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秋千(随笔)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秋千(随笔)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69发表时间:2018-08-02 07:50:02

很多人不知道,秋千的诞生地竟然是在北京,《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最初大概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古今艺术图》这本书我一直没见过,只得引用网上的资料。
   其实秋千的起源,估计比这个记载早得多,大概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人类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具体情景可以参考电影《人猿泰山》。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最初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体皆从“革”。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动(迁移)。
   山戎民族的秋千,大约是仅用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和泰山的方法类似。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把这种运动带入中原。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倒是没听谁说这种运动与管仲有关,虽然管夷吾相传是风月行业的祖师爷。
   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古人认为荡秋千可“摆疥”,即可以治疗皮肤病,大约是无稽之谈,还认为可以“释闺闷”,这倒是真的,古人既没有电视又没有手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可供消遣的项目不多,荡秋千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荡秋千的多为女子,甚至可以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唐宋人大概是最爱玩秋千的,这从唐诗宋词中可见一斑。
   李商隐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写得是女孩子的成长,挺有人情味,但算不得小李笔下的佳作。
   李煜的“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几乎可做谶语,好一个“人间没个安排处”,读来让人肝肠寸断。虽说词至后主始宏大,但后主的一生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李清照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自是词家口吻,想来赵明诚未必喜欢。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确为佳作,读来齿颊生香。
   我最喜欢的还是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比刘禹锡的“道是无情却有情”有味道。
   过去,秋千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现在不少兄弟民族把荡秋千当成民族传统,也成了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朝鲜族和哈尼族。
  

共 12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段一出戏,一处一学问。从秋千的来源、秋千在古代闺房的作用,以及历代词人对秋千的描述,从一个玩具反应出历史的背景,一系列关于秋千的历史也反应一个时代的人文特色。欣赏。【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08-02 07:50:43
  好久不见。看这样的文章长知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