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从盐的行踪说起(随笔)
翻开日记本,只见1961年5月25日这天写道:“盐的行踪:据科学上估计,大陆上要有四分之一的土壤不适宜耕种,因为里面含有盐分。土壤里这些盐,又不都是老呆在那里,很多盐由于降雨和水冲刷,逐渐从大陆搬家到海洋,海洋里的盐分也就不断增长。约5万万年前,海水中盐分浓厚度只有千分之14,可是现在已增加到千分之35了。盐是不是搬家到海洋就满足了呢?科学上证明:海水中的盐,有一部分蒸发了,又会回到大陆。另一部分,甚至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肯定是看了这方面的报道有感才写了这篇日记。转眼57年过去,盐的行踪有什么变化呢?为此,我查阅了这方面的科学信息。关于海水中盐的浓度,还是千分之35左右,认为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钾,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这些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在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不断的增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则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是先天就形成的。他们的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的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科学家认为:“海水之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水中,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他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越来越咸?由50多年前的一种说法到现在的5种说法。我这个科盲不知道这方面的科学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研究海水咸淡的实用价值在哪里?是让海水变咸还是变淡?看来关于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路还很长,再有半个世纪,也许会有10种说法。说法越多越不科学,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说法会越来越少,因为再科学的东西,答案只有一个。你说这,他说那,众说纷纭,这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谬论和真理并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真理战胜谬论,真正的答案才会出来。只有这时才会众口一词。任何科学课题的研究,无不是从众说纷纭开始,到众口一词结束。但这个时间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努力拼搏的结果。这正好验证了那句至理名言:没有过去的钻木取火,就没有今天的宇宙飞船上天。科学成果的出现是一步接着一步走过来的,从来就不会一步登天。
科学成果一旦出现,它将会带给人们“一步登天”的生活:电灯的发明,照亮了黑暗的世界;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动力,让火车跑得飞快;内燃机、汽轮机、电动机的发明,代替蒸汽机,让人们坐的各种车子,都跑得更快,更方便。近半个世纪的10大科技发明:如电脑、因特网、手机、人造卫星、杂交水稻、彩色电视、信用卡、电子邮件、口服避孕药、激光等,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更是一步登天。为半个世界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竟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发明创造带来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十分地重视科学研究,如果我们人人都是发明家,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