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伊犁河畔感受林则徐(散文)

精品 【菊韵】伊犁河畔感受林则徐(散文)


作者:鹏鸣 举人,40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0发表时间:2018-07-13 20:29:42


   说起林则徐虎门销烟,彪炳千秋,万众敬仰,他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流放新疆伊犁,忧国忧民,干了许多造福当地百姓的事儿。他以远见卓识预见贪婪的沙俄将成为清朝之大患,寄予左宗棠以厚望,这些丰功伟绩,很多人却不甚了了。
   参观了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我感触更深,对林则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离开纪念馆,我来到奔流滚滚的伊犁河畔,我来到喀什河流入伊犁河的交汇龙口处,感慨万千,思绪绵绵。我觉得,我正在感受着林则徐的满腔爱国激情。
   从高官到流放,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一般的人很难承受。但是,林则徐不但承受住了这种巨大的磨难,而且在流放伊犁的3年中,不辞辛劳,为新疆各族民众殚精竭虑,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道光皇帝把林则徐当替罪羊,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配伊犁“赎罪”。林则徐是禁烟、销烟的民族英雄,何罪之有?
   林则徐已经年近花甲,却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伊犁,他前面的道路在哪里?他的希望在何处?国难当头,报国无门,林则徐到西安竟然得了一场大病。幸亏有妻子和三个儿子陪同,他在西安休养两个多月,才继续西行,踏上流放的艰难路程。
   林则徐要离开西安了,他的三个儿子陪他一起走。他多病的夫人送他出门,来到马车前,夫人强忍悲痛,洒泪相别。林则徐笑着对夫人说,出远门一定要胸襟开阔,笑容满面,谁也不是生来就是大官,一定要想开点。他又对夫人表达自己的志向说,我现在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是,我为了国家大事,连生死都置之度外,难道还会因为怕什么祸福而逃避吗!他当场吟唱道: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在三个儿子陪同下,自西安到达陕西乾州。但是,他对体弱的夫人很不放心,就让大儿子回去照顾他的妈妈,然后带着另外两个儿子继续西行。他们父子三人到了兰州,兰州的文武官员很敬佩林则徐的英雄壮举,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他们在兰州住了10天,又继续往河西走廊前进。
   林则徐坐马车来到了嘉峪关,他的马车刚一过去,那斑驳的城门就吱吱嘎嘎地关上。林则徐回头望着已紧闭的城门,不禁感慨万千,顿生悲怆。他似乎觉得退路已经断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滚滚红尘就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用一首诗来表达当时的感情:
   一骑才过即闭关,
   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细][需]人去谁能识?
   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澹,
   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
   不为衰龄盼赐环。
   马车在荒凉的戈壁上不紧不慢地前行,林则徐坐在颠簸摇晃的车上闭目冥思。他的眼前忽然出现虎门销烟的场景:
   1839年6月3日,雨过天晴,成群结队的百姓组成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海滩涌去,那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海滩高处,早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前有一个涵洞通向大海,池后有水沟可以往里灌水。围绕大池两旁,站着威武雄壮的士卒,山前山后,扎满兵哨。
   林则徐健步登上高台,此时,旌旗飘扬,礼炮齐鸣,人声鼎沸,万目仰望。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开始!这时,销烟池里已经灌上了水,再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工人们把一块块鸦片过秤后切成4块,投入灌满盐的大池中浸泡、搅拌、溶解,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内。顷刻间,池水沸腾起来,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滚,白色烟雾在池上蒸腾,鸦片就这样焚化销毁。围观群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大海退潮了,通向大海的涵洞打开,已经销毁的鸦片被海水卷走。一些洋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十分震惊,对林则徐摘帽躬身,表示敬畏。
   马车一次猛烈的颠簸,打断了林则徐的冥思,他睁眼四顾,映入眼帘的,是无穷无尽的戈壁滩。遣戍伊犁的道路,迢迢数千里之遥,离别故土,饱含谗言诽谤之冤,那虎门销烟的熊熊烈火,那抗击敌寇的隆隆炮声,已经成为过眼烟云。
   我们难以想象,已经57岁的林则徐,孤独无援地跋涉在荒凉寂寥的戈壁上,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如何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如何承受着艰难的折磨。他身边不再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几辆马车同行。
   往西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玉门关外是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他的马车上有什么御寒的东西?有老羊皮大衣吗?有毡袜、毡靴吗?长途跋涉在塞外滴水成冰的寒冬,没有这些御寒的衣物,能行吗?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遇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情况,只能夜宿马车上。戈壁滩上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车轮碾轧乱石的声音令人心悸。有时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惊马狂嘶。他有两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况:“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厢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父子三人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伊犁的惠远城。冬日的惠远,彤云密布,寒风呼啸。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两广总督、曾和林则徐并肩抗英的邓廷桢等候已久,他特意赶到城外数里迎接。昔日抗英炮火中二人共显英雄本色,今日同遭遣戍,于边关相聚,情何以堪!心中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林则徐简单地安顿了一下,就急忙前去拜见伊犁将军布彦泰,也就是向领导报到。这对林则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程序。
   布彦泰虽是满人,他没有因为林则徐是“罪臣”而轻慢他,对他既热情又敬重,告诉他,你一路劳顿,先休息一下,以后就管一下粮饷处的事吧。布彦泰还让人送过来不少的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林则徐当即表示感谢。
   林则徐在伊犁算是有家了。房子太旧,墙壁有缝,门窗透风,难以御寒。林则徐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和泥抹墙糊门窗。另外,林则徐是南方人,不习惯睡火炕,经过房东的允许,就把火炕改为床铺,还添置了桌椅板凳和必要的炊具。当然少不了盘炉灶、修火墙。想一想,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南方人,曾经的一品大员,已经年近花甲的多病老人,出手干这些“粗活”,也真够难为他的。
   那房东也知道林则徐的来历,对他十分客气,还不收他的房租。林则徐只好通过超值送礼的方式表示感谢。
   不几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将办公场所移置天津。伊犁将军布彦泰不知道该咋办,就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告诉布彦泰,沙俄野心勃勃,终日虎视眈眈,妄图侵占我新疆的大片土地,现在一定要加强新疆的军事力量,千万不能裁撤伊犁镇总兵。于是,布彦泰就按照这个意思上奏皇帝,请求保留原军队编制不变。道光皇帝觉得有道理,终于保留了伊犁镇总兵。
   布彦泰让林则徐干的就是可有可无的闲职,但是,林则徐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来到新疆,总想为这里的老百姓办点好事。可是,他到达伊犁正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根本出不了门。林则徐就利用这个空闲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将这些资料摘抄编辑为《衙斋杂录》,也就是参考资料吧。这些资料对发展新疆农业生产很有参考价值。
   兴修水利是林则徐的专长,他在南方任职期间,治水的成绩就十分出名,他被革职以后,还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过黄河水患。
   1844年3月,布彦泰要复垦荒芜多年的阿齐乌苏地。新疆种地离不了浇水,要想复垦,就得首先解决伊犁河水利问题。这就必须把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挖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由谁负责这一项水利工程呢?治水的行家里手就在眼前,布彦泰当然知道。于是,他就让林则徐负责。伊犁的3月春寒料峭,并不适合开工。而且,要上这么大的水利工程,事先必须实地勘测,还要根据工程进行资金预算。
   这时,林则徐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了,还体弱多病。但是,他还是要沿施工的河段细致地勘测丈量,甚至深入到伊犁河的上游喀什河流域。林则徐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受的辛苦劳累可想而知。
   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当时伊犁将军府缺乏工程必需的资金,于是,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就采取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整个水渠最艰巨的龙口工程。布彦泰大感快慰,由衷钦佩林则徐。
   龙口地形复杂,北岸是乱石陡坡,水在坡旁流,必须挖石排淤,使水流通畅。南岸受河水的冲刷,多处坍塌,必须打上木桩,砌上石头,筑起护坡堤,建起调水坝。整个龙口渠首工程要修的渠,宽三丈到七八丈,深五六尺到一丈多,长六里以上。林则徐亲自率领锡伯营兵丁民夫,6月开始动工,苦干5个月,共用工10万以上,完成了工程量最大、最困难的龙口工程。
   1845年4月,200多公里长的水渠全线贯通,引水灌溉垦复面积约15万公顷。这是清代伊犁开屯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当地民众为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佩与怀念,称之为“林公渠”。
   通过此事,布彦泰更加敬重林则徐了。他向朝廷奏报说,开垦阿齐乌苏大局已成,渠道全通,10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还不误春耕。另外,他还趁机向皇上报告林则徐的立功表现。他说,林则徐到伊犁已经两年,我看他聪明而不浮躁,学问渊博而不泥古,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我所见过的官员,没有能胜过他的,实在是人才难得啊!当然,林则徐遣戍伊犁,是罪有应得,不过,让这样的有用之才放在这里,不去发挥他的才干,实在是可惜啊!
   布彦泰极力荐举林则徐,希望皇上能“弃瑕录用”。道光皇帝知道了伊犁修渠完工,有利农业生产,当然高兴,也知道林则徐在其中的作用。但是,他不提重新启用林则徐的事,只是批示给布彦泰说,你让林则徐干这件事,还是妥当的。这样,也算间接肯定了林则徐的作用。
   通过这件事,道光皇帝知道,林则徐办水利、兴农业很有本领,那就让他在新疆发挥他的才干吧。于是,道光就在1844年10月下旨说,让林则徐到南疆阿克苏、乌什、和阗去勘测调研。具体事务就是勘丈地亩,兴办水利,招民安户,考核工费等。
   接到圣旨,林则徐开始了南疆之行。1845年1月24日,年迈体弱的林则徐在他的三儿子的陪护下,冒着新疆的严寒,沿着天山北路去乌鲁木齐,再经吐鲁番,走天山南路,和办事大臣全庆会合。他们在5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领导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库尔勒、托克逊等地,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
   林则徐勘地兴垦之后,原来荒无人烟的地方,出现了新的绿洲和村落。如和阗达瓦克,开垦一年后,除砂碛冈梁之外,均搭盖房屋,垄亩相望,俨然一大村落。叶尔羌巴尔楚克本空旷无人,林则徐召集民工,建筑城池,开渠引水,然后让人们前来垦荒种地。没过多久,这里就形成集市,许多贫苦的人家带妻儿老小前来安家落户,把这里当成很好的家园。
   林则徐与全庆勘田60余万亩,基本上分给了当地维吾尔族贫苦农民耕种,实在是做造福一方的功德。
   61岁那一年,林则徐经过吐鲁番时,见一路干旱缺水,忽然发现一片绿洲,灌渠整齐,流水清清。他下车仔细观看,请教农户,问水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水是从地下的洞中穿过流出来的。当地人叫“坎儿井”。林则徐对“坎儿井”很感兴趣,在农户的带领下,实地查看,边走边问。原来它是从山地水源挖一个暗渠,长度不一,每隔20—30米有一通地面的竖井,各个竖井的深度,沿山坡往下逐渐减小。暗渠的水流到田庄附近,就开始经明渠流出地面,灌溉农田。林则徐了解情况后,加以改进,每隔3—5米挖一口井,井下连环相通,水由井内水道下流。他在垦地积极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片片的绿洲出现。当地人民不忘林则徐推广的引水方法,称“坎儿井”为“林公井”。后来,有人把“坎儿井”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林则徐在哈密、伊吾勘垦4个月之后,终于在1845年12月4日接到了开释起复的谕旨。道光皇帝觉得林则徐在新疆开垦确实有功,就让他回京以四五品身份候补。林则徐得到这个喜讯当然高兴,他在伊吾给伊犁将军布彦泰去信,请他代奏向皇上谢恩,并且奏明皇上,说他现在的工作还没有干完,要等他把哈密一带的地亩查勘工作结束以后才能起身回京。
   这时,距林则徐1842年10月26日流放伊犁途中到达哈密时,正好过去近3年两个月。1845年12月9日,林则徐在哈密军民恋恋不舍的送别下,启程离开新疆。
   林则徐一生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惊世之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林则徐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没有因为巨大的落差而消沉、萎靡、绝望,而是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开拓进取。流放伊犁,没有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他曾手书《观操守》:“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这就是林则徐操守的精彩表现。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就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铺垫。
   林则徐有这样的诗句:“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由此可见,林则徐对新疆是很有感情的,对伊犁更是充满了眷恋之情。当然,他也永远留在了伊犁人民的心中。

共 54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林则徐1842年9月被清政府无端革职查办充军发配新疆伊犁。远别故土,奔赴边关,“一骑才过亦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感慨万千……当时,林则徐已经年近花甲,从高位一下跌落低谷。沦落到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悲楚境地。他以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他最有代表性的名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冲天气魄。它折射出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境界。 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难的日子。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则徐潜心研究新疆史地,努力讲求筹边之策,他敏锐地觉察到来自沙俄的侵略隐患。林则徐的确是一位心 系苍生安危的好官。无论是从他的诗文还是所做所言,都泛着忧民的情思。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立即协助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垦田勘荒。伊犁垦田扩大耕种面积。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 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不仅在于他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作者文章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质朴实在而不浮华,引伸为舒适。清新质朴 ,深入浅出 文道统一 。语出惊人说理通透 言辞犀利 ,结构严丝合缝,开合有度 ,气势首尾贯通。难得佳作,激赞!推荐欣赏!【编辑:素心若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1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07-13 20:34:32
  欣赏鹏鸣老师满满一泓正能量深度好文,文笔流畅,行文紧扣主题,活灵活现一位民族英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问好老师,期待精彩继续!远握!敬茶!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雨后咖啡        2018-07-15 10:47:14
  不忘初心,永记历史,林则徐时代精神的典范。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青涩治愈        2018-07-17 09:21:30
  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砥砺前行,欣赏老师佳作,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夏琪。
文风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