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遇见】补鞋匠(散文两章)

编辑推荐 【晓荷·遇见】补鞋匠(散文两章)


作者:了缘无尘 秀才,2111.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7发表时间:2018-07-09 10:56:36
摘要: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农村街市上的补鞋匠补的只是雨鞋。那时,农村人平日里穿的全是女人们手工做成的布鞋,只在雨雪天气时才穿雨鞋。那时的雨鞋是用塑料或橡胶制成的,很不结实,稍有刮碰就会破漏。因雨鞋是农家人用钱买来的,即便破了多少洞,都舍不得丢弃,会找补鞋匠修补一下继续穿。

一、补鞋匠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农村街市上的补鞋匠补的只是雨鞋。那时,农村人平日里穿的全是女人们手工做成的布鞋,只在雨雪天气时才穿雨鞋。那时的雨鞋是用塑料或橡胶制成的,很不结实,稍有刮碰就会破漏。因雨鞋是农家人用钱买来的,即便破了多少洞,都舍不得丢弃,会找补鞋匠修补一下继续穿。
   补鞋匠大都坐在集市一角,补鞋的工具也很简单,就是一把铁搓,一张砂纸,一瓶粘胶,还有一些皮革塑料类。当有人拿来破漏的雨鞋,补鞋匠先用湿布将破漏处擦干净,对比着漏洞剪下一块稍大一圈的皮革塑料,再用铁搓将漏洞四周搓薄,然后还要用细砂纸打磨一下,最后才涂上粘胶,贴上剪好的皮革塑料,雨鞋就算补好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农村已包产到户多年,农家人富裕了,一些青年也赶起了时髦,穿上了皮鞋。即便不穿皮鞋的人,多数也穿上了胶鞋。此时,不论是农村的集市还是城镇,补鞋匠已随处可见,他们补的已不单是雨鞋,绝大多数是皮鞋和胶鞋。补皮鞋和胶鞋,工艺相对复杂,工具也多了,至少需要一台补鞋机,还有皮革、粘胶、钉鞋的钉子、绱鞋的木楦子、钳子、启子、尼龙线以及锤子等。
   补鞋靠的是手工,是一门手艺。补鞋匠补皮鞋或胶鞋时,不时地翻找着工具,一会儿挑断线,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用针线绱……补好鞋后,还会用鞋楦子楦鞋,楦过的鞋,会变得平整,穿上才适脚。
   那年头,农村人常年在泥土中辛劳,没有条件洗澡,只要一脱下鞋子,就会发出一股恶臭。我经常看到补鞋匠补鞋时,将鞋子宝贝似的捧在手中,细致地修补着。有时前来补鞋的人一脱下鞋子就不好意思地捂着鼻子说:“鞋子太臭了,真不好意思。”补鞋匠会憨憨一笑说:“手艺人眼里只有活儿,就像医生看病人,不管多重的病,都要精心医治,绝不会嫌弃。”
   到了本世纪初,农村已村村修通了公路,农家人一出家门就是水泥路面,家家的院落也铺上了水泥地面。此时,农村人全部穿上了皮鞋或胶鞋,手工布鞋已失去了踪影。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先进的地漏设施,下多大雨,地面都不会积水,这让雨鞋失去了用场,此时的补鞋匠已修补不到雨鞋。
   科技的突飞猛进,让现在的人们生活极其优越。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所穿的鞋子不但要求适脚美观,而且还要款式新颖,一双鞋子只要款式落后或稍有磨损,就会毫不犹豫地丢弃。此时,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已经很难觅寻到补鞋匠的身影。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补鞋匠走街串巷,满足了人们珍惜物品,勤俭持家的需求,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美丽风景。
  
   二、剃头师傅
   我出生在农村。过去,在每个乡村的集市上或是农村唱大戏的戏台下,都能看到剃头师傅的身影。
   说起剃头师傅,我想起了一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是因为,剃头师傅肩挑的挑子,一头挑的是燃烧着的用来烧开水的火炉,另一头挑的是板凳、剃头刀、脸盆、毛巾等物品。
   当时,剃头师傅一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他们常常挑着挑子,赶集市、看大戏。有时,剃头师傅还会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地喊着:“剃头啦!谁剃头?”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会先找一块空地,放下挑子,把剃头的家当有序地摆放整齐,然后,提着桶,就近找一户人家讨水。讨来水后,他们往脸盆里倒半盆水,并将脸盆放在火炉上加热。
   遇到有剃头的人,剃头师傅会很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先用热水给客人洗头,再拿起剃头刀,熟练地给客人剃头。
   我9岁那年的夏天,头发留得特别长,只要干一小会儿农活,就会热得满头大汗。一天,母亲看见我的头发太长,拉着我去剃头。
   我们来到一位剃头师傅的摊位后,我刚好看见这位剃头师傅手中正拿着一把发亮的剃头刀,不禁说道:“我怕疼。”剃头师傅笑着说:“孩子,放心,一点也不疼,比推子剃头还舒服。你就只管坐着享受吧,剃过一回,保证你下回还想剃。”
   于是,我在板凳上坐好,剃头师傅弯着腰,围着我,不停地来回走动。师傅剃头时,我感觉头上麻麻的、酥酥的,不但没有疼痛感,反而觉得很舒服。不久,我竟然坐在板凳上睡着了……
   “别睡啦!该洗头啦!”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被剃头师傅叫醒了。我对着镜子一看,我的头已剃得整整齐齐……
   后来,村里出现了理发馆,不论是在集市上,还是在戏台下,已经很少看到剃头师傅的身影。再后来,村里人学城里人,喜欢留各式发型,乡村理发馆更加吃香。至此,剃头师傅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今,人们或许早已忘了剃头师傅。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剃头师傅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的身影,是那个年代农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共 1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补鞋匠、剃头师父,残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一副令人温馨的画面。全文两篇文字,一篇记录了补鞋匠的诞生,以及补鞋匠的顺时而动的变化,形象地把那个特定的年代刻画栩栩如生;另一篇则记录了物资匮乏的年代,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户的营生,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剃头的经历,文字淳朴生香,像是一缕沁人肺脾的茶香,不经意间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如今,这样的场景渐渐退出了人民的视野,但是,这份美好的记忆,依然带给我们感动。感谢作者赐文晓荷,一篇很好的视觉盛宴,推荐共同赏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幸福千里        2018-07-09 10:58:18
  一篇精美的散文,带给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感谢赐文晓荷,祝老师夏祺文丰。
一生风月且随缘,穷也悠然,达也悠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