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江山情】兰花情(小说)
有这么一户农民人家,迁进东北一座城市里有二十来年。户主马翟壬,妻子颜如玉,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俩,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近几年儿女们都走上自已的岗位,几年前轰轰烈烈十几口人大家庭,现在只剩老两口,坚持单居,独守空巢。老爷子马翟壬喜欢文学,每天一直在高高兴兴的创作中。老伴颜如玉特别喜欢兰花,每天除了做家务以外,闲下来的时间,欢欢喜喜地和兰花打交道。呵,两位老人的生活乐趣,却没有因儿女走出去而消减。
到马老居住这座城市里办事的唐岱茵,业余职业是江山文学网、北大荒社团的总编。社会职业是一家外企驻东北办事处总管,还兼任《老乡》杂志社记者。
这位年轻女强人,到哪里去办理业务上的事,闲下来都有采访任务。今天她的采访对象,就是这两位喜欢创作,喜欢兰花的古稀老人。尤其是马翟壬,是她最崇拜的农民作家,她经常把她种地的老爹去和马翟壬对照与比较。
一生非常喜欢兰花的颜如玉,凡兰花科里的任何一种花花草草,她要是见到以后,如获至宝一样的想办法弄到一株。无论是名贵兰花、普通兰花,她都喜欢。连路边野生马兰花,她也要移植在小区里走向楼门过道旁。
她喜爱兰花程度,不亚于喜欢陪伴她一生的老伴马翟壬。马老被老伴爱兰花习惯的熏陶,也对兰花有一点偏爱,刚吃过早餐,又和老伴一起莳弄室内外兰花科花花草草。
她们窗台上的两盆很普通蟹爪兰,因它每年春节期间盛开出鲜艳夺目小花,倒也显得与众不同。还有几种说不出名的、像水草叶子、开孔雀蓝色小花的兰草。尤其是吊在阳台里那些吊兰各品种,她最喜欢它那下垂而绿茸茸的枝叶,每天都欣赏个没够。
马翟壬正在用小刷清洗兰花叶片时,一个陌生号码发来一条信息,内容是:马老师,我是江山文学网站、北大荒社团编辑唐岱茵。于昨日有幸来吉林省你家所住这座城市办事,入驻酒店后,想起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位我非常崇拜的老师、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民作家朋友。曾在编按中、飞笺中诉说过友谊、真想一下子飞到您的身旁。马老师,咱能见上一面,我想采访您二老行吗?请回复。
马老拿起手机看了一遍信息,大笑着递给正在清理兰草叶上灰尘的老伴看,并大笑着说:“哈哈,如玉,您看看这条信息,我该作如何回复?你有什么感想?”
老伴一本正经的表情,歪过头来,瞧了一遍说:“翟壬,咱都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感想不感想的。是朋友的请求,就必须给予满意答复。”
马翟壬没有任何忌讳的表情,仔细看一眼专心致志莳弄兰草的老伴,看她有何不良反映,又很随便地说:“哎,如玉呀,她是位女孩子,看她资料里写的年龄比咱女儿要小二十岁呢。我对八零后女孩的开放程度接受不了,你说,是把她请到家来,还是咱俩去见她呢?”
颜如玉摘下橡皮手套,从马翟壬手里拿过去手机,又仔细看了看。没有更多思考,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自作主张地回复一条:岱茵编辑您好,我和老伴颜如玉正在莳弄兰花时,很荣幸收到您的短信。您既然来到这座城市,又有这种心愿,哪有不来家里坐一坐的道理呢?来吧,我们欢迎您。
马翟壬并没有看老伴写些什么,这样状况已不是初见,习惯了她替他回电话、回复短信。既然有人替他接发文友短信,他又走进他专用的写字间,继续在电脑WPS页面上,和那些从未谋面先生女士们,一起把某一件事进行到底。
这就是她颜如玉的性格,凡是马翟壬的交友群电话或短信,从来不背着她。有时她就像现在这样,自作主张地代他回复文学圈里朋友发来的短信,或者接听回复电话。
他们俩不太喜欢微信的群聊,也建有微信,只为和远方儿孙视频所用,平时也没人发来微信,时间常了,养成个习惯,有微信也不看。当接到短信的信号时,马上打开查阅。
颜如玉老人放下手机,端起茶杯刚喝上一口,短信提示音响起。她又划动查看。原来又是唐岱茵发来的短信:仁兄,请告之您家详细住址、还有,嫂夫人喜欢什么?我今天有时间、去登门拜访。还是称您老师吧,马老师,您夫人会不会忌讳您结交异性友人呢?假如会给您带来不便,我就免于登门拜访,您可以来酒店看我。
她看完短信,拿起手机,起身走到马翟壬的写字间,把手机放在桌上,不屑一顾地一笑说:“呵呵,翟壬,你这位编辑文友警惕性蛮高的呢,你自己看看吧,该怎么回复?你自己决定吧。”
他正写到关键一节时,那种灵感稍纵即去,可能搞创作的都有这种感觉,一个灵感要不能记予笔下,会很容易从思维中飘走,再怎么去思考也无济于事。于是顺口回答道:“如玉,你看怎么好就怎么回复,我暂时放不下。”
几十年中的磨合,早已是非常默契的同路人。她知道他的剧本又写到岔口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先把家的详细地址写上,连电话号也写得很清楚的发给了唐岱茵。
她又眼望天花板思索一下回复道:岱茵编辑,你嫂子的最爱是兰花,我家室内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兰花科里的花花草草。来吧,不要考虑她的喜好。一生中我们之间从来没有矛盾。她喜欢我交朋友,尤其是爱文学的朋友,来吧,她听说我的朋友要登门拜访,去厨房里忙去了,她的烹饪手段了得,保证适合你的胃口。
又过了半小时,马翟壬终于把要记下的场景画面交待清楚。走过去拿起手机,一边往厨房走,一边看了看短信记录,笑着笑着便笑出声来说:“哈哈,哎,如玉,这样去告诉我的文友,你可就有点不要脸的嫌疑了吧?”
马翟壬说出这句话后,自己倒是有几分悔意,不该说不要脸,其实是有向客人要礼品的意思。又急忙道歉:“对不起呀如玉,翟壬一时口误,千万别在意我满嘴说胡话。”
她并没有任何反应,从她脸上可以看出来,她知道了马翟壬是指的哪件事里哪句话。于是她一笑说:“翟壬,我是站在你的角度去说话。想一想,你的朋友要是懂礼节的人,初登友人门,该带些什么?知道咱俩儿女们都不在身边,会带什么礼物,这是她做人的起码常识。”
是啊,要是初登友人家门,应该把家里成员的喜好搞清楚。要想到带的礼物是谁的最爱,应该尊重谁?这是第一印象。给陌生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可能她会牢记一生的。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时,马翟壬向老伴告知一声:“如玉,我去楼门口等一下唐岱茵,你忙完也出来一下为妥。”他拿起手机下楼,站在楼门口等候。
又过五六分钟后,一辆兰博基尼轿车停在楼门口,从司机位置上走下一位三十上下女孩。她那身装束打冷眼一看就不是俗家女子,行为与气质的高雅,足以震惊一些路人。她关上车门,打开后备箱,提出两个纸箱,关上后备箱,锁了车,向楼门走来。
她在楼门口稍一打站,又向马翟壬打量着一笑问道:“您是马老师吧?”
马翟壬此时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美女贵妇人,就是来他家登门拜访的唐岱茵编辑,在他思维中的唐岱茵,应该是一位中学教师。于是很谦虚地说:“是的,老师不敢当,我叫马翟壬。哎,咱们认识吗?”
“呵,这就对了,我是特意来拜访马老师的,我叫唐岱茵。”一边说着一边向马翟壬身边走去。
两人说了几句后,便站在了楼门外,聊了起来。
“哦,唐编辑,您见过我吗?哎,来串个门儿,何必多心?带什么东西呀?”
“唉,仁兄,别自作多情了,这是给嫂子买的两盆兰花,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摔了花盆。”
“噢,小唐,您是怎么认出我来的呢?咱以前从来没见过面啊?”
“马老师此言差矣,咱在江山文学网站,几乎天天见面。另外,您的满头银发,和在江山文学网站里,和签约作者的照片一样,还用面对面吗?”
“噢,我把这点忘了,也倒是,我上网不太去了解文友的资料,认为那不是我该知道的。您在我想象中,绝不是这样的雍容华贵。”
“马老师,我在您想象中,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还真说不好,总之,从您给作者评论中,总会把您和一位普通中学教师联系在一起,而绝不会想到您是一位富家子弟女子。”
“咯咯,马老师又说错了,我可不是什么富家子弟女子。只是一家外企驻东北总管而已。车是公司配的,这身行头是公司定制的。看看,把这两样都剥去,我还有啥可雍容华贵的呢?可以交您一项实底,为什么我在江山文学网站那么器重您的文章吗?因为我爹也是农民,他没有老师您这份修养,就会多种地抓钱。”
“是啊,农民不去多种地抓钱,那叫不误正业。我种地那些年,也是一样。”
“老师,这就是差别,都是一样的种地农民,您能写出二十余部长篇著作,还有那些短篇,加一起足有一千多万字,别人还有这样的吗?老师,您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广大农民学习的,包括我爹。”
“哎,人各有志,人老了,儿女们也从身边剥离开来,总要给自己精神找个支点。不一定都喜欢创作。比如,写书法、作画、跳街舞、运动等,都是乐趣。”
“老师,我还身兼一杂志社的纸媒记者一职,今天登门拜访的目的是采访您和嫂子。把您的笔耕不辍,和嫂子的贤内助事迹在媒体上刊登,同时也在江山文学网站上发表。主要是用您执着精神,去影响一大批人。看到江山站记者部对您的采访,我深受感动。真想亲眼见识一下,您快八十岁的人,是什么精神支持您笔耕不辍呢?”
“小唐,既然您能把我和你爹去比较,我也就打消一切顾虑了。五年前刚从其它站走出来时,那时已进入古稀,也想到就此挂笔歇文了。后来又在咱江山文学网站注册,开个空间试传一部长篇。编辑的编按、评论打动了我,这就一发不可收了,直至现在。”
“哦,马老师,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了。您看,我身兼外企驻东北主管,又身兼《老乡》纸媒杂志记者,还在江山的北大荒社团里兼主编,我想,凡喜欢文学的人,一进入江山文学网站,想要离开太难了。我就是喜欢那种氛围,总要挤时间去光顾那里的新老朋友,给他们编几篇文章,或留下几滴墨迹,是我心灵的最大的慰藉。”
颜如玉在厨房烹调四个熟菜,还有几种现成的凉拌小菜。弄完了后,摆到餐桌上。她也走下楼来到楼门口,见马翟壬和一位贵妇人交谈,于是开口问道:“翟壬,你那小朋友怎么还没来呢,打个电话问问行吗?”
唐岱茵见走来的老人和马老师说话的口气,和她看马老师的眼神,还没等马老师引荐时,她主动的一个微笑地说:“听您话音一定是嫂子了吧?我叫唐岱茵,是来拜访嫂子和马老师的。”
颜如玉一声笑说:“呵呵,翟壬,怎么不请客人上楼呢?在这里交谈成何体统,看看周围,一些人在看着呢,走吧唐妹妹,咱进去再说吧。”颜如玉手拉着唐岱茵,向自己楼里走去,马翟壬提着两只纸箱子紧跟其后。
三人坐定后,唐岱茵起身打开两只纸箱,仔细地端出两盆兰花说:“嫂子,听马老师说,您最喜欢兰花,小妹特意去花木基地选了两盆,希望您喜欢。”
颜如玉堪称兰花迷,当唐岱茵捧出花盆时,她惊讶地走上前,在欣赏中,真诚的说:“唐妹妹,这都是兰花中珍稀品种,价格一定非常昂贵。咱从未谋面,送嫂子这贵重礼物,老身受之有愧呀。”
唐岱茵笑出声来说:“哈哈,嫂子,我和马老师可是有四五年的交情了,叫惯了马哥、马老师,本该叫您一声奶奶,所以叫您嫂子也就不改了。我知道您一定会这样想,所以我在花木园里开来了发票,每盆二十元。我料到空口说您不会相信,看,这是发票。”
颜如玉接过来发票看了一下说:“还真是二十元,这么美的兰花这么便宜,要不见证据,说啥我也不信。哎,唐妹妹,您说,想吃啥嫂子马上给您重做?要不咱仨去饭馆也行。”
唐岱茵是走到哪都有她的江山文学网站文友,到哪里都要用空闲时间采访,今天也是有备而来,于是说:“嫂子,我呀不想吃的,也不想喝的。几年来周末节假日,就想做些采访。今天到本市办事,想起文友马老师住在本市,心里话,登门拜访是假,采访二老是真。用你们二老晚年生活观点,刊登在《老乡》杂志上,和发表在江山文学网站上,去影响一些人。”
马翟壬现在真不想说啥,他起身去厨房烧水沏茶,款待他友谊四年而从未谋面的朋友,颜如玉发自肺腑之言:“唉,唐妹妹,我们俩已是暮霭之辈,又没能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有啥可发表的?可别让人指指点点的,很没面子呢。”
唐代茵坐在颜如玉老人对面,一直微笑着看着他说:“嫂子,看来您对马老师的了解,不一定比我多。四年里,我认为马老师的文章秋毫老辣,要不知道他是一位古稀老人,觉得他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是一位年轻又有血性的男儿。当看到他简历以后,我觉得这位老人的丝丝银发,联结着千古乡愁。嫂子,这样的老人不值得我们去宣传、去学习、去崇敬吗?”
马翟壬端来茶盘,里面有一壶新沏的青茶,还有三只茶杯,茶具放在茶几上,杯子斟满茶说:“唐编辑,一边喝茶一边聊吧。我呀,命好,儿女孝顺,老伴贤惠,又赶上好时代。这些还不算,这辈子就喜欢读读写写的,又碰上个好网站。您说,我是不是命好?想好了,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落户在江山文学网站上,没说的,今年是江山建站十周年,我再写上二十年。争取在江山文学网,建站三十周年再发表一篇征文。”
唐岱茵竖起两拇指,激情万分地站起来说:“马老师,给您点一百个赞。和您面对面谈话,比在QQ上聊天更感人,也鼓舞人。咱们有个约定,江山文学网建站三十周年再见、不见不散!”
“好,一言为定,江山文学网建站三十周年再见、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