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英台外传
一
“啪!”那天我送孙子上学后,在小区散步时,突然有人在背后拍了我一掌。回头一看是孙子同学付静怡的奶奶罗老太。
走!陪我到平乐广场看祝英台去!见我回头,罗老太赶紧邀请。
啥?祝英台?都多少年了还祝英台呀!
不知道哇,每天成群结队地去看,走走!
盛情难却,我只好去了。
好!好!哗哗……还没进广场的门,就听见里面的叫好声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挤进去一看,是有人在表演出自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越剧《十八相送》。男女演员的演绎,还真的不亚于正规的舞台演员。尤其是那祝英台,一举手一投足,一腔一调,一词一句,更是盈盈于怀,戚戚于外,让人充满怜惜为之惋叹。喝彩声就是送给她的。
再仔细一看:啊,这祝英台不就是我过去居住小区里的黄老太么!
她怎么会这一手,而且这么火?我的心里满是疑惑。
二
几天后,我去过去居住的小区帮儿媳妇拿点东西时,遇上人送外号包打听的秦老太,便问她黄老太咋会演绎祝英台而且还那么火。
秦老太说,机缘巧合。
咋个机缘巧合?我又问。
她是江南人。退休前是县越剧团青衣演员,主要饰演祝英台。她的搭档王老太的娘家也是江南的。出嫁前也演过戏且专门反串小生,多半饰演梁山伯。不同的是王老太嫁与北京后就再也没有上台了。跳广场舞时她们显得鹤立鸡群,便想起了跳双人舞《梁祝》。只是那些没有文艺细胞的老太们感觉那东西高雅太难,一致反对……
于是,她们自立门户了?我插话问道。
是的!她们在广场的另一边跳《梁祝》,因为稀有,引得众人注目与喝彩——这更加激起了她们的表现欲望,就悄悄排练上演了《十八相送》。老黄会保养身材好又表演到位,所以人们干脆叫她祝英台。
所以火了!我又插嘴道。
三
今年春,我突然心血来潮,一个人跑过去看祝英台表演。可广场上不见祝英台,只有梁山伯懒洋洋地站在广场舞的队伍中。
咋不见祝英台咧?我又跑过去问包打听秦老太。
早就撇下即将临产的儿媳妇,跑去伺候刚结婚的女婿女儿了呗。秦老太说。
为什么呀?为什么要撇下临产的儿媳妇不管,跑去伺候没事的女婿女儿呀?
巴结权贵,嫌贫爱富呗!
他儿子,媳妇也不穷呀,不然咋自己买得起这贵的房子?我大惑不解。
她儿子媳妇是不穷,可和女婿女儿比起来就穷啊!
难道她女婿是土豪不成!
恐怕比土豪还土豪。
他们究竟是干啥的?
女婿是国家部委高干,女儿是著名影视演员,他们有多少钱谁说得清?
也是,这个时代高干和明星结合,钱能少么……只是黄老太为啥要在自己子女面前睁开势利眼呢?我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
四
你们知道吗,祝英台又回来了!那天我和老婆子去超市里买衣服,赶巧遇上了包打听秦老太。她把我拉到一边压低声音说。
回来了!啥时候回来的?我也赶紧压低声音问道。
回来好些天了。
孙子都三岁多了,儿媳妇又请的有阿姨,这时候她跑回来干啥?
听说病了,不能干事,女婿女儿让她回来休息。
说得好听,让她回来休息,还不是不能做事,呆在那是个负担,给撵回来了……
是的,小区的人们都心照不宣,表面上不议论,却在暗地里对黄老太那个家门进行特别关注。
关注结果怎么样?
我们发现黄老太不仅很少出门,而且真的是满面死土色斑块,走路风吹残烛似地一步三颤,全无往日风采。
哦,难怪让她休息!我在心里暗自为黄老太错开势利眼感到不值!
五
祝英台走了——一个人在江南孤零零地走了,啥时候走的怎么走的没人知道。
前天,我再次遇见包打听秦老太,她告诉我这消息时我大吃一惊:她为啥要一个人回江南?她儿媳妇赶她回去的?
不是!听她儿媳妇家保姆说,黄老太回到儿媳妇家里后,儿媳妇对她非常孝顺,专门请假带她去大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拿了药,让她在家好好调养休息,啥事也不让她干。是黄老太自己觉得对不起儿媳妇,趁儿媳妇上班去了之后自己悄悄回江南的。回去不久,她儿子就接到了老家街道领导打来的报丧电话。
保姆说的究竟是不是实话,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没有人判断对错。他们只是一味的叹息,究竟叹息什么,没有人愿意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