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王支书娶婿(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王支书娶婿(散文)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2发表时间:2018-08-02 07:37:53
摘要:康南山区各家基本上都是留女不留男,男孩长大了都得“嫁”出去,女子长大了都“娶”男子进门。男子被“娶”进门之后,就得改换成女家的姓,女人才是家里的“掌柜的”。现今康南人家的户口簿上,登记的户主都是女人。所以,这种婚俗是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的。

五年前,我到单位包抓的扶贫点叶家坪驻村,时间是半年。村支书姓王,和我同龄,比我大一个月,热情好客,就让我住到他家里。熟悉之后,我觉得他人很好,就称呼他王大哥。
   一天,王支书对我说,他央求我给他的小女儿做个媒人。我说,王大哥,你和我开玩笑吧,哪有女方家里央求媒人的?他一拍脑袋,说,对了,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风俗——就给我讲了起来。
   他说,在我们康南山区,一直都有女娶男嫁的婚姻习俗,这种婚姻家庭有上万户。我说,那就是倒插门;要么就是少数民族的婚俗。他摇头说,都不是。一来这种婚俗在我们这里很普遍,不是外地偶然才能见到的男到女家入赘的倒插门;二来康南的山民都是汉族,女娶男嫁是这里特殊的汉族婚俗。
   听他这么一说,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请他继续说下去。
   他接着说,我们这里各家基本上都是留女不留男,男孩长大了都得“嫁”出去,女子长大了都“娶”男子进门。男子被“娶”进门之后,就得改换成女家的姓,女人才是家里的“掌柜的”。现今康南人家的户口簿上,登记的户主都是女人。所以,这种婚俗是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的。
   他看着我笑了笑,又说,一时半会儿也给你讲不完,虽说我的小女子和那个男娃是自由谈的,也得找个名义上的媒人,来完成一些必要的规程。按理说,我得找一个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代表我到男方家去提亲,要说威望高,那就是我了,可我做爸爸的不能亲自去;倒是有几个有些威望的老汉,可都笨嘴笨舌的,我不放心。想来想去,只好央求你了。
   我虽然觉得有点不大合适,但碍于王支书的诚恳请求,就答应了。
   那天,他说看好了日子,就让我跟随一个背着一背篼礼品,同时也是给我做向导的中年男子出发了。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过了燕子河上的一座铁索桥,中年男子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陕西地界。对这里的地理我还是知道的,在这里,陕南的宁强县和我们陇南的康县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情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言口语,都一模一样。中年男子领着我,到了男孩家的那个村子,进了院门一看,人家已有准备——想必两家已经通过孩子们进行了沟通。我向男孩的父母亲说明了来意,对方连声道,好说好说。我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心里放不下,却被极其热情地拉到了酒席上,边吃边喝,我又提出给个答复,对方又笑着说,好说好说。便一个劲地劝酒,不再提及亲事。我心里就犯嘀咕,看来好事多磨。
   回来的路上,我问中年男子对这事的看法。他说,没得问题的,他家收了我背去的礼物,请我们吃酒,就表示没有意见。我似信非信,回到王支书家,将情况对他说了,他哈哈大笑,没有说出看法,倒是说,还得去两次,加上这次一共是三次,这是规矩。后来我又去了两次,最后那次,王支书给了我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娶亲的时间,让我交给男方的家长。这次,男方的父母亲再也没有说那句“好说好说”含混不清的话,而是很痛快地答应了。
   在等待娶亲的日子里,王支书又陆陆续续给我讲述了这种奇特的婚俗。据他说,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婚俗的形成进行了考证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性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一婚俗的形成,与康县南部地区的地域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康县南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为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不受侵扰,从宋代起,便从远方招女婿来顶门立户,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由于该地区属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历史上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四川、河南、陕西的青壮年男人,为躲开战乱或逃避抓壮丁,纷纷逃到此,有一部分自己设法安家落户,绝大多数则被招赘上门定居。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女娶男嫁的婚姻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这一婚俗最早起源于150多年前,太平天国流落人员,大量入赘当地农户的历史现象。相传,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的余部来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秦巴山地,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方式,改名换姓隐藏下来,在老百姓的掩护下,躲过了清军的灭绝性杀戮。从此,这种婚俗就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流传下来,也留传下来男女平等、不信迷信、缠头束腰、打绑裹脚等习惯。
   王支书还说,有的人家有多个女儿,且家境贫寒,也可以嫁女,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是,在这里,嫁女反而被称为“倒插门”,这种婚姻情况,在过去是很没面子的事情。现在人们思想开放了,也就不再说三道四,不再瞧不起这种婚姻方式了。
   当地老人们也说,女儿比较体贴老人,留下招个好女婿,就会一好变两好,儿子虽然“嫁”出去了,但还是自己的儿子,如果儿媳孝顺,那就是好上加好。儿媳如果不理想,那只当做一门亲戚,比娶进门要省心多了!王支书总结道,女娶男嫁体现了男女平等,女子留在娘家,调整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有利于互敬、互爱、互助、互谅,和睦相处,和谐理家,避免了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的矛盾,对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生产发展都有好处。
   转眼到了王支书娶婿的日子,这天,凌晨五点钟,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有二三十个人。带的彩礼有米、有面、有腊肉、有香烟、有茶叶、有糖果,还有四大坛土酒——当地自酿的二脑壳,另有给男方备好的八套新衣物。太阳刚出山,在一阵阵的鞭炮声中,王支书的女婿穿戴喜庆,骑着高头大马,跟随迎亲队伍,满面春风地来到了“婆家”。
   婚礼十分隆重,除了款待男女双方的亲戚,全村子的男女老幼都来送贺礼,吃酒席,而且是流水席,全天候连轴转,随到随吃,几十个大茶壶在火盆上温着“二脑壳酒”,喝到大醉方休。我发现,除了个别老伴去世了的鳏居老汉之外,坐在上席的,大多数是清一色的女人,尤其是那些中老年妇女,都是一副主人公的姿态,抽烟喝酒,谈笑风生,吆五喝六,无所顾忌,看来她们的幸福指数很高,真是羡煞生活在男权下的许多女人们。
   酒席非常丰盛,一桌八个人,却有十八盘不重样的菜品,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但最令我难忘的,是其中的一菜一酒。那“一菜”是纯肥的腊肉,如同巴掌一样宽大,两边炕得金黄,入口就化,满嘴流油。那“一酒”就是“二脑壳”,是当地山民自酿的土酒,也是陇南民间酿造的很有名的特色饮品之一,度数较低,粮食的香味很浓,口感很好,因其甲醇含量较高,需要放在炉子或火盆温热,挥发掉一部分甲醇,方能饮用。据老人们解释,它之所以叫“二脑壳”,是因为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的缘故。我在这个特殊的酒席上,第一次吃到了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第一次喝到了清香的“二脑壳”酒。
   王支书特意安排村里七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陪我,对我十分热情,一个劲给我的碗里拈肥腊肉,频频地邀我举杯。我的酒量还行,来者不拒;只是吃了几片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之后,虽然觉得特别香,却再也无法享用了。看着碗里还有很多,只好恳求那七位老者帮我吃掉。他们都很高兴,筷子齐动,很爽快地就帮我啖了,还抹着胡子憨笑——这顿酒席,让我领略了康南民间独特的饮食和饮食习惯,领略了“二脑壳”酒的饮用方式和清醇绵长的香味,更让我领受了康南老百姓人情的美好。
   席间,我打趣前来给我敬酒的新女婿,问他:“出嫁”的感觉咋样啊?小伙子一脸欢笑,回答说挺好,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表情。热闹完了,酒席散了,王支书又设了一桌酒席,说是专为答谢我的。我说我已经酒足饭饱,不能再吃再喝了,请他免了。却不由分说,被他强行拉到了酒席上。他就唤来女儿女婿,让他们给我磕头。我慌忙制止,背过身去,表示拒绝;王支书无奈,只好妥协,让孩子们给我鞠躬,我这才领受了。又拿出一双新鞋和一个油亮亮的大猪头,说是感谢我当媒人的跑腿之劳。我不接受,他说这是规矩,不接受不行。我就接受了新鞋,说猪头哪天煮了大家吃,王支书同意了。
   接着,就是轮番给我敬酒,先是他和老伴,每人敬我两杯;又是一对新人,每人敬我两杯;再是他的晚辈,逐一来敬酒,也是每人两杯。我趁着醉意问王支书,王大哥,你告诉我,村里的男人都是“嫁”进来的,哪你呢?哈哈——王支书笑起来,盯着老伴的脸看。他老伴说,大事情还是要男人做主的,男人们文化高,有主见。我摆手不让她再继续说下去,又口词不利索地问王支书,你、你说清楚,你、到底是不是“嫁”来的?还没等他回答,我就猛地一下趴在酒桌上,不省人事了……
   三天后,那个“出嫁”到王支书家的男孩,在“老公”——王支书小女儿的陪同下“回门”,也是三天。王支书说,按照风俗,从此后,他的女婿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生身父母,不过,每年的大年三十,必须在“婆家”守岁,大年初一以后,才可以回“娘家”去拜年,走亲戚。

共 34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言,十里不同俗。这可是康南边远的山区,距离核心内陆,可算是边陲了,不同俗是自然的事情了。这篇散文,让我们具体了解了康南纯朴而新鲜感十足的婚俗了。理由一大堆,看官自己去看吧,我主要是点赞他们的聪明之举。这样的婚俗对于和谐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叙述角度亲切,以自身融入,仿佛我们也亲历。完整地记叙了王大哥孩子娶亲的全过程,叙述笔法刮净,几次往返,只记区别,读了不绕圈。语言简约生动,很有风趣。架构尽管是直叙,但因繁简处理恰当,读之感觉波澜迭起。幸福的模式可能很多,我们的眼界有时候偏狭,所以总是跟着习惯,读了作者的这篇文章,可以开开眼界了。本文作者在文章的感情温度上把握很到位,有投身,有感受,有疑惑,有点评,有思考,因势而为,自然而丰富。感谢投稿柳岸,奉献精彩,邀文友共赏佳作!【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8-02 07:39:04
  很风趣很值得一读的散文,感谢作者的投稿,顺问夏安!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8-08-02 11:24:18
  这个女娶男嫁的方法,对于那些婚后需要一起居住的人来说,真的是明智的方法,少了女方与婆婆家的矛盾。日子和谐美好。不过我们这里的男孩女孩结婚后,一般不和自己的父母居住,有自己的小巢,所以也就没有了婆媳矛盾之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