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古桥望(小说)
一
“他”是指米龙和米虎弟兄俩,“他娘”是他们的大娘——米兰氏。兰思媚嫁给了弟兄俩的大伯米满仓。故称米兰氏。
新中国以前,封建统治,男尊女卑,女性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仅从对她们的称谓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姓洪的嫁给姓西的,叫西洪氏,可不是“西红柿”,而且姓西的不多,很少见,如西门豹。姓苟的嫁给姓朱的,叫朱苟氏,可不是“猪狗屎”……
兰思媚嫁给了米满仓,故而称为米兰氏,一听会让人想起花木兰来,但米兰氏可不是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不过发生在米兰氏身上的故事,同样很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木氏弟兄“他娘的……”兰思媚身上。
2014年,霜降,豫中腹地,古桥镇。
时令已近入冬,天气已初现寒冷。“草木摇落兮露为霜,秋风萧瑟兮天气凉”。霜降过后,天气转冷。
万紫千红,花红柳绿,经过了春天的尽情灿烂,夏日的恣意繁盛,秋季的黯淡收场,已在初冬的无情的冷霜的鞭驱下,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地最终残败谢幕了。
“……悢西园,落红难缀……点点是离人泪。”
今年已是九十三岁高龄的米兰氏,躬着瘦小的单薄的身子,站在古桥桥头一侧的高高的桥楼上,迎着冷冽的北风,默默地向北方的许都城眺望着。
她满头的银丝,凌乱地随风荡着,那双乞盼的睛,虽经近一个世纪风霜雨雪的吹打、折磨、摧残,却依然有神而又饱含着无限的希望。
她也如初冬的残红,用衰败的躯体与冷若冰霜的严冬,无惧无畏地对抗着这世间的冷寒。这是对不公的命运的声讨和泣泪控诉!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白!
这样的习惯,她从民国三十八(1949年初冬)年至今,已经保持了近六十多年。她那弱小的身体、着一袭浓烈的大红,尤如滴血的感叹号,矗立在这个桥楼上,硬是站成了古桥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和现实版忠贞爱情的见证。
兰思媚,出生于古桥镇的书香门第兰家。上祖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古桥镇兰姓,即源于此。
咸丰年间求得贡生薄名的祖父从《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选“思媚”两字为其取名,寓意“贤淑美好”。她叫“兰思媚”。
民国二十六年,已是二八妙龄,春意盎然的兰思媚,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她朝思暮想的哥哥,同为古桥镇的米满仓结婚了。
一个桥南,一个桥北,两家世交。颍河分支石梁河河水穿桥奔流而去,一个上游,一个河尾。她的婚姻如镇中古桥一样,穿越冬夏,直达春秋。
米满仓时年二十二岁,系后来米龙、米虎弟兄俩的大伯。幼小时过继给米龙、米虎的祖父米大囤。米大囤当时膝下无子,倍受宠爱。
米满仓十四岁时,米大囤才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米满库。养父还算不错,他决定,只要给养子米满仓结完婚,便让他单过。
兰思媚与她满仓哥幼时同师古桥镇大儒薛谦之。一个饱学之士。薛谦之老先生,六十多岁,字礼让,号知达员生。薛愉婉的祖父。
薛老先生额宽面阔,清瘦矍铄。一头银发,一绺长髯,一袭长衫,一身傲骨!读得一生好书,写得一手好字。
在先生这里,他们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责任与担当。米满仓从小胸怀大志,一心求学。十八岁去了黄埔军校。今冬奉命回来成婚。
行走在回家的途中,米满仓骑着高头大马,看到大雪纷飞,大地一片静霭,江山如此多娇!米满仓不觉诗兴大发,仿吟一首《浪淘沙•大中原》:
狂雪笼中原
苍莽连天
颍河尽处遗孤雁
雪泥鸿爪自悠闲
罔顾飞南
如此大好河山
飒沓挥鞭
壮志少年谱新篇
甘将我血祭国誓
定破楼兰
那个雪后大霁的冬日,她的新郎官米满仓,脱去戎装,着民国新郎新服,帽插双翎,身披大红,胸挂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前来迎亲。
米满仓,一个青年才俊,正值青春好年华,他国字脸,高鼻大眼,加上军校的军姿训练,腰杆挺拔,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古乐声声中,两人拜堂成亲。
洞房花烛夜,儿女情长时。深更梆梆,夜静犹响。窗外,皎洁的月光倾泻在皑皑的大地上,树上,房顶,地面,河中,晶晶闪闪,相映生辉。
古桥镇,一个历经风霜,沧桑轮回的千年古镇,她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躺在中原腹地上,享受着暂时的安宁。
客走人静,更深夜定。兰思媚慌乱而羞愧,红红的脸蛋儿在花烛的柔光下,更显得妩媚娇艳了。她细黛轻凝,朱唇慢启,和风细雨般地叫了声“满仓哥!”
情郎哥米满仓心领神会,他小声回应道“哎!”他轻起盖头,生怕碰坏了金贵的心肝宝贝;她明眸轻启,含着一往情深,伴着相爱销魂……
“新婚燕尔,如兄如弟”,新人抱合,如胶似漆!鱼水之欢,痛快淋漓!几番云雨过后,兰思媚心满意足地抱着她的情郎哥,幸福入眠。
看着佳人入睡,米满仓却难以成眠。他轻轻地拿开她那粉红馨香的玉手,披衣缓起,来到书桌旁。
他点走一支“哈德门”香烟,表情凝重地抽起来。凭栏处,看窗外,凝望庭院,浮想家国,他感想万千……
兰思媚轻梦初醒,伸手急寻她的情郎哥,一探没有,即刻惊起。看到情郎站在窗前,兰思媚起身意犹未尽地从背后拥抱着她的情郎,妩媚而深情。
“对不起呀兰妹,打扰到你了,国破尚如此,可我实在是难以入眠……”
“我不怪你,我知道哥哥心里所想,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忧国忧民,志在四方。”兰思媚善解人意,款款深情地回复。
“一年前,校长下令枪毙咱们扶沟老乡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虽有孙夫人宋庆龄先生极力营救,把他引渡到北平分会,可校长却对他赶尽杀绝……
《梅何协议》却依然难填日本人的欲壑,如今贱子又虎视眈眈,早有全面侵入中原之野心,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满仓哥紧拥着他的新娘,情绪激动,侃侃而谈。妻子偎依在他怀中,她认真地听着,和情郎哥一样心潮难平!
“在山西,我有幸遇到了咱们河南南阳镇平的老乡,共产党人彭雪枫将军,今年八月份,彭将军在山西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与老乡接触中,才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共产党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吉鸿昌将军‘悢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大义,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积极抗日,浴血奋战。唉!我有一个想法……”米满仓欲言又止。
兰思媚急切地催问:“哥哥但说无妨,嫁给了你,我就永远听你的。”
“我,我,唉!这、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难以启口呀!”米满仓犹豫地摇摇头。
“你快说呀!”兰思媚娇嗔地晃着情郎哥。
“我想!唉!我想把全部家产变卖过现,一部分转交送给彭雪枫将军,一部分由我带上,等我回去安顿妥当,即刻来接你去南京团聚。”
“唉!你咋不早说呀!薛礼让老先生曾经说过,纵有家产千万,无国难以立锥!为国舍家,丈夫大义!我支持!”兰思媚坚定地回答。
米满仓激动得紧紧把情妹妹搂在怀里,为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感动,竟流下了两行热泪。
第三天,为了变现,他们把全部应值六千的家产,作价五千大洋,贱卖给了兄弟米满库。米满仓依依不舍地辞别兰思媚,踏上了五十年后才有的归途!
盼情郎南归,兰思媚在桥楼站成了古桥镇的一道风景。残雪留洁示郎君,丈夫飒沓去不返!桃花依旧笑春风,故人何时伴春还?
送别情郎那天,兰思媚身着一袭新娘浓烈的大红,如盛开的鲜花,站在古桥的桥楼上,挥手向渐行渐远的情郎米满仓告别。
直到他依依不舍而又义无反顾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兰思媚才恋恋不舍,趋步缓归。兵荒马乱的世道,如果有什么变故……她不敢去想,只是暗暗地伤心垂泪。
她想起了宋朝“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词《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从此,五十一年间,一天不落地迎着清晨的朝阳,登上古桥旁高高的桥楼,极目远眺,盼郎南归,硬是站成了古桥镇靓丽的风景和动人的传奇!
二
同一年,即1937年,日本鬼子全面侵入中原,中华民族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画面,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御敌赞歌,在中原大地展开、谱写!
米满仓一去不返。已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机要处当主任的他,正投入国民党组织的“豫东战役”之中。战争以失败告终,蒋校长气得直骂“娘希匹”!但,大势已去,回天乏术。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郑县区北郊十七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距花园口不足二百华里的许都古桥镇,虽然因地势较高,没有受到洪水的直接泛滥,但大量的难民使这里不堪重负。
初夏,兰思媚坐在窗前,窗外下着雨。已经下了三天了。虽是暮春,看着窗外任凭风吹雨打无力抗争的可怜的残红,心潮澎湃的她想起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但她不后悔,那怕这种苦苦的相思是那样地摧残人、折磨人,让人伤神!让人憔悴!让人痛苦!她知道,她的情郎哥是为了这个即将破碎的国家!
薛礼让老先生曾说过,好男儿就志在四方,为国为家,血洒沙场!只是这相思之苦无处诉说,难以平息。她只有在心中轻吟,以表相思:
愁雨连绵何时休,
似我思念洒洪州。
家书拿起又放下,
胸中波涛何处流!
这封米满仓去年捎回来的信,她已经看了无数遍了。信上写:
兰妹吾爱:
想必吾爱翘首以盼多时,怎奈前方战事吃紧,原定计划恐难成行,还望吾爱莫急勿念。全国形势紧张,战火纷飞,切勿坐等,随机应变。或独去西安大雁塔西侧坚净书社吾好友安天下处汇合。勿使吾心挂念!附我与同学安天下照片一张,持之找寻。
臻爱!
满仓
民国二十七年暮春
兰思媚对满仓哥的想念如同这连绵不断的初夏的雨一般,既连绵不断又肆意暴烈。她思前想后,决定去许都城找孙梅友孙少爷询问一下。
孙梅友是许都城大资本家孙复开的公子,燕京大学毕业后准备东渡求学,和父亲告别后去火车站。
路过青楼“桃花春”时,碰到了古桥镇被因无钱抽大烟的薛贵,他在“赵巧嘴”的恶意撺掇下,把女儿薛愉婉卖到了这里。
薛愉婉的邻居张兴旺和他父亲张屠户赶到这里,与老鸨发生冲突。被心怀正义的孙少爷出钱赎回。
日本侵略东北三省后,孙少爷从日本回国,以“兴新学、启民智”为己任的孙梅友,曾在古桥镇学堂任国文教员。
通过他的小学生张雪梅才又与薛愉婉他们相遇。他既是薛愉婉姐姐的恩人,又是薛愉婉姐姐的良师益友,更是知音,两人无话不谈。
期间,引起了张兴旺大哥的猜忌和误会,张兴旺设下了天衣无缝的“毒计”,来对付他的“情敌”孙少爷,险些误杀了孙少爷。
民国二十三年,薛愉婉姐姐一气之下带着女儿张雪梅离家出走。据说去了洛阳,后又去了西安。也许孙少爷了解的更确切。而且孙少爷见多识广,也好让他拿个主意。
她想好之后,立刻去找已经不再杀生的张兴旺。此时的张兴旺,藏起了杀猪刀,不作屠夫,已在米满仓弟弟米满库家当起了长工。好找。
在米满库家的牲口屋,她找到了张兴旺。张兴旺因三年前的事一直难以释怀,他变得沉默寡言,只用死命地干活来惩罚自己。
听了兰思媚说明来意,张兴旺一言不发。他不愿去许都城见孙少爷,他无法面对自己的恩人!
兰思媚明白了他的心意,说:“兴旺哥,你对薛愉婉姐姐和女儿朝思暮想,今天和我一起去找孙少爷,也许能打听到她们的下落……”这句话说动了张兴旺。
第二天,雨过天晴,和米满库打了招呼,借用他家的马车,由张兴旺赶着,他们去了二十里外的许都城,见到了已是灯塔饭店老板的孙梅友孙少爷。
在门口,张兴旺以照看牲口为名,无论如何不愿进去。只说让兰妹代他询问。兰思媚只好自己去见孙梅友。
小二带兰思媚到孙少爷的办公室,她的到来着实让孙梅友吃了一惊。三年不见,孙少爷虽然依然倜傥如故,但言谈中少了当年的激昂风发和书生意气。见面寒喧后,兰思媚向他说明了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