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红都之子谢子长(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红都之子谢子长(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9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44发表时间:2018-07-31 09:41:28


   长期工作生活在陕北绥德,对只有一县之隔的子长县就非常熟悉,也常常因工作关系去子长火车站。因此,谢子长烈士陵园就成了我饭后散步的必经之地,谢子长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便是我耳熟能详的一种骄傲。
   谢子长烈士陵园,坐落在延安子长县瓦窑堡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陵园四周环绕着白色的砖砌围墙,大门上镶着象征革命的红五星和镰刀斧头。门顶横立着“谢子长烈士纪念馆”八个鲜亮的大字。大门两侧,有砖雕蓝底黄字对联:全心全意树立革命旗帜,大忠大勇堪称人民英雄。
   当你走进门内不远处的正中央,便矗立着一座十一多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身三面刻有子长县三百多位烈士英名。塔后的院内有陈列室,东西两亭的碑上镌刻着许多名人题词。正中为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的谢子长将军大理石像,总高六米,烈士肩披大氅,身着戎装,发式中分,右腿前迈,呈动态,表现了烈士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陈列室的后面松柏成林,雅静肃穆,紧紧地环绕着一个七米多的高台,而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陵墓就很醒目地建在高台上。
   走进纪念堂内,你会被中央大碑亭内立有的三通毛泽东手迹石碑所吸引,毛泽东给谢子长烈土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和毛泽东1939年撰写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石刻碑,让你立刻有一种大气磅礴,血液沸腾的感觉。
   谢子长的墓堂踞于后院。灵堂高大,棺木上复盖着红色棉被,灵堂挂有谢子长画像。墓堂南壁正中横书“谢子长同志之墓”和谢子长同志生平事迹简介,正壁悬挂谢子长画像,堂内庄严肃穆,门厅左右碑廊内竖立着邓小平、陈云、杨尚昆、李鹏等二十多位领导人题写的花岗岩石刻碑。2005年又敬塑谢子长将军铜像一尊,高一米,昂首挺胸,目光坚毅,神采英武。
   每每我看到这些的时候,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就会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他那充满硝烟的年代。
   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十四岁起才开始入学读书,十七岁时入县城小学读书。1919年,谢子长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次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榆林中学读书时,谢子长曾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1922年春,谢子长中学还未毕业,就回到家乡创办小学。后因缺少办学经费,特别是他看到军阀豪绅鱼肉百姓,穷人家的孩子无法上得起学,残酷的现实使谢子长放弃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决心投笔从戎,同年秋,他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但不久,他就对阎锡山创办的这种旧军阀的讲武学堂产生了不满,1924年,他离开太原学兵团,回到了家乡安定,开始办县民团,并任团总。
   这期间,为了探求革命真理,谢子长曾经奔赴北京、天津,并结交了中共北京地区党的负责人刘伯庄,同年,经白超然、白志诚的介绍,经北京地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底,根据党的指示,谢子长回到家乡安定,继续办县民团,依然担任民团团总一职,并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后来,他利用与石谦的同乡关系,当上了安定县巡官。1926年上半年,石谦先后升任营长和团长,谢子长就把自己领导的县民团编入石谦部四团三营十二连,并自任连长。谢子长经常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解马列主义常识,他还在连队组织成立了士兵自治会,举办俱乐部,让士兵学唱《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演新戏,搞球赛等。他在部队中还提倡艰苦朴素,自己缝衣做鞋,禁抽鸦片和喝酒,使连队里很快建立起新的革命生活。谢子长还直接向石谦宣传革命道理,使石谦部下大部分官兵倾向于革命,在几个营、连都建立了党支部,一百多名官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谢子长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农村广大农民的支持,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样需要农民的支持。因此,他才有了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一身正气,才有老百姓称他“谢青天”的美名传扬,才有毛泽东为他撰写:“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的碑文,才有后来领导的北方最早的清涧起义,打开了陕西武装斗争的新局面。并积极参加了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兼第三大队长。渭华起义失败后,他任陕北特委军委委员,在陕西、甘肃、宁夏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先后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和刘志丹等同志一起领导了陕甘边武装斗争,创建了根据地。
   1932年2月13日,谢子长率红军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又在阳坡头击退敌军进攻,歼敌五百余人。元宵节那天,趁敌不备,谢子长率部全歼耀县照金民团。在宜君又歼敌一个连。3月19日,因袭击山河镇失利,谢子长被错误撤职,派至甘肃搞兵运工作。1932年5月,谢子长在甘肃组织了靖远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总指挥。水泉战斗失利后,回到陕西。
   但后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杜衡亲自来到游击队视察工作,他诬蔑谢子长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还撤销了谢子长总指挥的职务,强令谢子长离开游击队。由于推行王明“左”倾错误,陕甘游击队屡遭挫折,为了扭转游击队面临的困难局面,1932年8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再次派谢子长回游击队担任总指挥一职。谢子长到任后,当即率部南下耀县地区,和广大指战员一起,精心组织战斗,终于使游击队转危为安。面对敌人的多次围剿,为摆脱敌人的进攻,游击队被迫撤至南梁附近人烟稀少的合水白沙川一带,住在破窑洞里,没有粮吃,没有衣穿,部队情绪低落,但谢子长照样乐观坚定。他常常对士兵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老子不行交给儿子,儿子不行交给孙子,有志者事竟成。”
   此外,在部队,谢子长还倡导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他早年开始办县民团时,为了改善民团士兵的生活,曾经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那时他就深得士兵爱戴。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陷入困境时,作为游击队总指挥的他更是以身作则,游击队买的粮食运不回来,他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游击队筹得少量衣物,谢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自己则在篝火旁铺一条毛口袋过夜;平时放哨、查哨、碾米、煮饭、抬伤病员,给伤病员洗伤换药,他总是带头去干。他这种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大家,游击队上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昂,战胜了重重困难。
   1934年夏,在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反围剿斗争中,谢子长中弹负伤。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因战伤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
   谢子长虽然只活了三十八岁,但却是光辉的一生,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把谢子长的家乡陕西省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于谢子长的事迹,我每次参观他的园陵的时候,都能听到讲解员详细的介绍,加上我常常翻阅资料,因此,虽然我和这位红都之子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我对他的了解如故人一般,他的那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革命坚定性,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的宽阔胸襟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二0一八年七月十二日

共 29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多次参观谢子长烈士纪念馆,看了老一代革命家为谢子长题词的碑刻,不断加深了对谢子长烈士的了解,回忆了他短暂的光辉的一生!作为陕北革命领袖之一的谢子长,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后来人永远怀念他。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烈士英魂,永远不灭,烈士遗志,后人继承!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7-31 09:42:57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烈士英魂,永远不灭,烈士遗志,后人继承!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7-31 22:19:26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参观谢子长烈士陵园,遥想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没有这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缅怀先烈,致敬先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