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伟当兵
那是我被调到龙潭乡政府任武装部部长的第二年冬季,我从县上刚开完征兵工作会议回到乡里,走进政府大院,就有人笑嘻嘻地告诉我,小河村来了个孩子,早上就来了,一直等待你到现在,早饭没吃,中午饭也没吃。看,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
我连忙向二楼武装部办公室走去,见门口蹲着一个穿着一身褪了色的迷彩服衣服的年轻后生。他个子瘦瘦的高高的,满脸憨态,神情焦急地东张西望着。他见我走来,立即站起来,站得规规正正地傻望着我。
你找我?
您是赵部长吧。他见我盯着他看,竟不好意思地羞红着脸低下了头,可他的腰和脖子还挺得颈直。俺要去当兵。他直截了当地说。
走,先去弄点吃吃再说。
俺,俺不饥……
你不饥我饥。走。我不容他分说,先下了楼。
我在政府大门口不远的饭店,报了两大一小三碗烩面。他急急忙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二十元钱,要付账,我伸手按住了他的钱,这饭我出钱。
这钱俺咋能让您掏?
这钱我咋就不能掏?坐下。吃饭。我把一大碗饭推到他面前。
看起来,他真是饿了,我一小碗饭吃了一半,他已经把一大碗饭吃得净光,把筷子放在了空碗上。我把另一大碗烩面又推到他面前。
俺,俺吃饱了,您吃吧。
两顿没吃饭,仅吃一碗饭,这样的饭量,你还想去当兵?再说,当兵的人不允许撒谎,你明明没吃饱,为啥说吃饱?快吃。
他不好意思地又拿起了筷子。这次,他吃得很慢,待我把一小碗饭吃完,他才连三赶四吃了那碗饭。
回到办公室坐下,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子?为啥要去当兵?
他立刻站起来,成立正姿势,报告部长,俺叫李根伟,俺当兵是为了报效祖国!
得得得,尽管你说得很对,可那是大话。给我说点实际的。想去当兵的人,咱们乡很多,我凭啥要你去?坐下,好好说。
他慢慢坐下来,吭哧了半天,才说道,俺那里穷,很多人都说不来媳妇。俺要是能去当兵,能提高提高身份,兴许能说个媳妇……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他们村的一些情况。
小河村是龙潭乡最偏远最贫困的一个小村子,全村只有三个村民小组,五十八户人家,二百六十九口人。他当兵走时,村里还不通水泥路。这里的群众到龙潭街赶集或到政府办事,都得起大早,徒步在九曲十八弯的小河滩上,行走两三个小时,才能按时赶到街上来赶集或办事。由于那里太偏远,交通不便,又十分贫穷,大部分的小伙子在家找不来媳妇。李根伟居住的憨长沟组,有一户刘姓人家,家里四个孩子,一个上街赶集,天下大雨发大水,被冲走了;另外三个孩子,一个招到附近的潭头镇成了上门女婿,一个招到本乡的雁坎村成了上门女婿,一个招到本乡的鸭石村成了上门女婿。根伟当兵那年,他们憨长沟,二十户人家的九十八口人中,从二十岁到五十岁,还有三十二个光棍没着落。
另外,俺想去部队上锻炼锻炼,在外面长长见识,回来,想当个村干部,把俺村的路修通,不让俺的村再恁穷。
这我知道。他们村这些年,能干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弄了钱,在外面说了媳妇,媳妇不愿回村,也就都不回来了。弄得他们村,现在是老的老,小的小。连个村干部人选也没有。即是有一两个能力差的年轻人,也不愿出来干。没法,只好要村里的几个老党员,轮着干村干部,也只是到政府里开开会,领些救济粮,救济衣,土地补偿金什么的,回村给群众按户头,按人口,发放发放。那里虽然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可没有一点火旺的人气味。真有点死水一潭的感觉。
征兵工作开始之前,他们村的支部书记到乡里参加完护林防火会,穿了一身蓝色的救济衣,夹着膀子,缩着头,找到了我。说,赵部长,俺村今年要是能验上一个青年,您就帮帮忙要他去当兵吧,给俺村储备点后用干部。您看,俺村都青黄不接了。
那年,根伟验兵验上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他去当兵了。呵,他还真争气。当兵回来那年,他还真从当兵的黑龙江领回来一个媳妇。那年,他与他的媳妇都当了村干部。第二年,他就领着村里的人修通了进村的水泥路,接着,又利用他在外边的战友,在村里办了个养鸡场。
看来,村里真要变了。
一、倘只写征兵过程,不写根伟复员后,似乎更好。理由:更能给人留下悬念。同时,也为续写下篇埋下了伏笔。另外,小说写作最忌过满。满了,显得作品的涵量不大。
二、作品写好后,多作冷处理,力争不留遗憾。如在第一段,就有的地用法混淆的现象出现。解决这种现象很简单,读准的(de)、地(di)、得(de)的正确读音。理由:这是书面用法。语法书上已说过,的地得有两种用法:一为口语,一为书面。分清这些,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个见个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