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倔强的牛师傅
牛师傅是长途汽车站的一名驾驶员。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除夕夜,牛师傅跑完最后一班车正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听到车后排座位上传来了婴儿的哭声。他赶忙走过去,看见一床小花被里裹着一个婴儿。这是个女婴,看样子只有五六个月大。花被里还有一张日历片,纸片上的日期是九月十六日。牛师傅想,这大概是孩子的出生日期吧。
牛师傅抱着孩子寻思着,这三更半夜的,到哪里找孩子的父母呢?该不会是捡到了个弃婴吧?无奈之下,牛师傅只好把孩子带回了家中。
牛师傅家已经有一个七岁的女儿,也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书,女儿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女儿学习优秀、天真可爱,而且身体健康。牛师傅和妻子都非常喜欢他们的女儿。
第二天就是春节了。牛师傅为女婴买了了奶粉和小衣服,暂时给女婴当起了爸爸。妻子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一边埋怨他,一边无可奈何地帮助他照顾捡来的婴儿。女儿很奇怪问牛师傅:“她是谁?叫什么名字?”牛师傅应付女儿说:“她是小妹妹,你叫牛桂华;她就叫牛桂丽吧。小名丽丽。”
小丽丽是个健康的宝宝,她食量很大,喜欢喝牛奶,也喜欢吃糖水泡饼干。每天除了吃喝拉散之外,很少哭闹,显得很乖。牛师傅和妻子都很喜欢这个宝宝,他们的女儿也很喜欢这个捡来的小妹妹。
春节上班以后,牛师傅及时向车队领导汇报了捡到女婴的情况,希望队里帮助寻找孩子的父母。队里又把事情汇报到公司,公司领导也很重视,到处散发寻亲启事。可是一直也没有找到小丽丽的亲生父母。小丽丽就一直生活在牛师傅的家里。牛师傅的妻子想把孩子送给福利院,牛师傅说什么也不舍得,他说:“送到福利院她就成了孤儿,在咱们家她就有妈妈爸爸和姐姐,她不孤单。这样对孩子成长更有利。咱们不能图自己省事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小丽丽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本市户口就成了丽丽上学的障碍。这时候,丽丽也成了牛师傅一家的亲人,成了他们家庭的不可缺少的成员。她和姐姐牛桂华以及爸爸妈妈的感情都很好,谁也离不开谁了!牛师傅决定正式收养牛桂丽。
牛师傅妻子托人到有关门部门办理此事。人家张口就要三千元手续费。牛师傅的牛脾气上来了,决定不办了。他对人家说:“这孩子不是我生的二胎,她是我捡来的弃婴,如果送到福利院,还得国家花钱把她养大。我为国家减轻了负担,凭什么要收我三千元手续费?孩子有生存的权利,她本来就应该有户口,没有一条法律说弃婴就该花三千元手续费才能上户口的!”
牛师傅的妻子也很生牛师傅的气,她说:“我好不容易才托到人给办理这事情,都让你给搞砸了。以后小女儿上户口的事情我不管了,你捡来的麻烦事,你看着办吧。”
有人说,牛师傅太小气了。牛师傅说:“我不是心疼那三千元钱;也不是没有那三千元钱,我是感觉那三千元钱花得太冤枉。”
有个朋友听说了,跑来对牛师傅说:“三千元不冤枉呀!我为了给捡来的儿子上户口花了三万元呢!我已经有一个女儿了,又捡来一个弃婴,我跟你不同的只是我捡了个男孩,当时给孩子上户口连手续费带送礼了总共花了近三万元呢!”
牛师傅一听,牛脾气又上来了。说:“这不是违法吗?不行,咱得到法院告他们!”
朋友一听苦笑着说:“这种情况不是一家两家,现在国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条文,各地都有一些土政策,俺们这里生二胎的交了罚款就给上户口,捡来孩子就比较麻烦,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是捡来的孩子,不是拐卖人口,还要先把孩子送到福利院,然后再从福利院往回领养。要想省事,就只有走后门。走后门就得花钱。花钱多少,就要看具体办事人员的胃口了。”
牛师傅听了朋友的话,还是不服气,说:“他们丢孩子的有理、办户口高价收费有理,就我这好心捡孩子的无理!这是哪家的理?”
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牛桂丽在工人子弟小学上学了。上户口的事情成了牛师傅和妻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妻子主张花点钱给牛桂丽上个户口,以后上大学、找工作都用得上。牛师傅就是死咬住不能花那三千元钱。两个人几乎闹到离婚的地步。亲戚朋友都来说和仍然没有用。牛桂丽上户口的事情就搁置起来。
2000年第五次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有关部门发现了这一情况。仅仅收取了三元钱的手续费就给牛桂丽登记上了户口。这可乐坏了牛师傅,他逢人就讲:“现在政府的政策就是好,我可以省下三千元钱了。”
目前牛桂丽已经是南方某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了,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世,但是她并不想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她说,在这世界上她只有一双父母那就是牛师傅和他的妻子。他们教育她做人应该守法,应该维护法律的尊严,绝对不向违法乱纪行为让步。她立志为我国的法律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采访她的时候,她给我看了张照片,她说:“这是我爸爸为我养的羊,我小时候吃过它的奶,它就是我的奶妈,这只小羊羔就是我的小弟弟。”我不禁感慨:多么有爱心的人啊!这都是牛师傅的爱哺育了她。
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作者就像黑心的出租车司机,带着读者这个乘客兜圈子,绕弯路,欺骗他,引诱他,让他看沿途的风光,最后到了目的地,乘客恍然大悟,大呼上当,跟你绕了那么多圈子,其实路这么近,就在跟前。但乘客还是很高兴,回为他沿途看到了非常美的风景,愿意掏这个车费。因此,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副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