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时光】悲情的寓言苍凉的底片(赏析)

精品 【时光】悲情的寓言苍凉的底片(赏析) ————浅析雪飞短篇小说《春去春又回》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3发表时间:2018-07-20 13:36:05

【时光】悲情的寓言苍凉的底片(赏析)
   一
   任何一篇优秀的小说不是试图用文字塑造人物及故事,也不仅仅是单纯让人感动,使人记忆。优秀的小说是用人的思考,将人生活的悸动,用循环时间线将其封闭起来,使其隐喻的文化价值的充盈度远远高于实际的文学意义的范畴,成为人间生活横断面特殊情感中的镜像标本。它实际上是承载了人类在漫长的行走过程中,遗留下的体温痕迹留给人们的思考——人类的光鲜生活图景后,隐藏着是一幅怎样的苍凉与悲怆画面。
   《春去春又回》是一个群体生命在当代的个性展示,其中的人文意象仿佛是一种集体轮回,展示了人间及人类在生活的末端处燃烧的余灰中,升起的精神涅槃幻象,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和野性在无意间的灵魂碰撞和融合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宿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下去,永无止境。
   可以感到雪飞的这篇小说写得不容易,不静下心来,反复雕琢是出不来的。用她的话来说:小说写得很艰苦。
   作者的文字营造渲染的功力,可以说是她精神本真的倾情外泄,是其人文理念在潜移默化铺张下的文字呈现。在读此文的过程中,读者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电影场景中,来到了一个人工制造的那个时代和地域的假设时空。情节、场面、人物、声音、气息、味道、色调,聚成一种特殊情绪下的凝冻感,充斥在读者的全身,让思绪陷入到作者营造的情感现场。
   小说中故事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和场面的描绘,是一种非强烈时代指向的精确安排,我们仅在有限的句词和段落中,才能隐约感到那个年代的具体事件是这篇文章的整体时空背景,让情绪回到现实中来。如果抽去一些现代事件及物品的专属名词和场景的必要描述,我们的阅读空间就延伸爬蔓到久远广漠的大地上,人和自然原始状态下纯粹的相依相偎的动人情结,温存下野性的真挚,会让读者的视线模糊。作者是有意这样设计的,其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揣摩时空的识别标志,脱离当代狭小空间的束缚,进入一个人类生存状态普遍性的更大视野中,让特殊的人间隐秘底层的精神回归,在复杂人性揭示截取的灵台下,将虚妄的身段匍匐在苍茫大地,制造了一种精神感官意识下的颤栗般美感。
   很惊异作者的写作方式,全景式的开场用一个长镜头一摇到底,从“初春的额木尔河还没解冻,一切都还在一场冰封中”摇到“静静的冰河岸边,低矮的枯草杂乱丛生,草间还覆盖着不知深浅的积雪”再定格在“荒草与陈雪将河沿掩藏起来,让人看不清草木之下的形状”的画面上,让一种毫无拼接的真实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将寥廓悠远的特定视角,深情的映入读者的眼帘,以宏大的开篇场景震撼,喻示了此文会有不凡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静止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双脚,这种蒙太奇的剪辑表现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怀疑作者有电影导演的天赋,此时更像是电影导演的阐述,而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字营造的光影之像,让读者的情绪得到刹那的视觉震撼。我们纵观全篇,作者在每一节里都是将画面和人物动作、人物思考,人与人的对话,人的情感视线和物感视线交错对位、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展现出不露痕迹高超的情感叙事拼接手法,作者的意念直觉有一种唯美的天赋。
  
   二
   作品是描写现实社会的,然而我们却感到全篇笼罩在一种蓝灰偏暖的色调中,一种苍茫悠远的画卷仿佛民族音乐的长调,随处飘散。而反映当今时代鲜亮色彩则及少,偶尔闪出几点现时的白光,蓦然间又隐入深沉的蓝灰偏暖淡淡色晕中,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夕,昨日为何日,有与山河同日月的错位之感。这是一种文感营造,其目的就是让循环时间的叙述表达,有了一种情绪上的压抑,让时间色彩在这个封闭圈内尽情的流动、往返、衍化,使作品的人文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延长了文字的生命力,使其与过去、未来、当今柔软的接洽。
   作品的情节叙述是简约的,用墨不多的情节刻画,就把活生生的人,瞠目震撼的事件,响亮的凸显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为之动容。比如这一段情节的描写:“交易就是这样达成了,来俊良将准备好的十元钞票的大袋子扔给那怪人,那人抡起袋子转身便走,来俊良急了,上前要拦,那怪人也不说话,把头冲着惠子扭扭,示意他问惠子。”商品交易自古就有许多不成文的暗语俗套,民间交易更是如此。这一段的文字刻画,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回到久远的时间里,甚至有一种山梁匪气出现在现实的空间里,让来俊良心中竖起的传统文明道德的屏障轰然倒下。
   其实山梁匪气是人类在育化自身的过程中遗留的一点野性,这种野性在某种价值层面还反映了一种人类初期的真诚,因为有更为真挚的精神图腾在初民的魂魄里,并一直遗传到如今。这种无言的真挚精神图腾就是契约,契约精神是人类来自远古的自救法宝,是人与上天的约定,是上天的子民们互为交换的守则,也成为了人类规范自身成长的精神底色。这种契约精神后来成了乡规民俗,再后来成了法律法规,然而,当人类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提升时,巧取豪夺、不守信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就成了一种聪明的象征。中国人崇拜的孙子兵法里有相当的篇幅,就是教人们怎样利用契约、破坏契约来取胜,胜者为王。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少数民族的道德传承中找到一种远古的契约文化,它以一种野性的姿态出现,挑战着当今文明的道德底线。在这篇文章中,文明和野性的碰撞融合,是作者试图阐述的思想主题。
   来俊良心中竖起的那道屏障在此时只能依赖于惠子,这是现代文明在民间商品交易中的退缩,是远古野性下的契约承载了这块土地上自由的生长,让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契约的自救自助,润滑了坚硬的现代社会形态架构,从而补齐了传统道德木桶上的那块契约精神的短板,让社会秩序在无意识中得到实际的框正。这或许就是一个悖论,但它确实承担着社会自由结构主体间的润滑剂,并使之完成了社会正常运行的使命,否则社会自由结构主体将发生断裂,甚至崩塌,从现时的全民互害的模式中我们看到,这不是危言耸听。“惠子倒来了干脆:你不是要木材吗,明天给你发就是了,……”来俊良此时只能听天由命,然而这个“天”是靠得住的,“生意异常的顺利”。
   作者在此文中将远古野性和现代文明的碰撞,用来俊良与惠子的人生态度、事态发展、场景描述来表现。来俊良与惠子交往的尺度中有抵触,但还是要自觉的接近。“这处已经远离人群,稀薄的人气把他心中的压力消耗掉。”这处看似是远离人群,但实际上是远离现代文明的藩篱结构,使一个游离的“外乡人”的魂魄一时无处安放,在无助的困惑和恐慌中,文明和野性的碰撞转化成了一种相互信赖,互为支撑的特定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作者此时是阐述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潜藏的永恒现象,文明和野性的各自特质如水波涌动,此消彼长,互为吸引,本固枝荣。“来俊良等到惠子跟上来,便扯一把惠子的胳膊,将惠子拉上冰面。来俊良与惠子在冰上相挟着,这样便是一种支撑,他需要这样的支撑,他的心才不慌张。”行走在原始林区的来俊良,就是在野性的召唤下去寻找人生幸福生活的,在这里来俊良“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那是他无法探知的方圆,里面所蕴藏着的,也绝不是他这个外来人能解说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它的诡秘气场是由这里所有的一切构成的,来俊良固有的精神气场在这里将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结果很难预料。
  
   三
   此文的精神底色既然是文明与野性的碰撞询问,那么这种探寻必然要引入玄秘色彩,这是因为许多未解之迷一直在困惑着人类,才使人们在纵情展现自身的同时有所顾虑,时常要等待滞后的灵魂,并与之如影相随。“兴安岭的树木挺直而高耸,极少长成弯弯曲曲的样子,直直的树木冲入云霄,让来俊良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他受到了感染。原本他是随着惠子走过冰河的,走着走着,他竟牵着惠子,向缓缓盘向高处的林间走去。”来俊良和惠子的这种关系变化,是在一种特定的场景下的精神归依。在这里作者用隐喻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暗示,在特定的情境下,文明是跟随着野性前行,并与之合谋寻求共同的利益。因此,理想在世俗的河流中前行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常态。“一阵扑棱棱的大鸟振翅的声音,山林的上空也有了回旋。”作者在此时将玄秘引入,一种激灵灵的动感划破了高岗的宁静,这多么有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啊,通过隐喻场景的拼接,引导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使之激发联想。“来俊良四下里张望,一个穿着驼色长袍的男人自山上的密林里走了下来。……”
   怪人出现了。“那怪人走到树下,向神树拜了拜,又蹲在惠子的身边。他摸出一只短烟锅,对着那个没有烟丝的烟锅嘴,一咂一咂,旁若无人。”这种描写的意义是“怪人”仿佛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这其中有野性的身影晃动,有其对神树的畏惧,还有匪气的霸盘垄断之状。这种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架构,将神及神的专属,以及专属后再以神的名义做事(即使是做坏事),就成了来自远古最早的物格神崇拜下的精神引领,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山林中狩猎的人们,至今还有他们最后的山神,每次狩猎前都要祷告。“惠子倒也习惯了这样的默声似的,与那人半说半打哑语,那人手上的空烟杆划着符号,惠子的眼睛不住地盯着他的手,而后她若有所思,起身,向来俊良走过来。”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一段文字时是颇费脑筋的,如果把这一段文字转成画面,一定很有趣,这似乎是古老的一种部落群体内部的交流暗语(黑话),或者是自有商道以来逐步形成的商业交易行语。但此时二人的眼神、手式、表情不仅展示了一种诡秘,同时也向外人宣达了圈内人的自豪,当然也流露出了“野性”向“文明”的挑衅和不屑。因此,这一段文字其实是将一种困惑交给读者去思考——文明和野性是应当怎样的去诠释?野性和文明的分界线在哪里?它们之间排斥后的互溶共进,是否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底色?
   老怪在后文还有出现,在此文的第八节:“穿过几段林地,便是见了那棵神树之所了。来俊良发现,几十年时光对于这棵树来说,无非多了些年轮的宽度,什么都在,红线织在树枝上,密密匝匝。”如果说“神树”在大兴安岭就是“神”的象征,那么“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森林大火中竟毫发未损,于是神树便愈发披上神秘的色彩。”作者在此文中颇费功夫,每一节每一段都设计精良,并使之连贯全篇,成为一种精神索引。接下来的“来俊良在大森林中绕来绕去,他也有意绕开这处圣地,这时走近这棵神树,竟有些鬼使神差。”如果用画面来解释这段文字,来俊良的脚步在大森林中绕来绕去,最后走进这棵神树时,那种惊讶的表情,那“直入云霄的密密的树冠,星星点点的光线渗下来,忽明忽暗地映在他的脸上。”的诡异光影,是不是一种情绪的镜头画面,渗进了读者的心境底部,让人产生一种茫然的惊悚。这种情感画面的营造在此文中比比皆是,这就使文章的画面意识调动了情感参与,让一种无言的情绪压迫感时常出现在读者的阅读中,使之沉入其中,产生轻微的窒息。
   此时作者笔下自然流露出了来俊良的下意识——那老怪不会也来了吧?这个奇怪的想法,“似有种魔力,他越想岔开这样的想法,那老怪的影子越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他为什么想要见到老怪呢?这不仅是来俊良此时的疑问,甚至也是读者的疑问,因为在这高高的大兴安岭上,有许多神奇。在神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沟通的媒介,应该是萨满、是巫神,或者就是老怪头。“来俊良想逃开了。他自树下向一个岔路上走,一个趔趄,他被什么绊一下,险些摔倒。竟是老怪头!老怪坐在道沿边,手上掐着空烟嘴,送到嘴边,一嘬一嘬。来俊良“啊”地一声,他一个趔趄跌坐在地上。这当儿,四野里没了声息,来俊良抱着膝坐在地上,半晌他回过神,朝身后看了看。来俊良的脸煞白了,哪里有那个怪人,分明是一只树桩而已!”从神树牵引来俊良的鬼使神差,到“他自树下向一个岔路上走,一个趔趄”引出老怪头,再从老怪头把来俊良引向树桩,引向“你看这断木桩子边,都长着棵新树,而且一一对应!”像一个魔幻,将神、巫、逝去的人、活着的人和新人联系在一起,将一种命运轮替,悲情人生,希望曙光一一对应。此处的魔幻意境,并不是魔幻,而是用魔幻的反光照亮现实。
  
   四
   作者是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揣摸人性与野性的碰撞融合,因此在文中就有许多现实的因素在其中,作者常常把读者的思绪从远古的漫想拉回到当今的现实,让时空交错在更大的思考范畴。在此文中作者通过惠子的语言,描述了这里大致的情况:“林子里面总会有些不明身份的人,他们要么是流窜的隐姓埋名之人,要么是走山的当地老乡,当然森林里还有熊瞎子,要是这黑乎乎的大家伙盯上了谁,那是很恐怖的事。”这就是这块土地上大致的野外生存状况。
   来俊良在这里遇到惠子,思来想去,最后同意了惠子的条件,因为现实是“不管怎样,总得先踢出几脚,不然在大兴安岭就没有理由待下去了。”这些很现实的描述,让读者不禁想起了身边事,回顾自身的人生过往,产生极强的参与认同意识。

共 90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杯好茶,可饮可喝可品。享用的方式不同,便风味区别,风味区别,便心境存异;普天之下地有东西南北,茶有甘苦清涩;龙井、毛尖、潽尔、乌龙、四季花茶等等,几十种品类;或问:“清香最怡神者,调养最宜人者,闻香而能兴来挥墨者?”曰:“心也。”心当然是一道上上品的茶了。喝了一辈子茶,没喝出个品味来,是因为没有心;品文即品茶,品的就是难得的心。心有四:一为作者的初心,一为读者的众心,其余为品者的欣赏心和批判心。这篇赏析文正是用“四心”布局,对雪飞小说《春去春又回》的深度解读、思考和透视。品文者品出的小说已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生活的镜像:神性和人性,生存与死亡,文明与野性,对抗和融合,理想和现实……文风别具一格,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读来令人震撼,品来令人赞叹不绝,怎一个好字了得!小编极力推荐共赏,共品。【编辑:薛志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22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07-20 13:48:45
  拜读南山老师的大作,晚辈的文字真羞得不敢评论,但不能不评,只好说声:“南山老师,您好,夏安!”这样的寒暄话留在第一楼,先占个位置,等候您上座,品茶论文。
   编辑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哦!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5:53:46
  谢谢总编的编评!我是满脑子的敬意来写此文的,每天清晨五点钟就开始写了,此时安静。写作时间不能喝茶,只能专心做事,下次再写时喝点茶试一下,或许写的更好了。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如果把配图换成大兴安岭的落叶松,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问好朋友了,再次谢谢!
回复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6:19:26
   不要叫我老师,就南山即可。大家都是文友,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2 楼        文友:雪飞        2018-07-20 22:26:01
  多谢南山老师对拙作的赏析,问好南山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6:18:36
  不要叫我老师,就南山即可。大家都是文友,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3 楼        文友:雪飞        2018-07-20 22:47:09
  小说取材于历史事件,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中的生存与挣扎是小说想说的内容。写小说的起因子母河,是我去漠河后陪同我一起玩的导游说起的话题。生命的渺小与顽强,是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都知道87大火是天灾,却很少人想是人祸。当年铺天盖地的新闻舆论,说了当事的官员们,对于最底层人描写不大多,有些事讳若莫深。因此事,当年撤了一批官。
回复3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6:27:47
  人祸或天灾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其实就是知道一些事情,也很难想象这一切问题的答案,思考问题总比不思考好,因为我们都是人,胡思乱想是人的特点和习惯。
4 楼        文友:雪飞        2018-07-20 23:03:36
  南山老师在文中讲了原始与现代社会思想意识诸方面碰撞问题,的确在小说写作中有考虑。人们的道德文明与原始蒙昧纠扯下,在特定的环境中,这种蒙昧既神秘,又有存在的土壤,于是许多人物就有了存在的根据。小说与其说是在述说历史往事,不如说思想的探究,是历史进程中各阶层人物,春去春回,是寻找与救赎的体验。感谢南山老师对小说的品评!
5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6:11:51
  感谢雪飞社长亲自前来留评!我是在无意间看到你的文章的,先读了编评以后,再读你的作品,读之产生了感动和震撼。你确实下了功夫,也有很多设计,还有天赋。因此我觉得自己想说一点话,就有了此篇浅析。作者的情怀和精神,我很难理解全面,只能意会到一些文字里的表述,所以不容易把你的写作心情解读好,甚至还会出现胡说症状表现,请社长海涵。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6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7:15:21
  我忘了加上雪飞原文的链接,请帮我在我的文章后面加上,附:雪飞《春去春又来》的链接。
人生如梦
7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07-21 07:42:34
  图片已替换。南山老师的真诚与直率,晚辈很欣赏。
   还是叫老师最好,因为您的文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8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07-21 08:08:32
  链接已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9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7-21 08:17:25
  谢谢志成总编!辛苦了,敬茶。
人生如梦
10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07-21 11:21:42
  南山老师,客气了,这是我作为编辑的职责与义务。
   叫我名字志成就好了,写作路上还望您多多指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