队、浇铸队两个专业组第二年开春没来,据说到别处做事去了,眼睁睁地看见河水又涨来了。原来就是资金不到位,老板没法开工资,工人是两手空空回家过年,还有谁愿来这里干活?
后来上级下来检查,发现停工了,很不满意,就撂下狠话:再不开工,就收回建桥指标。乡干部这才发急,调整了措施。
二○一○年秋,河水一干涸,也就开工了!尽管也动动停停,终归到年底也耸立了几根支柱(桥墩)。
二○一一年春季,四十根桥墩支起来了!两岸的人们好像也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下总会有桥吧!
桥墩支柱是关键,上级派来质检员,检查桥墩。真科学,用仪器测试,支柱的沙石情况搅伴均否,一目了然。经检测发现有两个桥墩不合格,要翻工。这位质检员了不起,有原则,有良知,不为金钱所动。哈,据小道消息说,老板想用三万元贿赂质检员,请求马虎过关,质检员没答应。当然老板也是出于无奈,因承包费很低(好像只有七百万元吧),时间又拖长了,也总想赚点钱吧。
横粱是枕在并肩两桥墩支柱上,用来扛大直梁。临时装模水泥现浇。这个简单,没花几天功夫。
桥面直梁早在岸边铸好了,共四十根。这可是庞然大物。横断面呈倒梯形:长30米,上底宽约二米五以上,下底宽约八十厘米,高约1米以上,中空,重达一百吨。每节桥用两根大直梁。两直梁中间有1米以上的空档,要再扎钢筋,水泥现浇铸,铺平桥面。
别看直梁是个庞然大物,对专业队来说是小菜一碟。两辆专用机动车,一头一辆,将直梁运至架梁专用钢架底下即可。这钢架大概有六十米长,利用杠杆原理,悬空伸展到跨度三十米远的相邻的一根横梁上。工人介绍,一百吨重的大梁在钢架上,很听指挥,也很安全。每天要放两根直梁上去,刚好一节桥面。这桥共二十节,三四十天总可以铺完吧。我感觉也好像也拖了很长时间。最后,桥面再扎钢筋,水泥现浇一层。
栏杆也很快竖起来了,桥面宽七米,没分人行道,全长六百米,加上引桥,近两华里。马安桥基本竣工了!但没有画上圆满的句号。两头引桥没护坡,更没有水泥硬化。老板叫人运来巨石挡住桥头,据说老板有苦衷,不但亏损二百多万,而且有些资金也没到位。
三、看桥
开始几天,天天有人来看桥,有小孩、有大人,有十几里远的山里老人。我知道他们都是来分享我们政府的惠民政策,也盼望有座桥连接马鞍岛,图个脚踏实地的更便当嘛。
不过也有见过世面的青壮年在惊喜之后,略露遗憾之色,桥两边栏杆台阶的安全高度不够,这里只有十公分,他们说,应该要四十公分才可达标。有这样的高度,才可防止汽车冲出桥面,安全度高;也有人说这不能怪老板,钱少了能办好事麽?
一千多万元,建一座标准的现代化桥梁应该是绰绰有余吧。为什么这桥还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明知拖延时间对承包方不利而一拖再拖,精明的老板不会傻吧?看,古代的赵州桥千年永固,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怎么还不及古人办事实在、利索?
笔者住在河东岸,而且天天晨练跑步,桥的进展情况时刻在目。一座湖叉小桥(主体桥长600米),用的是省级专业队,怎么拖拖沓沓达三四年之久,真让人费解。所谓桥身长度超出原定计划等,去糊弄百姓吧。国家批准桥梁都是要经过专家勘测、定线,黄金筛选,要用法律保障的!旁人能修改?!资金预算,不说包罗包象,各种复杂情况都会考虑到吧。上级决策不可能是妇孺之见吧!
现在的百姓都说上面的政策是好,就是到了下面走点样。《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朱大建著有一本《灯下文谈》,其中一文谈到中国普遍存在瞎折腾现象:违章建筑、豆腐工程、拆了建、建了拆,损国扰民。这不,我三个行政村去乡镇主路,中央计划的水泥硬化,难道只批三米宽吗?政府不考虑会车吗?叫一车的一边车轮辙在泥土上,是这样吗?只要用脑想一想,政府批的路,乡村级公路起码应在六米吧!就说三米宽的路,厚度也不达标。两三年工夫,土目段的路全路毁坏,已经是泥坑路了。
当然,桥不桥,路不路的,地球照样转,百姓照样要过日子。但是,我们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真不是那么舒心。
承认,国家是在不断地发展,比原先好多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还并存着腐败——贪污、贿赂、交易等不正之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