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秋之韵”征文】秋色赋(散文)
一、秋色赋
古人常怀悲秋情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早在战国时代宋玉《九辩》中这样描写秋天的,王国维认为是“悲秋”主题的发端。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为秋的形和声定型上色。
悲亦悲哉,自然之象,境由心生。抬眼望去,自然物候不减当年的脚步,空中的人形雁依然向南飞去。
行走在秋声融融的田陌,父亲的瓜架吊着瓜秧,棚栽的青菜泛着油油的光泽。路两旁泛黄的银杏给秋天贴上了金色的标签。远处凤爪样的枫叶,把诗心画蕴的秋天推向了火红的高潮。孩子们戴上崭新的棉手套,和多彩的绒线帽,活波的像春天的小鸟。这里没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多年悲秋常作客”的忧郁,也看不到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寂寥”的落寞,更看不到“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楚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一片树叶静美的垂落,给人间禀告秋的信息。渐渐地,枝头的硕果盛满了筐,苹果、葡萄、酥梨摆满了街巷路口,吆喝声甜甜的,醉倒整个秋天。
“一叶知秋”,因为这个成语,我对秋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怀。时令渐进暮秋万物凋零,簌簌落叶纷纷扬扬而下。漂浮在流水之上的,像搭载着探险的航船顺流而去。那些随风起舞的,借着风势,越过田园,掠了墙头,来了一次旅行。不管树下的飘流的,还是飞跃的,他们最终都将一起化入泥土,香消玉散,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
蜿蜒的河水在村庄的边上,像一条玉带,河水悠悠缓缓漫流,岸边的白杨,有的细小,有的粗壮,一律的黄金叶,在飒飒风中泛出点点银光。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参差的杨树高高低低,一阵风过,树叶摇落了无数,地上即刻铺上一道叶毯。回头看桥东的河柳,色调暗淡些,没有杨树那么鲜艳夺目,低调沉默着,保持着一贯谦虚的风格。那高而大的是老树,风雨兼程几十年,看老河涨落,看村社变迁。脚下的小桥,眼前的流水,身边的树木。我感觉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小桥的土质就是古朴,流水的低吟是天籁,老树的姿态是心中的美景。
南山公园似乎落在秋天的后面,山路边的槐树还来不及完全色变,零星夹杂着的黄叶,远看像乍开的朵朵碎花。公园里修建齐整的冬青、松柏、腊梅,还有小竹林,再加上海棠、桂花,让人疑心走进了古皇家园林,“玉堂富贵”之境油然而生。不曾见“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人们在这儿跳跳舞打打拳,有的遛鸟,有的赏花,可以什么也不做,只享受着透过缝隙的阳光,感受着秋的风韵……
二、秋天的况味
连日来阴雨不断。这天早上雾霭淹没了晨曦。经过秋雨的洗濯,一切变得柔顺起来。回想夏日张牙舞爪的爆裂,行走在绵绵云雾中,倒觉得是一种久违的享受。路边的行道树削去了夏日的臃肿,繁茂已经凋谢了娇容。有几处果园,采摘了果实的躯干显得瘦弱了许多。那一排排静默的楼房屋舍,恬淡矗立着。
等待秋收的喜悦,庄稼人心里充满了一季的盼望。问农人,多情的秋雨缠绵粘粘,是否可喜?回答是,秋粮需要阳光晾晒啊!连绵阴雨,下湿了地面,也下湿了农人的心。
裹紧衣襟,一阵斜风灌入,不禁打个寒颤。秋意阑珊,季节的风,吹动在不经意间。驻足远眺,灰蒙蒙的昏庸挡住了视线,没有了地平线,天空很低很低,平日里调皮的起伏踊跃的山脊,全被苫蔽在一帘雨雾的梦乡中。恍惚间,心境随风而动,一阵凉意袭来。自然之于万物,主宰的力量谁可匹敌?人在自然面前又是多么渺小脆弱,经不起一股飓风的侵扰,更何况一些巨大的灾难?
人生自古多悲秋,是因为秋以其强劲之势扫净了夏日人间的繁花似锦,将凋零衰落呈现在人们面前,相形之下自然便有一种凄凉之感。
悠悠秋思,载不动秋来暗香沉浮的静美。一片叶子的飘落,一个苹果的成熟,一滴露珠的玲珑,一层白霜的冰洁,一个转身的告别,一副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不贪婪,不迷恋,不奢求,把追求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眼前仿佛又一股春意氲氤的气息。
少年不知愁滋味,独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迷,秋风破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这是古人解读秋天的思索。而我面对的眼前这美如画的秋景,那涌动的韵律,弹奏着秋的畅想曲,那铮铮的秋的弦音,不再有微寒与凄楚。我尽情徜徉在这曼妙的秋的画卷长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