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谈谈俚语失落的必然性(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谈谈俚语失落的必然性(随笔)


作者:柳雅散人 秀才,1164.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15发表时间:2018-08-03 16:13:43

俚语,是指生活中某一区域的地方语言。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方语言十分丰富,从接近标准普通话的北京腔,到五花八门的各地语种,承载着色彩斑斓而争奇斗艳的民俗地域文化,犹如硕大的八音盒,相成和谐之音,发出万般美妙。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愈发在时代进步的轨道上隆隆碾过,我们便愈发发现,俚语在小辈中正呈加速度消失,快速向同一种语调声音——普通话转化。
   这本是种好现象,随着国家要求的实行标准普通话教学,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能学会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长大后融入社会,进行统一便利的语言交流打下了夯实基础。但是似乎顾此失彼,凡事都有利弊两面,普通话学会了,本土的方言却悄无声息地慢慢失落了。
   以我们都昌为例,“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原是“鄱阳湖上都昌县”的真实写照,可就现在而言,似乎只体现在老一辈。那些晚辈们,尤其是00后,近些年出生的幼辈们,当你听他们说话,或与他们交流,还有几个会说自己的地道“么得嘎”方言?能听懂你的都昌话就不错了!就连一些外面打工的年轻人,有时候回家都难改掉那“官腔”。
   这样下去,也许要不了多少年,当我们这些老辈人,至多再有两三辈人陆续消亡之后,中国的大地上恐怕只渐渐地存在一种语言,那就是京腔普通话。少数民族也彻底汉化(像新疆有属于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也许好点),大汉族语言统一,像我们都昌的“摩托卡(么得嘎)”,同样会换上清一色的“北京现代”。
   面对将会出现的局面,相信不少人是忧心忡忡,老年人是更加噤若寒蝉,心生恐惧。因为他们知道,随俚语消失的决不止本身,必将连锁地导致其它许多传统文化的迷失,产生唤不回的故乡迷离。比如宗谱文化,目前尚倒有不少农村,还在顶礼膜拜着祖先,时而大修谱牒宗卷,不忘身之来源。但若干年后,随着全面教育使大众的整体知识层面和文化素质提高,随着殡葬改革使“祖坟山”淡出乡俗舞台,随着乡音的消逝和故土乡情远离,越来越多的人们打破观念到城市或他乡发达扎根,时间一长,我想口音都叛祖离宗地变得统一了,还要那家谱干什么?谁还会在意祖籍何处和渊源哪里?于是乎宗谱这种文化,也许只能不再被注重地躺进历史的纪念箱,被岁月压上厚厚的封尘。
   其实何须提及到“连锁反应”,单就其俚语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流失。古人在劳动中创造文字之前,首先创造了语言,成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假如某天真的形成了语种统一,那么在广袤的大地上,将会出现死水一潭的呆板格式音调,缺乏抑扬顿挫和软硬兼备的悦耳,犹如动听的大合奏,变成了独弹独唱的单弦乐。
   可方言俚语的消失,已成必然的趋势,这点应大家有目共睹。而造成这种必然的趋势,除与社会的发展,孩子接受的规范化教育,还与大人们的无意在推波助澜有关。孩子去学校,无论对老师还是同学,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余,应提倡用普通话交流自属常须,但孩子回到家里,三四岁的咿咿呀呀,七八岁以上的叽叽呱呱,仍然一口的普通话。大人们不但不教育孩子在回家后应说家乡话,反而引以为荣,跟着凡事都用普通话与孩子进行应对。更有甚者,孩子一开始牙牙学语,大人就灌注“官腔”。很多做父母的或爷爷奶奶,特别是那些自己都打不圆“官腔”的农村人,咬着蹩脚的普通话,旁人听了都觉得可笑。
   但就是这种可笑的父子或爷孙对语,彻底断绝了孩子学说方言俚语的机会,枯竭了传承乡音的熏陶环境,同学校加重提供了只知道讲那普通话的空间平台,久而久之,促使与地方传统语言向背,不消失才怪呢!
   我没少见过此现象,相信大家也没少见过。我单位就有几位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帮儿媳带孩子的乡下人,每当我听他们说着翻腔走调的普通话,还乐此不疲地同孙辈们交谈,只好苦笑地摇头。有一次我故意用都昌话问一个小孩说么得嘎?那小孩愕愕地瞧着我,回头用标准的普通话问爷爷:“爷爷,什么是叫么得嘎?”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世界的万事万物和各种文化,就像数不清的大千植物,都有其各自生长的必须气候土壤,方言俚语也是。如今滋润方言俚语生长的气候土壤,明显在新天空下,渐行渐远地失去了宜人的肥沃。那时代的刷新,那规范的教学,那老辈的推搡,那晚辈的力争,犹如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练者拼命跑,授者用心教,形成巨大的合力,焉有不使新语言浪潮越卷越涌,致使传统俚语不失掉之理?
   我不知道这是叫社会的进步,还是叫社会的悲哀,只知道两点:一是乡间俚语的消逝已成必然,那天的到来似乎只是个时间远近而已;二是痛心,为人间从亘古走来的,又一民俗文化和文明的失落。尽管有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进行拯救,不少文人在大声呼吁,像我们这里还有个民间网站,“如梦三下”先生在积极地做着“都昌么得嘎”节目,但是,能吗?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共 1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的民俗文化,而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俚语,承载着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文明,在今天却慢慢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都昌人,面对方言俚语的日渐式微,心生忧虑,作者列举现实中林林总总的现象,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以及故乡土地上滋养的传统文化的深切挚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的确需要人类交流能无语音障碍,在语言统一的大趋势下,如何拯救具有地方特色传统的东西,也不容忽视。作者以敏锐的触角感受到规范化教育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以“俚语”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即将消失为抓手,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文明失落的忧患意识。文章比喻精妙,语言犀利,分析透辟,发人深思,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8-03 16:14:34
  问好先生,夏安笔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浩歌        2018-08-03 23:22:52
  本文论述了方言俚语衰亡的必然性,论证严密,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性思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