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小表妹
小表妹是他的一个出了五服的远房亲戚,血缘关系比较远,但是两家住得并不远,因此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互相情意深重。他有一个哥们也经常和小表妹一起玩耍,他们三个是青梅竹马的哥们兄弟,或者是闺蜜,反正三个人心照不宣地认为:“咱们三个情同手足,不可有非分之想。”
他们三个同岁。十九岁那一年他们同时参加了高考。小表妹考上了山东大学;哥们叫朱学智,和他一起考入浙江大学。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同专业同班级同宿舍。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事(爷爷语录)。
凑巧的事情真不少呢,他和哥们朱学智都喜欢上了“业余作家”的角色。经常一起吟诗作画。朱学智的诗歌写得不好,经常要求他来帮忙。
那天,是个周末,朱学智说:“求你一件事,你一定不要拒绝我啊。”他问:“什么事儿,莫不是叫我帮助你写情诗吧。这种追求女孩的事情,要自己做才有意义。我可不会写啊!”
朱学智说:“你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心里想什么,你一猜就准了。帮帮忙,我求你了,写好了,我请你吃大餐。”
他一听说吃大餐,肚子里就咕咕叫了。答应试一试吧。
可是,他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怎么写。朱学智启发他说:“你才华横溢,又那么喜欢小表妹雨涵,难道不能假定是写给她的吗?就假装是你写给雨涵的诗歌吧,这样你就有词了。”
他心动了,是的,一直以来,他是很喜欢自己的表妹,但是,考虑很久,羞于表白。你别说,朱学智是有点小聪明,他早就看出来了,这位表哥是考虑到家族的阻力和生物学的不允许,不然早就追求自己的表妹了。一句话点击到了敏感处。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歌,于是朱学智请了一顿大餐。两个人都感觉很划算。从此以后,每个周末,他都要写一首情诗;他都会请一顿大餐。
后来,学校成立了文学爱好社团,创办了一份内部刊物《丝路花雨》,他就把这些诗歌拿去投稿,都发表在那本诗刊上了,他也小有成就感。在潜意识中,诗歌中的爱神就是自己钟爱的表妹。
他把自己写的爱情诗,送给朱学智用的时候,他想:“朱学智这家伙,真不够意思,这么久了,为啥还不把女朋友的事儿漏出来呢?那个女子该多么傻啊,他不知道爱情诗出于朋友的拙笔。”
四年期间,为了很好地利用大学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寒假暑假他都在图书馆打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随着他写爱情诗的深入,他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虽然他和表妹只是微信联系,互相鼓励,但是那一句“我爱你”,却一直没有说出来。
有一天,他的文学社团接受了免费出书的赞助,他可以出一本诗集了。他在书的扉页写上“献给表妹的爱”。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书寄给远在济南的表妹。他心里很纠结,因为从医学的角度看,他与表妹的孩子肯定不聪明,甚至有可能是痴呆人。所以不能娶表妹为妻,只能把这份爱深深埋在心里。可是人是感情动物,他多么想让表妹知道他的一腔热情啊!即使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最终不能成为眷属,也算是让表妹知道他的一片痴情。可是他太爱表妹了,生怕为此伤了表妹的心。
他毕业以后留校当教师,朱学智则回家就业。一开始还经常联系,时间长了就不那么经常联系了。直到有一天,朱学智邀请他回家参加婚礼,他想一想自己已经有8年没有回家了。虽然说自己有后妈,那不是还有亲爸爸呢?再不回家过年实在不像话了,于是他和朱学智说春节期间回家看看,也要参加朱学智的婚礼。他微信问朱学智:“能发新娘子照片看看吗?”朱学智说:“不用了吧,有一点神秘感不是很好吗?中学同学,你也认识的。”一直到参加婚礼,一直到新娘子走进婚礼大厅,他才赫然发现:“新娘子就是美丽的小表妹!”原来自己写的那些诗歌,早已经被表妹倒背如流了。只是表妹是从朱学智那里读到那些诗歌的,一直还以为作者就是朱学智。她被那些诗歌感动了,嫁给了送诗歌给她的人!
他无言以对,他应该想到的,却一直忽略了,其实他们两个从小就一直爱着小表妹呢!

西方有个“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量变质变,10000小时就是那个量,出类拔萃就是那个质。所谓天才,更多是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
锻炼的人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五年、十年、五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到老的那一天,有的耳聪目明,身强体健;有的老态龙钟,病痛一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所以,坚持读书,才是人生最稳的依靠,最好的出路。
道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佛家《无量寿经》说: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早就告诉了我们全部。
读书对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
一是从材料来说,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声的包袱一样,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来展开的。讲相声开始是卖关子,等到把包袱一抖开,人们就会发笑。写故事也是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爱在肚里”,是讲有个包头工送一个女人住院,对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说是怕她受凉,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羡慕。可后来才搞清,包工头与这个女的谈恋爱,女的不干了,男的要她退东西,她都退了,就一个金戒指不肯退,男的就抢,女的就吃下去了,于是男的把她送到医院,等戒指屙出来,他就把女的扔在医院跑了。这个就是故事核。而小说则不同,可以有这样的核心情节,也可以没有这样的核心情节,它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引出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活动来反映主题。
二是从表现方式上来说,故事用的是叙述的方法,小说用的是描写的方法。小说最常用的场景、人物肖像、动作形态描写和对话,故事就很少用。比如:那是一个秋风习习的夜晚,高强手拿一本杂志,早早来到了电影院门前,只见一张大大的海报映入眼帘:愤怒的天使,这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他看了看表,7:02分,电影开映二分钟了,她还没来。是不是没有看到我手里的杂志已经进去了?或者是出了什么事了?他不停地看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这时,一个身穿白连衣裙的姑娘飘然而至,黑黑的长发如瀑布般披在肩上,手里也拿着一本杂志,乌黑的大眼睛上下扫描着高强,樱桃小口微微一启,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你就是高强?高强没想到她会这么漂亮,激动得语无伦次:我,我是,你,你就是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