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二十二(随笔)
看完纪录片《二十二》,心里异常沉重。
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战争。正如疾病与一个人如影随形一样,战争与整个人类社会同样如影随形。运气好的人,终身无大病,安然离世;同样,运气好的人,会生活在盛世,终身遇不到大的战争。但是,如果你不幸,可能就会被卷入疾病或战争之中,这并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古往今来,从来不缺少对战争的描述和反思,甚至有人说,战争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些文学或纪实作品中,更多的是对英雄的歌颂,当然也有对伤害的同情。我们宣扬着英雄乐观主义,从秦皇汉武,到成吉思汗,对他们的丰功伟业进行歌颂,对他们的雄才大略进行崇拜,甚至在一些作品中,战争成了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顺带着揍一下敌人,这,其实给人们多少误导!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伟大,充满着激情的比赛吗?
对于战争,我记得的只有两句诗:“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和“可怜无定河边骨,俱是春闺梦里人”。古今中外的战神,如白起、李靖、拿破仑等等,他们的超人才华确实令我敬佩,可是,为他们奠定功业基石的,却是无数普通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战争和瘟疫一样,与死亡是相伴相生的,而死亡,无论如何都不是美好。
不记得是哪部作品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战争,让女人走开。确实,战争是充满着雄性激素的暴力美学,是力量与力量的角逐,与女人无关。历史上的战神,也无一是女人。花木兰是传说;妇好是传说;杨门女将是传说,真实世界中的梁红玉,其实是个啦啦队长;唯有戚继光的夫人,是组织人力直接参与了战争,但是不得已而为,也只是支撑到了戚家军的归来。很多时候,我总认为,花木兰的形象,是一大帮从军的大老爷们雄性激素无从发泄之时的意淫。但是,现代战争,热武器的使用,让女性从战争中宣传员、卫生员等辅助角色,一跃成为了直接操控武器的真正的战士。于是,战争,席卷了男人和女人。
但是,无论如何,男人和女人的生理差异,注定女人是弱者,同样注定女人将会在战争中受到更多的伤害和摧残。在雄性激素爆棚的部队里,要保持他们的战斗力,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自古就有了军妓的使用。尽管我们伟大的史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点,可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看到,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掠夺、强奸是永远存在的,甚至是合法允许的。当然,历史中这些血淋淋的史实,即使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也不会有很深的感触。但看到这部纪录片,看到那一位位活生生的受害者,却不寒而栗:原来,伤害是离我们如此之近。
慰安妇,其实就是军妓,是被强征来满足士兵需要的。对这些受害者来说,她们慰安的对象,却是杀害自己父母乡亲的仇人,她们不得已为仇人服务,成为仇人提高战斗力,继续残害亲人同胞的帮凶。怨她们吗?她们愿意这样做吗?她们只是受害者!世间艰难唯一死,可是对这些慰安妇来说,死亡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她们身体和心灵遭受着种种摧残,只能麻木的成为无意识的工具,可能还会好受些。等待她们的,最大可能也就是死亡。她们,只是任人宰割的“两脚羊”。
战争胜利了,幸存下来的人们欢欣鼓舞,可是,这些慰安妇们,迎接她们的是什么呢?她们没有丈夫,因为没能保护好她们的中国男人瞧不起她们;即使她们背井离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她们也没有孩子,因为多年来的摧残,已经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影片中的老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孤零零的生活着,很有幸的一两个,当年收养了一个孤儿作为自己的子女,从而能够有幸地颐养天年。看着老人们孤单无助的眼神和背影,我突然想到,她们在慰安所里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眼神和背影?战争胜利了,而她们,却永远活在了战争的阴影中。一个个老人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她们充当慰安妇时都不足二十岁,正是青春年少貌美如花的年纪,却永远被战争夺去了身体、爱情、幸福、希望等人世间的美好,只剩下了一具具躯壳苟延残喘。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事实!
她们,最应该控诉战争!令人发指的是,当年伤害她们的人,却厚颜无耻地否认那段历史,否认对她们的伤害。她们不得已进行诉讼,要求索赔。其实,什么样的赔偿可以弥补她们的一生伤害?她们在意那一点点赔偿吗?她们需要的是尊严,需要的是被世间承认那段被侮辱的史实!可是,为了这个目的,她们不得不重新揭开自己的伤疤,回味那不堪回首的过去,这又是怎样的残忍!片中,一个个老人几乎都是流着眼泪,说了一段后都不想再说,不愿再想。八十余年过去了,伤痛还在这些老人们的心头,这是怎样的一生!
我相信,这部记录片,无意于煽动复仇情绪,但是,影片希望我们知道,战争的伤害,永远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