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时光倒影中的故乡与家(散文)
我的家乡柳家,算得上是个典型的四县交界地带,位于北镇市东南洼地平原,南临盘山县,东临台安县,东北临黑山县。在历史上,柳家乡除未归属过台安县外,先后归属盘山县、黑山县、青堆子农场,到六十年代才正式划归北镇。因为历史因素,更多的是地理因素,柳家与盘山县同处洼区平原的“南大荒”,同样都是“涝洼甸子放马场、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与盘山的文化性格更为接近。直到七八十年代,行政的力量才慢慢抹去了盘山的痕迹,但与盘山的联系依然是密切的。我总认为,纯正的北镇性格如山,如同医巫闾山的厚重与秀美,而处于北镇东南边锤的柳家,则性格如水,如同流经此地的绕阳河、东沙河、庞家河一样,充满拓荒精神与奔涌的活力。
家乡百年,气象万千。在家国之爱中,我们的亲人,也在家乡的沧海桑田中发挥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1808年,柳家地区出现人烟。
1848年,高祖父李万年出生于山东威海。
1878年,曾祖父李恩会出生于兴城石人沟。
1900年,柳家地区依然人烟稀少,茫茫草原,芦苇蒿草丛生,闯关东人民在此不断落户,第一个聚集成屯地点在夏家岗子。
1908年,祖父李景云出生于兴城石人沟。
1911年,张作霖在柳家最东部的东青堆子建立张家窝棚并圈占土地,“学好教”教主张有民在北部的八家子屯圈占土地。
1912年,外祖父陆春安出生于盘山得胜碑村。
1914年,外祖母陆秦氏出生于盘山三棵树村。
1917年,祖母李王氏出生于柳家小赵家屯。
1930年8月,连续多日暴雨,暴发特大水灾,柳家东南角的莽涨湖(古称马莲湖)被洪水泥沙淤塞。外祖父及其父母兄弟兔驮子草场、房屋悉数被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西义勇军成立,柳家及北部高山子、南部高升成为战场。
1933年,官营子村小学成立,旋解散。
1937年,曾祖父李恩会带着五个儿子,从兴城石人沟搬到柳家宇届屯。
1938年,祖父李景云与祖母李王氏在柳家宇宙屯结婚。外祖父陆春安与外祖母陆秦氏在柳家小赵家屯结婚。
1939年,夏家小学建立,校名“夏家国民小学”,设有一二三个年级。8月,连续降雨,河水暴涨,河堤垮堤,平均水深一米。
1939年11月21日(己卯年十月十一日),母亲陆素珍出生于小赵家屯;1939年12月13日(己卯年十一月三日),父亲李洪臣出生于宇宙屯。
1941年,曾祖父李恩会携长子李景文、次子李景武返回兴城南大山乡。祖父李景云及祖母李王氏搬家到小赵家屯,祖父经手翻盖了位于小赵家屯北趟街的三间草房。
1943年,夏家小学招收五六年级学生,成为优级小学,又称盘山十完小学。高小学生来源于柳家和马圈子、盘蛇等地,开设中文和日语。成立东青小学、双家小学、官营子小学初小班。
1947年,母亲曾经和外祖父母,到内蒙古突泉县太东村太平屯居住一年多才回乡。
1948年,柳家解放,划归盘山县第四区政府管辖,柳家村政府位于柳家段屯内一户于家院内三间草房。父亲李洪臣和母亲陆素珍就读于夏家小学。
1949年3月,范家小学成立,新中国建立。对柳家境内的河流进行了清淤,部分河堤加高加固。柳家地区划归黑山县大虎山区政府领导。柳家发生瘟疫,父亲的大妹、二弟、二妹先后都高烧不退连续离世。
1950年,土改分田地,划分地主成分27户,富农30户,中农286户,贫雇农309户。2月12日(己丑年腊月廿六),姑姑李素英出生于小赵家屯。
1951年,镇压反革命,枪毙土匪头子四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范家小学成立。
1954年,进行合作化运动,建立互助组。祖母李王氏去世。
1955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劳动力出工日和工分数量分红。
1956年,土地归集体所有。
1957年,18岁的父亲李洪臣先后到羊肠河大堤和龙湾水库参与工地建设。
1958年,柳家村划入高山子公社,后单独成立柳家人民公社,开展大跃进运动。开展“反右”斗争。父亲李洪臣与母亲陆素珍结婚。
1959年,柳家人民公社成立,成立管辖区归盘山。大哥李春华出生。
1960年,人均每日口粮三两六钱,三年困难时期。北镇县青堆子畜牧场成立,柳家乡正式划归北镇县管辖。
1961年,二哥李春生出生。
1962年,成立柳家公社。曾祖父李恩会在兴城南大山乡去世。
1963年,父亲李洪臣开始在生产队负责会计工作,后来担任了生产队队长。三哥李春青出生。小赵家屯刘福友自黑山县高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柳家的第一个大学生。
196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加高加固河堤。开始修排水站七座。成立防疫站。
1965年,柳家公社各大队普级小学。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本乡进行多次政治斗争,成立“死不怕造反兵团”和“真理造反兵团”。父亲李洪臣开始主持翻盖五间新房,四哥李春国出生。
1967年,成立柳家文革小组,给地富反坏右分子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及牛鬼蛇神戴纸糊高帽游街示众。柳家电力空白解决,柳家大队从劳改队四大队引入低压线路用来农户照明。
1968年,成立柳家公社革命委员会,公社门前道路中间修起一座忠字塔。柳家公社各大队先后拉线引电,结束了主要依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历史。李春忠出生。
1969年,群众专政组织成立,多人在群众专政的运动中丧生。柳家中学成立,校址位于柳东大队大赵家和小赵家之间,实行九年一贯制,有初中又有高中,所以校名为“柳家公社中学”。柳家供销社成立,分百货、图书、日杂、生资、副食、针织、采购站等摊组。姑姑李素英19岁,经已在高山子安家的老爷和老奶介绍,嫁给了来自窟窿台乡的姑父张春章。
1970年,柳家乡办企业综合厂成立。父亲李洪臣调到大队担任会计工作,后担任大队长。
1971年,柳家砖厂和采石场成立。
1976年,“四人帮”反党集团垮台,十年文革结束。柳家综合厂改名为柳家农具厂。大哥李春华应征入伍,赴浙江加入人民海军。
1977年,柳家中学董焕德校长被选为省人民教师代表参加省教育会议。父亲李洪臣获颁奖状:“李洪臣同志在一九七六年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完成金融工作任务中,成绩优异,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1978年,平反冤假错案。柳家信用社成立;挖柳河沟。柳家乡文化站建立。
1979年,柳家中学取消八、九级(高中),只剩初中学生,校名改为“柳家公社初级中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七六〇四部队喜报:“李春华同志,在一九七八年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特此报喜。”
1981年,外祖父陆春安成为了庞家河柳家段的一名护林员,同时也是排灌站管理员。二哥李春生考入哈尔滨工程学院,三哥李春生考入锦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成为柳家中学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和第一个中专生。
1982年,农业生产实行定产责任制,以组为单位进行核算。双家屯小评剧、二人转参加县群众文艺调演。小赵家屯姚海鑫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后成为柳家地区第一个博士生和大学老师。
1983年,生产队解体,实行了土地承包制,责任到田到户到人。柳家公社改为柳家乡,中学改为“柳家乡初级中学”,董焕德校长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在县里介绍办学经验,学校被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学校光荣称号。高山子劳改支队二、三、四、五大队学生合并到柳家中学。外祖母陆秦氏去世。三哥李春青毕业后分配到柳家乡政府工作,后调入北镇和锦州市工作。
1984年,锻压机床厂成立;修建第七座排水站。二哥李春生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工作。
1985年,全乡建成十所小学,分别是东青小学、双家小学、八家子小学、官营子小学、柳家小学、柳东小学、夏家小学、宇宙小学、新风小学、卢家小学,教师95人。全乡个体商店达到35家。父亲李洪臣被柳家乡人民政府评为“林业先进工作者”。四哥李春国考入河北地质学院。
1986年,获评柳家乡“五好家庭”荣誉称号。大哥李春华转业到锦州工作。李春忠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柳家乡的第一个北京大学学生。
1987年,成立柳家满族乡。祖父李景云过世,其创新农活被许多村民仿效:自家织布卖布;自生绿豆芽;轧高梁桔杆垫子;试扣蔬菜大棚;自制各种捕鱼工具,如扳网,抢网,搅捞子;人工凭温度计在火坑上孵小鸡。
1988年,柳家供销社解体。
1989年,四哥李春国毕业后分配到盘锦工作。
1990年,取消柳家满族乡,复置柳家乡。外祖父陆春安卸任庞家河护林员、排灌站管理员。李春忠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工作,后调入大连工作。
1994年,柳家砖厂因没有土源停止生产。父亲李洪臣五十五岁,已经连续在村级政府担任会计和村长等24年,办理退休。
1997年,暴发特大洪水,卢家村受淹。
2001年,外祖父陆春安去世。
2004年11月,父母亲搬到锦州居住。
2007年,柳家中心小学建教学楼。
2008年,柳家乡政府建办公楼。十所小学合并到柳家中心小学。
2011年,父母亲重返柳家故里居住。
2012年,柳家中学撤销并入北镇新一中,从此43年的柳家中学取消了。
2014年,柳家乡开展环境大整治会战,柳东村主要道路硬化完成。山江辣根厂成立。
2016年,柳家乡党委被锦州市委授予先进党委,柳东村支书杨树宝被锦州市委授予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百年变迁,沧海桑田。自然的痕迹幻化,历史的身影永存。姑且为家为乡记下历史的简略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