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星月】 小王庄轶事(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 小王庄轶事(散文)


作者:云中孤雁 白丁,8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21发表时间:2018-06-28 10:16:37

在武威城乡,只要提到小王庄那可真是妇儒皆知,无人不晓。就象城北乡皮匠的一段故事,经好事的武威人刻意渲染和加工,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小王庄人的故事就是这样被传开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传播者添油加醋、刻意渲染派生出几个版本来,在十里八乡被传得沸沸扬扬、家喻户晓,甚至在省内的一些地方也有了“名气”。
   小王庄的“名气”,说到底还是缘于王庄人的精明。小王庄的人精于算计在武威是出了名的,有人形象地比喻小王庄人“宁可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也不和王庄人打交道",这就充分说明小王庄人的精明程度。他们有着象犹太人一样的精明和市井商人的一般的狡诈,一般人要是没有一定的能耐,是很难和他们打交道的。
   就因小王庄人的精明,一度时期也使小王庄的人吃尽了精明带来的苦头,真可唯物极必反,精明反被精明误。
   本来好好的一笔生意,只要对方一听说是小王庄人就泡汤了;小伙子好好的一段姻缘,只要女方的父母、亲戚知道是小王庄人,这段婚姻就会被告吹;出门在外住宾馆,服务员只要听说是小王庄人,便打起十二份的小心来,时时提防着自已管理的房间内会不会少了什么东西。因故,精明的小王庄人出门在外从来不说自已是小王庄人。
   小王庄在城北乡的永昌镇,至今还有人习惯地称之为永昌府。永昌府王姓较多,细考历史,小王庄在五代十国时期,还真是一个国家的都城,所以人称永昌府也就理所当然了。
   小王庄人精明骨子里天生就有经商的基因,在计划经济年代,小王庄的人因为贫困所迫,总是不安分于土里刨食,他们尽管文化程度不高或没文化,但都有经商的本能。家里的成年男子,骑一辆加重自行车,在后座上捎上两只竹筐,装上农副产品、土特产、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就十里八乡的跑,或贩买或物物交换,只要有利能赚钱他们不辞辛苦什么都干。
   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把这些行为都定性为投机倒把,是坚决不允许的,但面对小王庄众多骑着自行车择机而动,四面出击的“筐筐队”,公社往往也是无能为力,有心无力,实在是管不过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其所为。
   小王庄人的小贩十里八乡的做生意,从这家收走了多余的粮食,又转手卖给了那家缺粮的人家。他们从外地买回了廉价实用的生活用品,用粮折算,又兑换给了家中有粮,手头无钱的庄户人家,这么一兑换,在方便庄户人的同时,也使自已有了收益。
   要说这本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有时也事与愿违,在好事物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合律的音符,破坏了一首原本优美的乐章。由于长年在外面跑,有一些小王庄人就不安分起来,他们先是卖东西缺斤少两,后面渐渐地在卖的醋里面兑水,卖着色的酱油,在收兑农产品时在秤上做文章,算计那些质朴老实的庄稼人。就是这些小贩见利忘义的行为,破坏了小王庄小贩的整体形象。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久而久之,小王庄人所谓精明、不好打交道的名声,就是这样在十里八乡被传开了。伴随着小王庄人精明的传播,也衍生出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来.......
   一次,小王庄的一个捎筐筐的小贩途经邻近乡镇双城镇高头沟村,时值正午,小贩口渴肚饥,便推车进了一户人家,想找水喝,随便找点吃的。进门后,便见二个老人在家,于是向老人讨水喝。庄户人都好客,大爷让小贩进屋后就忙着沏茶,大妈也进里屋拿出了烧制的炉盔子让小贩吃。小贩喝了茶吃了馍,就仔细观察起来,早就听说高头沟的人因缺碘,有称为甲状腺的地方病,在下巴下面的脖子上长愫子的人多,今天这二老的下巴下面都长有象鸡愫子一样的东西,就好奇地问,“大爷,你们老俩口脖子上的愫袋子,是因为水土的因素,还是遗传的因素呢?”,高头沟的人都忌讳别人问这些事,所以大爷听了小贩这句问话,在心里就很不痛快,于是看了一眼小贩,就回应到"我活了这些岁数,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说是水土因素呢,人和牲囗都同喝一条河里的水,可人有愫袋而牲口却没有,你要说是遗传因素呢先人有,而后人没有”。小贩听了大爷的回答,先是感觉大爷的回答并沒有什么问题,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但转念一想,因自已问错了话,大爷是在巧妙的编排着骂自已是牲口。小贩在不动声色的回应着大爷的同时,也思忖着损一下大爷的法子。
   从大爷屋里出来,小贩看到大爷家院里盛开的红艳艳的一片海纳花,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于是转过身对大爷说,“我有一个治愫袋子的方子,是祖传的,可以治好你们脖子上的病”,大爷听了,也没有多想就对小贩说“如能治好,不妨治一下”,于是大爷便留下了小贩,并杀了一只鸡,象平日里招待亲戚一样招待了小贩,心想着让小贩治愫子。
   接下来精明的小贩乘大爷不注意,就在小院的花圃中釆了几株海纳,又骑着自行车到村卫生站买了二十克白矾、五克冰片细研成白面,包了二包,又把釆的几株海纳轧成泥,也包了二包。到大爷家中,小贩郑重其事地治起病来,他拿出先前准备好的那几包药物,打开后`,让大爷、大妈看了包中的药物,大爷、大妈也闻到了冰片从药包中散发出的浓浓的药香味,对小贩治病就更加相信。
   随后,小贩又让大妈找来白纱布撕成条,把包中泥状的海纳均勻的摊在纱布上,然后把磨成面状的白矾和冰片撒上去,敷在大爷脖子的愫子上,再用纱布缠了几圈。给大爷的脖子包好后,小贩又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给大妈的脖子做了治疗。治疗结束后,小贩叮嘱大爷、大妈说“等到二十四小时后,取了包在脖子上的药物,你们的愫子就沒有了,这个病就算治好了”。
   小贩走后,大爷和大妈焦急的等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村子里的人见状问起,只说是化了钱治脖子上的愫子。不容易等了一天一夜,大爷大妈滿怀希望的取下了各自包在脖子上的沙布条。但双方都惊呆了,脖子上的愫子不但原封不动的存在,而且愫子的颜色却红的鲜艳,整个都变成了一个红愫袋。随后这个故事,经传播便成了笑谈。有个谣子是这样说的“高头沟村地方怪,老汉长着红愫装,高头沟姑娘俏,小伙翻墙狗不咬"。这都是我在那个时代听到的有关小王庄小贩故事的其中之一,类似于其他方面有关小王庄小贩的故事还有不少,在这里不一累述。
   几十年过去了,新时代的小王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替,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引导下,精明的小王庄人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魚得水,顺风顺雨,积极发挥他们门路多,头脑精,信息广的优势,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在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甚至在国外都有小王庄人的影子。
   在外发展状大的小王庄人致富不忘家乡,他们带回了在外打拼获得的资金、技术,在自已的家乡开办了工厂,创建了公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今小王庄人的精明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走进小王庄村,宽阔的村道两边绿树成荫,一排排新建的高楼、别墅张扬的映入你的眼帘,偶而在某一家楼前还会发现一辆豪华名车,仿佛使人置身于城市的某个高档住宅区。
   新时代的小王庄在武威依旧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小王庄人的名气更大了。
  

共 28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王庄,在武威地区“享有盛名”,但不是美名而是恶名。缘于小王庄的人精明狡猾,善于算计,唯利是图,十里八乡的人为之吃过亏上过当,以至于心生偏见和厌恶。关于小王庄人的轶事传言,无论真真假假,多少可以证明小王庄人狡诈名不虚传。随着改革开放,小王庄依旧远近闻名,但不同的是,人们把对它的反感变成了崇敬。小王庄人用聪敏的智慧脱贫致富,把目光放远全国甚至是世界,而且惠及家乡,全力打造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小王庄,一个新时代的小王庄在武威地区煜煜生辉,令人瞩目。文章通过小王庄的轶事,讲述了小王庄的过去与现在,通过今昔对比,说明改革开放是时代进步的巨大动力,即使是鸡鸣狗盗,在现代文明的大环境影响下也会变得光明磊落。一篇关于农村发展变化的文字,反映了时代进步的美好。好文,推荐佳作共赏。【编辑:柏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18-06-28 10:17:50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星月。辛苦了。
2 楼        文友:柏丫        2018-06-28 10:20:35
  小王庄人曾经之所以善于算计,主要还是缘于生活所迫;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足以说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