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故乡林业带头人(散文) ——记成武县林业局长江自才
1986年7月,我由乌鲁木齐调回山东成武。到商丘火车站接我的面包车,一驶进成武县境内,就像行驶在大森林里一样,到处都是葱绿而茂密的树木。我忙拉开车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向田野望去,这是我30多年来看到的最为壮观的绿色林业景象。
记得1958年我参军以前,成武大地上除了田野里的庄稼外一棵树也没有,村庄上也几乎没有什么树,道路旁、沟渠边更是很少栽树,夏天走在路上能晒得人身上冒出油来。1973年秋天我回家探亲才发现成武大地变了样:农田里全部栽上了泡桐树,房前房后、村前村后、池塘、水渠边、道路旁全栽上了树。我问在生产队当会计的父亲:“咱天宫庙咋到处栽的都是树?”父亲说:“去年7月县农林局撤销恢复林业局,县委就把工作最认真、最有干劲、敢于碰硬的江自才调任县林业局局长。面对无树的成武大地,他决心把成武变成园林式家园。在以魏正亭为书记的县委支持下,他硬是把泡桐栽到了农田里。我问“为什么往农田里栽树会是个难题?”父亲说:“咱这里农民祖祖辈辈都不喜欢往田里栽树,说是‘懈地’,很影响粮食产量。江局长就带着林业技术人员,耐心第向农民讲解农田种植泡桐的好处,一家按大小5口人的田亩计算,家庭就会走出贫困,比在城里当个工人收入还多。听了江局长的苦口婆心的解释,农民陆陆续续就把泡桐栽到了田地里。”
我到县史志办公室报到后就回家看望几年没见面的父母亲,我们那个小村庄更像个茂密的林园。父母亲住的院子有半亩大,只有四间堂屋,全被笼罩在林荫之中,房后有四棵挺拔的白杨和三棵枝叶茂密的洋槐,房前靠东边有一棵香椿树和枣树,靠西边是一棵茂盛的高大的杏树和两棵桃树。四棵果树全都是硕果累累,让人看了直流口水。村庄上的池塘边、道路旁和村头上凡能种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梧桐树、柳树、杨树、桑树等等树木。
在农田里大部分土地采取桐粮间作的办法,另外还有十几亩苹果园,苹果树上挂满了青青的幼果,甚是亮眼。
两天后我回单位上班,办公室秘书兼资料员的胡耀兰同志送来一沓子史志资料,我好奇地打开一本《成武史志资料》翻阅起来,其中一篇文章写道:“70年代中期,成武出现桐树热,以九女集乡为中心推广桐粮间作,逐渐普及全县……一棵泡桐平均每年生产的木材价值可达10元以上。粮食间作,可改变农田小气候,减小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和光照。泡桐根系在土壤深层,很少与农作物争水争肥,试验资料表明,间作小麦比一般小麦平均增产12.7%,玉米、大豆也有增产……”这再一次证明,成武县的桐树热是江局长“烧”起来的,而且“烧”的成绩比当初想象的还好。“1984年,县内已有桐粮间作面积26.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30%以上,每亩以6棵计算,大田桐树约150多万株。九女集乡申庄北队,在21.8亩耕地上,栽桐树105株,9年采伐,收入19660元,每年每株收入100.21元。间作棉花每亩年产皮棉68.5公斤。已有省内40多个县、两千多人来成武参观学习泡桐种植。日本政府林业考察团曾来县考察,日本客商也三次到桐粮间作现场参观。1984年,向日本出口桐木983.7立方米。”这就是江局长擅于抓典型和以点带面的结果,有力地推动了成武林业开创性地大发展。
说也巧,《成武县志·林业志》就是我负责撰写的内容之一。我在翻阅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时,完全被两张关于林业情况的表格所吸引了。一个是“林木生产情况一览表”,一个是“林果生产情况一览表”,两张表格都是从1949年至1985年,共35年的统计资料。这其中的33年,江局长干了11年,1972年之前是22年。用江局长干的11年和之前的22年一对照,他的功绩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看看“林业生产情况表”,开创性的林业项目有:11年共完成农田林网面积220.31万亩,实现了零的突破,每年完成20.03万亩,桐粮间作共完成190.54万亩,实现了零的突破,每年完成17.32万亩;创造了超过他之前的22年的总和,甚至几倍以上佳绩的项目有:11年共完成四旁植树1.24亿株,是前22年的3.11倍;共完成果园面积23.42万亩,是前22年的11.15倍;11年共完成育苗面积7.64万亩,比前22年还多1.39万亩。
再看看“林果产量情况表”。11年林果总产量3418.83万斤,是前22年的0.98倍,其中苹果、梨、桃、枣分别是前22年的36.8倍、0.6倍、0.82倍、0.9倍。
“史志资料”这样写道:“70年代之前造林质量较差,林木生长量较低。如南鲁林场,14年生加杨林,每亩蓄积只有1.45立方米。70年代以后,在栽植欧美杨时,实行‘四大一深’,即大苗、大穴、大肥、大水和坑深80厘米以上。这样不仅使成活率达到95%以上,而且亩蓄积量达到5.1立方米。8年生白杨、刺槐混交林,亩蓄积量达到5.6立方米,为14年加杨林的3.89倍。泡桐实行深秋带叶栽植,采取大穴、大肥、大苗,大大提高了栽植质量和成活率。对幼林一般每年追化肥1至3次,并配合浇水,及时松土锄草,同时对幼苗推广了人工接干技术。1980年印发了九女集林业站宋立瑾撰写的《关于接干技术在泡桐生产的运用》一文。截止1983年底,全县接杆9.1万株,树干高达8米左右,提高出材率30%左右。对杨树、刺槐和其他树种,也都采取了集约经营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县还多次召开林业技术经验交流会,林业科技人员及时向群众传授科学栽植和管理技术。1985年全县幼苗保存率达99%以上。”
由于成武林业的大发展,催生了成武林业工业的大发展,先后建立了成武木器厂、成武柳腊厂和成武县出口桐木加工厂,特别是以生产桐木家具为主的木器厂生产的桐木家具,在日本倍深受欢迎。1989年成立的出口桐木加工厂,1995年已组成山东金森集团,年产中密度纤维板1万立方米、胶合板6000立方米、细木工板2000立方米、家具3万件、胶粘剂2000吨,年利税1500万元,产品曾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正当武林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江局长因为长期为成武林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他退休十年后悄然离开了我们。虽然江局长走了,但他执着的林业人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成武人民的心中,他在成武县林业史上铸造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