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个独特温馨的小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一个独特温馨的小镇(散文)


作者:嘉禾 秀才,1350.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25发表时间:2018-07-24 16:21:52

你听说过一个叫雷麻店的小镇吗?也许在地图上你找不到它的踪迹,因为它太小太偏太不起眼!它既没有凝重的历史秀丽的山水,更没有出过什么英雄豪杰!它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它像所有中国普通小镇那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养育着那一方儿女,延续着它最普通的历史,上演着那里老百姓或悲或喜的人间故事……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小镇中。记忆中小镇的街道成“Y”型铺展开来,东西走向。从街东头进入,沿着一条宽阔的石板路,往西走,到街中心,赫然出现一座用石块砌成的高大坟墓!据说这个小镇的命名就是与这座坟墓有关。关于这座坟墓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说这个坟墓是一个开药铺的人在这里广布善心,穷人有钱没钱都可以到他家药铺赊药,救活了许多人,所以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就把他埋在街中心;另一种是说一个开铁匠铺子的人,赚了一些钱后就帮助这里的穷人做一些小买卖,于是小镇慢慢就形成了规模,他死后人们还是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就在街中心给他修了这座墓。两种传说有一个共同点:此人姓雷脸上有麻子,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做了好事善事。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小镇取名叫——雷麻店。这就是这个小镇得名的原因,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小镇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情,温暖的人性,就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上了初创者不可磨灭的印记!
   请继续跟我走,街道以坟墓为中点,向南北岔开,形成南街和北街,南街和北街就是Y的两个叉子,这样一个正形的Y构图街模就形成了。老百姓把它叫做弹弓街,确实和我们小时候玩得弹弓也十分相似。这就是雷麻店的基本造型。
   这条街最大的特色就是街中心的那座坟!大家想想除了这里,还有谁见过有哪座小镇在正街心有一座坟的吗?我们听过无数以人名命名的城镇,但从没有看过在街中心建一座真坟的地方!这就是这座普通小镇的不普通之处吧?即使是文革破四旧闹得那么厉害,那些红卫兵也不敢去碰它!据说有少数几个造反派曾想去砸它以显示其革命,结果被家长劝阻,说这座坟是保佑我们全镇的人的,谁动它谁倒霉!吓得那几个造反派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最终那座叫雷麻子的坟得以保存至今!我想不是该镇的老百姓对这座石头堆有兴趣,也不是他们封建迷信,而是关于这座墓的主人雷麻子的事迹及德行,让大家尊重仰慕,以至于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成为他们心中一个温暖的符号和标记。使小镇的人一代代在他的精神滋养下,也变得如此纯朴和善良!
   刚说了这个镇子名字的来历和大街的基本造型,下面跟我一起看看这个街的商业布局和店铺陈列情况吧:大街就是弹弓把的地方,是一条比较宽阔的街区,两边排满了商铺,从东街口进去左边是铁匠铺木匠篾匠铺裁缝店等,还有一个小型的商店和一个集体所有制的饭店,傍边有一个水锅炉(就是卖开水的地方),生意都很不错。那时谁要在那些地方上班,镇上的人都很羡慕,觉得他们是拿工资吃商品粮的,不必日晒雨淋,看他们按时上下班,皮肤白白的,就想如果我也在那里上班就好了。当然比起右边的一个大型国营供销社,他们也不算什么的了!那时,右边街区,除了几家小摊小贩外,鹤立鸡群的就是一家国营供销合作社了!在物资紧缺的那个年代,供销社可以说无比的高大上的!它的建筑也是整个街道最漂亮的房子,就像现在的银行一样。那里的营业员也非常了不起,如果谁要买什么紧俏的商品,都要求他们,他们因此而变得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的,把谁都不放在眼中。不过我们小孩去他们宽敞的柜台前玩,他们也不怎么赶我们出去的,有时没什么生意他们还会逗我们玩玩的。如果谁家的父母是在供销社工作,小伙伴们都特别羡慕!因为他们可以吃我们吃不到的紧俏糖果饼干等零食。这就是主街的基本格局。以雷麻子坟为中心,又岔开了南北两条窄一点的小街:南边的街有一个小杂货店,是一个脸长得很长的阿姨,我们叫她马脸阿姨在卖东西,还有一个窑货店就是卖陶器类的,那里一般小孩不会去的。再往里走是一个公社的卫生院,方圆几十里的人生病都会到这里来看的。其实那个卫生院只有几个4四五十岁的男医生,不分科室,也基本不分护士和医生,当然他们的水平可能还没有现在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水平高,他们都没有读过正规的医学院,只是凭着一些实践经验,给病人开点药打点点滴。如果病重的千万别来,他们水平实在有限!但我们小时候发烧感冒的总少不了来这里,所以这里是我们孩子最不喜欢的地方!往北面的岔街有一个卖水果的杂货店,但那时水果极其有限,看得最多就是货架上摆了许多西红柿;再往里走有个食品店。这个食品店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卖零食的地方,它是杀猪卖猪肉的地方!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下,这个卖猪肉的地方有多红,你都无法想象的!一个卖猪肉的营业员权利非常大,你拿肉票来买肉,他可以随便割一块肉给你,关系好的可以吃到好肉,得罪了他你就再也吃不到好肉了,因为全镇只有这一处卖肉的!连公社书记都怕他三分!记得当时卖肉的爷爷和我爷爷关系很好,是个50多岁的秃头男人,脾气暴躁,谁见他都很害怕,可我和他小女儿是好朋友,经常到他家蹭饭。所以我不怎么怕他。在食品店的后面靠北的地方就是雷麻公社的政府所在地。那时的政府办公场所也非常的简朴,和农家的四合院没有什么区别,几间平房一个院落,我们街上小孩还可以经常进去玩耍,那些办公的叔叔阿姨见到我们也是面带善意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公社前面有一个开阔的空地,我们姑且就称它叫广场吧,每到夏天的夜晚,经常在那里放电影。如果哪晚放电影,傍晚就会有叔叔在广场上埋两个柱子挂一块放电影的白布。我们小孩一看到这个,马上回家搬来凳子椅子占位子。好玩的是,在这样的露天电影院里,椅子都是自己解决,而且都摆放得很整齐,虽然偶尔也有小朋友为争个好位子吵起来,但他们最终都有协商解决的办法。在当时精神文化极度贫乏的情况下,那一场场电影给了我们许多精神上的慰籍,使我们每看一场电影都会像过节一样欣喜!
   除了这个电影院,公社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公社广播站,我们和外界的联系多半靠听广播。记得有一次,公社广播里连续几天都播一个新闻:某某,请听到广播后到公社妇联来一下,千万别想不开,我们会替你解决的。一般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据内部人士说,起因是一个叫C的赤脚医生捡到了一封信,是一个女子写给叫忠的男人,说他们双方家长如果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她就以死殉情。他怕真的有人要自杀,就把这封信交给了公社妇联,妇联主任为了拯救这个殉情的女子就反复播放这则寻人启事。后来终于有个读书人听到了这个广播,他觉得这个名字很熟,就去公社广播站看了这封信,看完他差点没有笑岔气!原来这封信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中抄的!现实中根本没有要自杀的女子。这在当时整个社会都是文化沙漠的状态下,发生这样的闹剧也真的不算稀奇!除此以外,雷麻店东面,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小学——雷麻小学,后来还扩大到戴帽子中学,也就是小学和中学一起,总共8年。方圆几十里就这一座学校,它的名声很大,威望很高,也出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为雷麻店这个地方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实用性的人才。
   这个小镇也和其他农村小镇一样沿袭了传统的习俗分逢集和闭集的。每逢阴历的单日子,就是这个镇的逢集,十里八乡的农民就把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鸡鸭鹅,以及从池塘水沟里捕捞的鱼虾等水产品拿到集市上卖,你会看到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活蹦乱跳的家禽和水产品,就这样一溜排地摆在主街的地上。有时赶集的人太多把两个南北叉街都挤满。满街是吆喝声,是讨价还价的争执声,还有鸡飞鸭跳的嘈杂声;到处是人头攒动,到处是欢声笑语!有卖完了蔬菜喝杯茶吃点点心的;有卖完了农产品给全家买块肉打打牙祭的;还有的趁赶集之便给老婆孩子买块料子回家做衣服的;当然也有趁机会朋友约相好的;也有带孩子出来见世面的……总之,整个赶集过程,让街上的市民和十里八乡的乡下人,都像过节似的,非常兴奋和激动!这样的热闹一直要持续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人才慢慢散去。每逢赶集的头天晚上,人们就会把要拿来卖的东西都早早地准备好了,第二天还要起个绝早,抢个好位子,准备卖个好价钱!当然每逢双日子,就是闭集的日子,街上就会变得冷冷清清的,不是说没人卖东西,只是很少,让人选择的余地就不多了。一般不是急等用的东西街上人是不会买的。此刻你如果再到街上逛一圈,你就觉得像走在大马路一样,空旷寂寞得让人害怕,只听到打铁铺发出的“叮咚”声和炸油条冒出的“刺刺”声,其他几乎像死去一样,和逢集时候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这时候,却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他们在空旷的街上自由地玩滚铁环,跳房子,踢毽子,打弹子,打宝等游戏,这死寂的街市因为孩子们又活了起来……
   这个叫雷麻店的小镇,还有许多独特的美食,有一样美食我不能不说。它是南征北战的将军魂牵梦绕的美味;它是所有游子梦寐以求的佳肴,它早已在每个雷麻店儿女的味蕾中生根发芽了!它的名字叫——狮子头!这个狮子头,不是江南人用肉做的肉圆子,也与狮子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种点心,相当于早点。它是由面发粉发酵,做成像花卷一样的东西,然后再放到油锅里炸,外表金黄香脆,内里松软有咬劲。如果你早晨坐在茶馆里,泡上一壶香茗,就着这香喷喷的狮子头,简直就像活神仙了!我外公在外面南征北战几十年,每次回故乡探亲,最喜欢的就是坐在茶馆里,吃着香味四溢的狮子头,听着故乡的小导戏(庐剧),看集市上南来北往的乡民,觉得心里非常快乐,似乎又回到了美好的童年中了。可惜斯人已去,但愿九泉之下也有这金灿灿黄澄澄的狮子头……当然雷麻店不仅有这独特的点心,还有像干粉蒸肉,炒槐花,炒地皮,糊虾子,干炒咸螺蛳丁等等美味佳肴!我在外漂泊多年,走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的美味,但都没有像故乡的美味佳肴那么有味和独特!
   这个小镇不仅有别样的美食,更有别样的人情!这个镇上的人,都大大咧咧的,什么都摆在表面上,不玩心眼。即使吵架也是大声吼叫,互相对骂,但吵过之后,不久大家就又不计前嫌和好如初了。人性淳朴,单纯磊落,是这个镇上人的本质特点。热情好客,与人为善,是这里的民风。每当到了夏天,每家都摆张凉床在街旁,谁家吃什么都公开摆在那上面,全家人就拿几张小凳子坐在街心的凉床旁吃饭,如果此刻遇到熟人,就邀请坐下一起吃,主人盛情,客人也随意,即使是稀饭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我小时候就经常吃百家饭的。谁家有好吃的,都会叫上附近几家的小朋友一起吃;谁家大人扎了个风筝,就会带一群小朋友一起去草坪上放;谁家爸爸或妈妈会讲故事就围一群小朋友去听,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你才体会什么叫街坊邻居,什么叫发小!几十年过去了,你依然能记得张家的奶奶,李家的叔叔;王家的饭菜是如此的好吃,孙家阿姨讲的故事是如此的动听!你会在记忆中保留着对家乡全景式的温馨画面!
   如果说小镇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精彩。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大街的左边有个开水锅炉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卖开水的地方,当时2分钱就可以打一大瓶开水,我们半大孩子,往往就会拎两个热水瓶去打开水。那个卖开水家有一个长得非常妩媚的姐姐,瘦高白净还有一双清澈明亮而又和善的眼睛。她每次看到我们小孩子拎两个热水瓶,就会千叮咛万嘱咐地说“慢点走,拿好了,别烫着”,眼神特别温柔,声音也非常好听。后来当我们学了鲁迅的文章,知道了有“豆腐西施”这个称谓后,就在心里嘀咕,那个姐姐在孩子们眼中恐怕就是“开水西施”吧?无巧不成书,等我们上学时她却又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常想我读书成绩很好,好像与喜欢这位姐姐也有点关系的吧?虽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姐姐,可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她却是那么的美好!说起老师,我又想起了另一个人,他也是雷麻店土生土长的,我们姑且就叫他X,他也是我的老师,在我的记忆中,他也是该镇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不仅长得帅,而且十分的聪明,好像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没有他不懂的知识!他下过放,后来被招到我们学校当民办教师,好像他既教数理化,又教音体美,文艺汇演他是总导演和总指挥还是主角,运动会他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他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会打篮球会打乒乓球,田径什么的都会,每一件事他都能做到在我们那个小学校里没人能超过他的!而且人品也很好。恢复高考制度后,雷麻店第一考上大学的就是他,后来官至副县长。在我印象中,他就是我们雷麻店数一数二的大能人!还有一个人,我也觉得是我们这个镇上不可小觑的人,她是一个专门从事接生的医生,当然她也没有读过医学院,也没有医生从业证书,但她凭借着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让方圆几十里的小朋友都顺利地来到了人间,几乎没有听说有谁家孩子在她手里夭折或产妇在她手里死亡的。而且她态度和蔼,随叫随到,即使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敲门她就会及时赶到!她从不收礼,每接生一个孩子,就收几个红鸡蛋。所以住在我们镇上的人,没有谁不认识她的。她走到哪里,大人就会逗孩子说“某某人就是你妈妈,你跟她走吧”,可见镇上人对她是多么的尊敬和信任!都把她看成孩子们共同的母亲!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卖糖人刘四爷,他是我们孩子心中一个神奇的人物!他让我们镇上的所有孩子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他的本领是用自家的山芋熬成糖丝,然后放在两个桶里,一个就卖糖丝给孩子绕着玩,那个糖丝非常有弹性,一般小孩买来是舍不得吃的,一直拿在手里绕到发白,然后才一点点地舔着吃,那味道比现在的任何巧克力都要香甜!还有一个桶里放的糖丝比较干一些,是用来捏糖人的,这个爷爷的手艺非常精湛!什么孙悟空,猪八戒,什么大公鸡小母猪,他都会做,你点什么他做什么,而且做得惟妙惟肖!我们小孩子只要一放学,就会围着他卖糖人的挑子转,到了晚上还剩点没有卖完的,一般他就无偿送给熟悉的小朋友吃,我妈妈和他女儿是同学好朋友,所以他常常给我许多好玩的糖人,我一直舍不得吃,直到快化了,才慢慢舔着吃,让许多小朋友都心生羡慕!雷麻店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还有许多人,我只能挂一漏万的选择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虽然这里不算人杰地灵,但小人物也活得很精彩!
   我离开雷麻店已经好多年了,故乡的模样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了吧?但愿故乡的建筑,故乡的美食,故乡的人情,故乡的风俗不要变得太离谱!不要让游子找不到回家的归途,找不到昔日的模样,找不到曾经的温暖!
   听说安徽省已经把它列为古镇加以保护了,希望它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文化韵味!让它永远成为雷麻店人心中最神圣的图腾!
  

共 58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镇雷麻店,以一座坟墓为中点,向南北岔开,街道成“Y”型铺展开来。这座独特的小镇,尽管默默无闻,但在作者笔下张扬着温馨的韵味。小镇的名称来历,小镇的基本造型,小镇的商业布局以及名胜典故、传统习俗、美食人情,被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无不温馨怡人,令人神往。作者以素朴的文笔,追忆着和小镇有关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镇的不尽深情。那座高大的雷麻子墓是小镇人一直尊崇品德高尚的人的历史见证,它也是小镇拥有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情,温暖的人性的坚实基础,而为作者详尽描述的各种民俗民风更是淳朴厚重,温馨醉人。作者满怀深情记录着小镇的一屋一舍,描摹着形形色色小镇人的精神风貌,倾诉着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挚爱之情。真情佳章,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7-24 16:25:20
  感谢您将真情厚重的文字安放流年,遥祝佳作连连!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18-07-24 18:21:10
  文学功底厚,有驾驭文字能力。加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吴桐        2018-07-28 22:57:25
  这是今天看到的第二篇关于小镇的文章,也许不起眼的一座小镇在游子的心中就是一座装满了回忆的城。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仿佛置身于小镇中,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房屋,热闹的集市,玩耍的孩童,都在作者的脑海中深深铭刻。当他离开家后,还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好像他依旧生活在那里一样。朴素的文字引人欣赏,学习佳作。希望您在流年开心愉快。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回复3 楼        文友:嘉禾        2018-07-29 10:01:04
  谢谢阅读和点评!这篇文章没有一点虚构,所有人物都是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其实我离开那里已经几十年了,故乡的亲人也多半离世了,所以我也难得回去的。只是童年的记忆就是这么顽固,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血管里。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