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说菊(散文)
菊花是属于重阳节的花,古人写重阳似乎绕不开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句子,李清照在词中也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连主席写重阳,也没忘写“战地黄花分外香”,三个时代的三个身份各异,风格不同的诗人,写到重阳,却无一例外的写到了菊花。
其实写菊花的诗很多,比如黄巢就写过两首,都很有气势,尤其是那句“满城尽带黄金甲”,连不少从来不读诗的人都知道。
根据记载,我国栽培菊花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了,《礼记》里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句子,鞠就是菊。
三春时节菊花不与桃李争艳,等到秋风萧瑟,菊花才傲霜怒放,所以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随遇而安,竹篱村落岩边山隅自开自谢,陶渊明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陶靖节是菊花的知己。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晋代葛洪《抱朴子》云:“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看来菊花是可以媲美王母的蟠桃和镇元子的人参果的灵药。
至于重阳饮用的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菊花可食,自古入馔。据说慈禧最爱菊花火锅,每至菊花盛开的季节,御膳房每日都会采摘鲜白菊数朵,用明矾水漂过,清水洗净,然后让慈禧用暖锅涮而食之,芬芳扑鼻,别具风味。
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这个“落”字不是写落花飘落而是初开,因为菊花纵然开败了,也绝不随风飘落,所以那位画兰不画土的大宋遗民郑思肖说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先生也是菊花的知己。
但有人说黄州的菊花是随风飘落的,王安石和苏轼还因此演绎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因恃才傲物由翰林学士贬为湖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朝见。去拜见安石,恰巧王安石外出未归。东坡坐在书房,见砚下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见诗大笑——黄花开于深秋,其性坚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干,终究不会飘落,于是一时兴起,提笔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过自觉唐突,便告辞而去。晚上,王安石回来了,看见续诗,知道是东坡所作,便把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只得忍气吞声地去赴任。东坡到任黄州,终日清闲,转眼过了一年,又是金秋时节,黄菊盛开。一日,东坡与好友陈季常饮酒赏菊,一阵秋风吹过,只见菊花的花瓣纷纷落地……东坡一见,大惊失色。季常问明原因,笑道:“不同地方的花是不一样的,黄州的菊花是经秋风而落瓣的。”东坡这才知道王安石是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叫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的景象。
这当然只是个故事,明朝的冯梦龙还把他写进了《三言》,东坡被贬黄州是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王安石不至于这么小心眼儿。可我一直没机会去黄州去看看,到现在也不知道黄州的菊花是否真的在风中飘零。
全国不少地方都把菊花入菜。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全国只有南京用菊花的嫩芽入菜,称为“菊花脑”,是因为当年曾国藩围困南京时洪秀全的“发明”,其实江南不少地方都食用此物,到不仅仅限于南京一地。
菊花还可入药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所产者者称“亳菊”,滁州所产者称“滁菊”,产于浙江所产者称“杭菊”都很有名,泡茶也不错,养肝明目,放一点冰糖味道更佳。
与重阳赏菊有关的还有一个词——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一日,黄花就是菊花,苏轼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句子,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明日黄花其实相当于情人节后的玫瑰和八月十六的月饼,古人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从来没有昨日黄花之说,这个词经常有人用错。
古人画《四爱图》,少不了陶渊明爱菊,“四君子”的条屏也一定有菊花。
可惜在网络时代,菊花被网络给毁了,所以郭德纲的相声里“于谦的菊花”成了一个挺响的包袱。
我喜欢菊花倒不是因为和梅兰竹并称四君子,也不是因为菊花是北京的市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