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大枣恩情不能忘(散文) ——大枣红遍故乡之二
1962年我上一年级,六一儿童节,我加入了少先队。少先队辅导员听说我的故乡是老革命根据地,非要请我父亲讲根据地的红色故事。于是,那天过队日我们中队38个人听了我父亲讲的《大枣的恩情不能忘》,下面就是我保存的父亲的讲演稿子。
一
在我讲故事之前,先要费点笔墨说说我的故乡——河北省阜平县苍山村。说起阜平县,那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自古以来阜平就有穷山恶水的名声,所谓“阜平不富”就是说阜平的穷是名声在外的。
阜平县建置于1193年,即金朝明昌四年,距今已经八百余年了。历史上阜平就是一个穷县。清朝统治年间县令劳辅芝修编的县志做过这样的描述:“阜邑环境数百里,山得六七,水二之,民之可庐而居,耕而食之十分之一二而已。其山无竹箭之饶,其水鲜鱼虾之利,可耕之土又沙砾半之,故岁收常欠于他邑,而民苦贫。”阜平为什么穷?就穷在这山上没有树木、能耕种的地少、平日干旱无水,雨天恶水横冲直撞,就是人们常说的穷山恶水。本来最初的阜平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是历朝历代的官员不思考怎样建设这一方土地,而是不断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和胡乱开垦土地,结果才造成了阜平的穷山恶水。这个话题我们就不多说了,以后找专门的机会再说吧。
单说我的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它是阜平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叫做阜平苍山村。我的父亲就出生在阜平苍山村的小南院里,我也出生在这个院子里,那是1929年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们家还是富裕的农户。爷爷在阜平县城的西街上开着一家染布作坊。染坊经营好的年份,我们家的生活是富裕的,不愁吃穿的。爷爷曾经对家人吹牛说:“你们四两棉花纺(访)一纺(访),在阜平县有几家能够一年四季小米饭管够的?老子就能保证这一点,让你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小米饭,你们还不满足吗?”
说实在的,我的童年时代是在爷爷和其他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度过的。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为了哄我到私塾读书,还给我炒口条吃呢。可见那时候我们家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我家富裕的日子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而结束了……
二
一九三七年秋天,平型关战役以后,根据中央的决定,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接着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元帅、肖克将军率领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从山西五台山进入阜平县城,驻扎在县城文娴街。驻扎当天立即展开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阜平的乡亲们都不会忘记:在一一五师政治部达到阜平县城当天,他们立即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到处刷写标语,散发抗日传单,热烈进行街头宣传,顿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狗强盗滚出中国去!国家危亡,匹夫有责!鬼子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等等标语口号铺天盖地布满了全城,立刻出现了一片热气腾腾的抗日景象。
那时候日本鬼子已经侵入保定,经常派飞机轰炸我抗日根据地的阜平县城,爷爷心中很是担忧。那天半夜,爷爷被一个噩梦惊醒了,他梦到我家县城的染布作坊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满仓库的布匹冒着黑黑的浓烟,车间里的两个大染缸被炸碎了,蓝汤和黑汤撒了一地,顺着排水道流淌着。飞机的阴影像巨大的怪兽一样压在人们的头顶上……
第二天,1938年3月7日,日寇骑兵六千余人侵入我县境内,企图摧垮刚刚建立起来的边区人民政权。敌人动用了数十架飞机对我县城进行疯狂的轰炸。军民数十人被炸死,部分房屋被炸坏,这其中就包括边区领导机关和军区政治部住的文娴街那个院子。当然我家的染布作坊也不能幸免,几乎被炸成了一片灰烬。边区领导机关转移到了山西的五台山。我家的染布作坊被摧毁,一时间无法就地恢复生产。
说起我家的染布作坊,在当时阜平县也是小有名气的。那是一个典型的前店后场布局,前店是门面,主要功能是承接生意;后面则是晒场和加工车间。晒场是个宽大的院落,院子两边有两口三人合抱那么粗的大缸,缸体深埋在地下,缸口略高于地面,里面分别是“蓝汤”和“黑汤”。院子中间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晾晒架,最高的约20米,用于晾晒百米之内的布料。其余的架子由高及矮一字排开,最矮的约3米,主要用来晾晒染好的衣服、被面、炕单子之类的小物件。每到晾晒的时候,满院子布匹如浪翻卷,蓝锭飘香,蔚为壮观。我小时候就喜欢在那些晾晒的布匹之间穿梭嬉戏,感觉那里很有趣儿。
加工车间里盘一口大锅,锅的直径2米,高3米。按照物件的不同工作车间分为两个,一个是是染青和蓝的,一个是染杂色的。本来是井井有条的生产场所,经过如本鬼子的轰炸成了一团糟,无法正常的组织生产了。怎么办呢?爷爷和父亲都陷入了思索……
这个关键的时刻,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的姑姑回来了。她对爷爷说:“爹爹,共产党是要消灭私有制的,染布作坊在我们手里,它就是私有制,是个人的财产,以后要进行清算的;我们应该把它交给边区政府,让它成为公家的财产。我们可以作为政府聘请的掌柜的,为政府办事,挣银子养活家。苏联就是这么搞的。”后来我们才知道,姑姑那个时候已经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她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
当时我爷爷想,要想重建染布作坊,把张家的染布技艺传承下去,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找个靠山,而边区政府就是最好的靠山。于是,我爷爷带着父亲找到了边区政府,把他们的想法跟政府的领导说了,政府很支持这个想法。我们家的染布作坊就变成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的被服厂。我父亲就成了政府聘用的二掌柜。他的责任就是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营好被服厂。我和爷爷则开始经营家里的两亩地和一群羊一头驴,我开始辍学在家随着爷爷一起种庄稼,成了一名真正的农民。
1939年阜平县发大水,1941年阜平县遭遇了日本鬼子的疯狂扫荡。当地有句谚语说:“不怕灾年,就怕连年。”干旱、涝灾、瘟疫、小鬼子是当时阜平的四大祸害。灾害年粮食不能生产,边区政府根据阜平的自然环境,号召全体百姓植树,种枣树以抗旱。
那一年枣树上的虫子特别多,边区政府就领导百姓根治虫子,向虫子宣战,有个姓陈的老师还给大家编了个顺口溜:“治虫先治蛹,惊蛰要挖空,丢掉一个蛹,花期难保证。”大家不仅仅在枣树地里扑蛾子,挖蛹,还在家里交流经验,进行防病虫害的研究。涌现出大批防治虫子的模范。陈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清明节这一天上午第三节课,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研究病虫害的防治,陈老师的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学校说:“清河子,快去看看吧,步蛐出峨啦!”原来是陈老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成功了,师生们一起去看陈老师的病虫实验。当晚,区公所召开了由农会、青年抗联、妇救会等领导参加的会议,陈老师讲了如何根治枣虫的专题报告。他讲了红枣生虫的原理、根治的方法、步骤、途径。第二天就展开了春季挖蛹工作,全体党员,干部、村民都动员起来挖蛹。那一年,虽然灾害严重,但因为治理合理,取得了一个红枣的大丰收。抗日的队伍一把红枣一口山泉水,硬是坚持了下去,赶走了日本鬼子。于是人们将大红枣叫做“救命枣。”
乡亲们都说,这一年我们反扫荡,打日本鬼子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是第一个原因是红枣大丰收。首先应该感恩红枣,是它救了我们全县的军民。因此“大枣恩情不能忘”就成了全县军民的一致呼声……
三
父亲的故事讲完了,他给每一个少先队员发了两个红枣,那是老家的红枣,它又红又大,枣核很小,枣肉细腻甜美,给少先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我每年都要邮购10斤阜平大枣。一是为了解嘴馋;二是为了思念故乡;三是为了支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说句实在话,河北阜平的大枣是内地最好的红枣,就是阜平人太老实,没有经营理念,所以卖不出去。阜平要脱贫致富首先要改变观念。这是我想对故乡父老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