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遇见】人生与茶(散文·外一篇)
人生与茶
打我有了记忆起,我就知道了茶。并不是我从小就喝茶,而是我的爷爷和奶奶都喝茶。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辛,家里可以缺吃少穿,哪怕吃不上细粮全吃粗粮,男人们抽不起纸烟哪怕买烟丝自己卷烟抽,生活就是再艰苦再辛酸,但凡家里有老人者,必须省出钱来给老人能买上茶喝。
夏日傍晚,老人们会在村头就地铺一张围席,吃过晚饭的老人们会陆续过来,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聊。此时,你会看到,每位老人面前都会放一个茶壶,老人们一边聊着庄稼地里的事一边品着茶香。
那时农家人家家户户都养鸡,鸡蛋可不是自家吃的,等鸡蛋攒多了,女人们会三五成群提到集市上卖钱。等把鸡蛋卖成钱,女人们又一起进入茶店:“你家公公喝啥茶?”“我家老公公只喝苦茶,茶必须熬三沸。”女人们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老公公的喝茶习惯。
记得我七岁那年曾问爷爷,为什么要喝茶,如果妈妈不卖鸡蛋买茶叶,让爷爷吃上鸡蛋多有营养呀?爷爷笑着说:“傻孩子,爷爷哪怕吃糠咽茶,但不能没有茶呀。”我问:“为什么不能没有茶?”爷爷说:“没有了茶,爷爷活着就没了精神,茶是爷爷的精神。”
茶怎么能成为精神?那精神又是什么?对于爷爷的话,那时的我当然无法理解,只知道爷爷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他们离不开茶。
在我刚进城参加工作那年,一次单位组织外出远游,年轻人多带点零食,但单位稍有年纪的四五十岁的老同志,人人都背着一个大水壶。我不解地问,旅游景点到处都有卖饮料的,还需要自带水吗?老同志说:“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带的全是茶,饮料哪里能和我们的茶比呀。”
对于如此的回答,我还是不解,饮料怎么就不能和茶水比呀?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就喝上了茶,而且也离不开茶,对于当年爷爷的话,还有单位老同志的话我不但理解了,而且还能悟出茶与人生的内涵。
每天早起,洗漱完备,第一件事喝一杯清茶,顿时,全身有一种清爽的感觉。晨练回来,再一杯清茶,全身来了力气,顿觉疲劳全无。
有朋友来家,斟一杯浓茶,相互间品茶聊天,说的全是掏心掏肺的话。爷爷说的对,其实茶,就是人生的精神。
争着去喂鱼
上世纪70年代,家乡有一个占地上百亩的大水库。那是生产大队为解决干旱时灌溉农田而建的,水库里始终蓄满了水,并养了鱼。
水库的岸上建了一个仅20平方米的小土房,房里盘了一个小土炕,还建了一个小锅灶。生产大队安排了一个打了一辈子光棍的50余岁的老人长年居住在水库岸上的土房里,让他看守水库和喂养鱼,防止有人偷捕鱼。
虽然看鱼的男子50余岁,年龄不算大,但他看起来却很老,腰都伸不直,而且满脸皱纹,怎么看也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但看鱼老人的身体却很硬朗,整日里忙个不停。水库里的鱼也不知是什么品种,吃草,老人就整天在岸边割嫩草撒入水库里喂鱼。每天晨起和日暮时分,老人都要拿个长长的竿子系个网罩,打捞水面上漂浮的垃圾。
每年初秋,生产大队都要组织农民捕一次鱼,那捕鱼网的网眼很大,只捕大鱼,让小鱼继续繁殖生衍。
连续捕了3年,年年大丰收,全大队上千户人家,家家都分到两三条大鱼。
一次,生产大队召开干部会,大队长提议,看鱼老人虽然年龄不算很大,但必定长相显得很老,行动不便,如果有人偷着捕鱼,他一个人追不上。再者看鱼老人无法获取和满足鱼每日的用食,限制了鱼的生长。为了更好地养好鱼,让农民获取更大利益,他要求更换一名壮年劳动力看护水库并养鱼。于是,大队长的侄子替换了看水库的老人。由于大队长的侄子有家有口,长期驻守水库不现实,于是,副大队长的弟弟也上任了看管水库的职务。
半个月后,大队副书记要求,他的父亲50多岁了,也应该给予照顾,于是也被派到了水库看管养鱼。大队有5个生产小队,看到大队正职、副职领导都把自己的亲属安排看水库的清闲职务,于是5个生产小队队长不服,集体要求也解决他们亲人看水库的问题。于是,看管水库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队伍。
原本吃草的鱼,却被更换成吃鱼料的,为了换取更多的鱼料,看管水库的2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大队同意以鱼养鱼的方案,那就是平时允许外人前来捕鱼,捕来的鱼称斤卖钱,用卖来的钱再购买鱼料养鱼。
于是,只要交了钱,便可随意捕鱼。渔网网眼越来越细、越来越密,不论大鱼小鱼都会被捕到,后来,渔网捕不到鱼了,便启用雷管炸鱼。
这年,又到了生产大队的捕鱼季,然而,几网下去,捕上来的只有水草。
农民们怨声载道,质问为何看管水库养鱼的队伍建成了,水库里反而没鱼了?得到的解释是:水库蓄水是为了保证旱季农田灌溉的,不是用来养鱼的。于是,看管水库20多人的队伍宣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