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李牧:冤死刀下的英魂(随笔)
在中国历史上,“四”这个数字应用十分普遍,比如时尚美女界有中国四大美女;科技创新领域有中国四大发明;文化界有江南四大才子;美食圈有中国四大菜系,而武术界当然也不例外,有战国四大名将,而且他们很均匀地分布在秦国和赵国,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其中有一位叫李牧的将军,虽然有一身的能耐,却没能落得一个好下场,甚至没有机会在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中死于战场,而是在政治的暗斗中,被背后捅刀。
各方史学家对李牧的一生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击匈奴,第二个阶段是抗击秦国。但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过是李牧人生的两个坑而已,一个是比较坑,一个是特别坑。为什么这么说呢?李牧本来是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的大将,长期驻守在代地和雁门一带,主要任务是抵御匈奴的入侵。因为当时,除了中原的战国七雄争霸外,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时刻窥视着中原的领土,每天骑着马在边境上溜达。匈奴人只要看见能顺走的东西,绝对不会含糊,他们的思路是很明确的,骑马的路费能报就报。所以,这就让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秦国、赵国和燕国在和其他四国周旋的同时,还得分配很大一部分兵力来抵御外族的入侵。而这三国中,压力最大的便是赵国。
游牧民族本来就好勇斗狠,而且他们都是骑兵,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国家表示不要说打了,根本就追不上。直到赵武灵王在赵国变法,开始胡服骑射之后,就模仿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可即便如此,赵国对匈奴的战斗依旧是屡战屡败。匈奴人很开心,他们坚信,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可自从赵国边境有了李牧这员大将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而且李牧的对敌方针也十分有特色,在《史记》中写道:“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其实一开始赵国对李牧的战术还是很支持的,在防区内,李牧有权根据需要来决定官员们的职务,而且所有的税收都由李牧的幕府来进行分配。于是,李牧手下的士兵都过着相当滋润的生活。据说李牧每天都要杀几头牛来改善士兵们的伙食,士兵们都开心地议论领导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全烧在厨房了。有几个士兵甚至嫌吃的食物太油腻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将军是厨师技校毕业的呢!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李牧也会有要求,平日里练习骑马射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还派了很多人去侦查敌情,并小心看守着烽火台,如果有匈奴入侵,马上跑。有谁要是敢去捕捉敌人,立刻斩首。
战士们听了都愣了,“这位是和平的使者,还是匈奴的托儿呀?”但是军令如山,每当匈奴骑马来犯,烽火台就立马发起警报,等匈奴赶到的时候,赵国的人们已经赶着牛羊跑光了,城门死死地关着。匈奴人也没辙,只好骑着马再回去。一晃过了好几年,匈奴人没能抢到什么物资,感觉被深深得伤害了,估计肯定会有人抱怨:“赵国的这员守将应该是个胆子很小的人,这么长时间了,一场战斗都不敢打。可是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没抢占什么东西,也别说差旅费没人报了,这马都瘦了。”旁边突然来了一巴掌:“马算什么?我都瘦了。”
可实际上,赵国同样也有怨言。战士们个个满腔热血,却没打过一场仗,心想:“光领工资、发福利的,也不让人干活,这单位也太缺德了!”这样的怨言不久也传到赵王的耳朵里了,于是赵王也开始埋怨了。
“李将军啊,多日不见,胖了吧?”
“大王!”
“你不用说了,寡人知道你们伙食挺好的。听说一天杀好几头牛。你往寡人的脸上看看,说!你看到了什么?”
“口水。”
“我呸!你往上看!那是绝望的泪水。我跟你说,你可不能这样了,你们这一帮大老爷们,就知道躲得城里面吃牛。你说,匈奴能抢得了你们吃的那么多吗?马上给我改战术。”
这段对话是瞎编的,真实的情况是赵王虽然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所以后来赵王就直接把他召回了,换了别人去代他领兵。不过赵王还是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么多年来,李牧从没让赵国因为匈奴的侵犯而蒙受损失。可这一换人就不一样了,每次匈奴来犯,赵国这边就出兵交战,而且屡战屡败,伤亡损失惨重,在边境上根本没办法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只好又去请李牧出战,可是人才总是有些个性,怎么可能随意找回来呢?所以李牧刚开始也没同意,坚决闭门不出,甚至称病。
不过赵王也知道,这是李牧在耍小脾气儿。于是,赵王开始和李牧死皮赖脸地周旋,几乎拿出了当年追女朋友的劲头,终于说服李牧再次领兵。可这次李牧也提要求了,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会像以前那样做,大王答应之后,臣才敢奉命。”赵王都要哭了:“寡人知道,不就是想吃牛吗?管够!”
于是李牧再次来到了边境,一切都按照原来定的章程,每天吃几头牛,发点福利,带领士兵们骑马射箭锻炼身体。士兵们又过上了上市公司ceo的日子。转眼间又过了几年,匈奴人还是啥也抢不着,望着自己身边瘦成狗的马,流下了潸然的泪水。但他们还是认为,李牧这个将军主要是因为胆怯,如果当时语言交流方便的话,匈奴人真是想推心置腹地鼓励李牧培养点自信。
但其实在李牧的脑子里早就做好了计划,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罢了。几年下来,赵国军队的请战情绪日渐高涨,李牧终于发话了,说:“时机到了!咱也该让匈奴人尝尝我们的厉害了。”于是李牧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漫山遍野。匈奴人得知后十分感动,认为到了收获的季节,赶紧召集人马来抢。先来了一小股匈奴人马,跟赵军意思了一下,赵军就崩溃了。其实这是李牧事先安排好的,为此他还故意丢给了匈奴几千人。
匈奴单于一听,“居然还有赠品?”连忙招呼大队人马,一起杀向了赵国边境。这一切都在李牧的计划之中,这回匈奴来得容易,回去可是难上加难了。丢失防备心的匈奴人被诱入赵国有利之处,在李牧的阵型下,十多万匈奴军葬送在了赵国边境。后来李牧还率兵欺负了一下边境的其他势力,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人再也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出色的战绩,使赵王更加器重李牧。这期间,李牧还出使秦国,要回了赵国的人质,攻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在公元前234年,秦国派大将桓齮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三下五除二就把赵国给打败了,斩杀赵军十万。紧接着桓齮乘胜追击,直逼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下赵国也有点受不了了,只能把李牧和他的军队调来,并让李牧指挥全国的军队对秦军进行反击。
李牧率军赶到之后,形势立马不一样了。很快就让秦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在秦国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放眼战国的各次战役,秦国几乎没有败绩。但是没办法,李牧就是有让无敌之师失败的能力。李牧因此被赵王封为武安君,而秦国也有武安君,是战神白起。三年后秦国再犯,李牧又一次打败了秦国,同时还抵御了韩国和魏国的进攻。
但秦国的目标是统一,所以他们没有放弃赵国。又过了三年,他们趁着赵国发生大面积饥荒又卷土重来,而这一次的主将也换成了另一位战国名将王翦。如果单从政治技能点来比较的话,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应该排第一,他也是这四位将军中结局最好的一个,是唯一一个在祖国老死的将军。所以当王翦对阵李牧的时候,他觉得如果硬来,即便胜利也绝不会轻松,于是他发挥了一下自己的政治技能,建议秦王发动反间计。
据《史记》记载,“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当时赵王的宠臣是郭开,应该算是资深的卖国贼,据说他还坑过另一位赵国名将廉颇。赵王有一次想重新启用廉颇,让郭开前去考察,结果郭开回来说廉颇尿频,后来这事就告吹了。而秦国这次又花重金买通了郭开,于是郭开又开始跟赵王进谗言。赵王立即决定要换了李牧这个主将。可李牧拒不受命,赵王便暗中派人把李牧杀了。而李牧死后没多久,赵国便灭亡了。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没事儿闲的,拆自己家的房子玩,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有病。可反观赵王的行径,这跟拆自己家的房子又有多少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