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小议《红楼梦》的几点艺术性(赏析)
一
《红楼梦》的所有故事都是从一块石头说起的。这块石头非同寻常,它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它有灵性。《红楼梦》的开篇就讲到了它。这样的孤句成段、简明有力地交代了“宝玉”的不凡来源,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将读者从虚幻中带到现实的故事中。
由于《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以开篇不久就让他们相见。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见钟情的,他们第一次见面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贾宝玉感觉这个妹妹是在哪里见过的,林黛玉也看着这位宝哥哥“面若中秋之月”,可见二人缘分是先天注定的。这就为以后二人的情感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林黛玉的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而似笑……”而在宝玉的眼中,林黛玉是:“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上下两段描写相互呼应,展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缘分之深,给读者留下来很深的印象。
为进一步挖掘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者特意设计了“宝玉摔玉”这一个情节,由此他的狂态、痴情可见一斑。这个情节的设计可以说是“经典事例”了。通过这个事件,也说出来贾宝玉是多么在乎眼前的妹妹林黛玉。
与贾宝玉性格相呼应的是对林黛玉的敏感,多疑的性格描写。比如有关读书的回答,林黛玉两次回答大不一样,主要是受了贾母态度的影响,本来饱读诗书的她却说自己没有读过什么书。可见她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贾府中是小心翼翼的,从一开始就定下来这个基调。
总之,《红楼梦》一开始就以林黛玉进贾府为契机,借助林黛玉之眼描写了贾府的气派,及其主要人物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等的说话神态、外表和性格。其中凤姐的先声夺人、宝玉和黛玉的一见如故、宝玉摔玉都十分经典,令人过目不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者心里刻下了主要人物的音容笑貌。
整本《红楼梦》都是以描写为主的,特别对神态描写很生动,而且情节设计巧妙,有些地方是通过叙述推动情节的发展,多数地方是通过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还有些地方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后者比较前者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的。
二
作者在第二个事件中,主要是描写贾雨村徇私枉法,胡言乱语,断案糊涂。适时地介绍了四大家族的势力范围:“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以上的这些描写是用简短精准的词汇说出了四大家族的势力和气派。与之相对应的是穷苦人家的无助、无奈和无处说理,真实地说明了“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权别进来”。
《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于梦的描写更是有着提携全书的重大意义,梦境对应着现实,而梦中的判词更是暗示了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这是作者在全书的开始就对整个故事的一个总结性的暗示:“雯月毁谤生,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就是最生动的描写。另外那段著名的“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些经典的诗句,不仅仅是让人过目难忘,同时也是对主题的有力揭示。我们自己写小说,往往受真实事件的影响,描绘了事情的真实过程,却忘记了主题思想。有时候写成了流水账,有时候写成了没有灵魂的文字,好像一个木偶,呆板的很,不知自己所云何事。
三
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事故老练、言语有趣儿的农妇形象。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一回故事为后面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做好了铺垫,也为凤姐临终托孤埋下了伏笔。在阅读这一回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作者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的描写。
例如在语言描写上有:刘姥姥说:“……别怪我多嘴,你小时候吃惯了,如今没有钱就瞎生气,算什么男子汉!京城中遍地是钱,只可惜没有人去拿,在家跳脚也没用!”(这里的“瞎生气”“跳脚”都是农妇喜欢说的土话。显示了刘姥姥的特色)。
再比如在行为描写上有:刘姥姥砸荣国府门口“掸掸衣服上的灰尘”“溜到门边上”等词汇都描写了刘姥姥的胆怯和给自己壮胆的形象。
还有在侧面描写上,书中还借着周瑞媳妇的嘴说凤姐是“心眼儿少说也有一万个,再论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这些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啊!
总而言之,一部《红楼梦》给我们展示了,写小说应该多使用描写的艺术手法,尽量少使用叙述的手段,特别是长篇小说,对故事环境和内容的渲染,往往需要描写的手段。这样可以逼真地反应事物本来的面目,为我们更好地说明主题思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的故事,用描写的手段比叙述的手法更能感动读者、震撼读者,影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