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尊重,请从聆听开始(随笔)
前段时间看到小学生阅读上一篇文章,一个主持人问一个小孩:“如果飞机失事,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
孩子天真的回答:“我会背上降落伞,马上跳下去。”
听到这个回答,主持人和观众都忍不住笑起来。这时孩子却突然哭了:“我要背着那个降落伞,到下面找人救他们。我要救他们,我还要回来!我还会回来!我一定会回来!我一定要救他们!……”孩子哭得很悲伤,不断的重复着。
这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是的,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定例。当孩子第一句话出口时,我们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主观的判断:面对危难,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危。他也许不算自私,但遇到危险会害怕,如何脱离危险?脱离危险的方法就是先让自己安全,这无可厚非。只是,作为成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会、或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所有人都笑了,笑孩子不会隐藏自己的想法,笑他的天真直率,也许也有嘲笑他的自私。
但当孩子说出下面的话,我们是不是汗颜?面对大人的嘲笑,孩子一定很难过,但是他还是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是逃兵!我只是去搬救兵。如果孩子因为我们的嘲笑而不敢表达,我们是不是就永远无法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候因为大多数人的误解或歧视,往往让许多以美好开头的想法或事情,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拿出两个苹果让孩子选择,孩子拿过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呢?可能有人会觉得孩子把两个苹果各咬一口,就是一种变相的占有,就是给苹果贴上自己的标签,就是为了让别人放弃选择。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会觉得孩子自私。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妈妈建议:下次直接自己先拿一个,然后把另一个再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别人也会需要。有的妈妈认为这时候就应该因势利导,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礼让。
那么让我们完整的看一下这个故事:孩子把两个苹果各咬一口后,把一个递给妈妈,说:“我尝过了,这个更甜一点……”
或许,当妈妈看到孩子把苹果各咬一口时,她的内心是难过和崩溃的。自己一心呵护,精心培育的宝贝怎么这样?心中怎么没有妈妈?但当她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她一定会欣慰。也许忍耐的过程会很疼,但结果会很甜。只有懂得聆听,才会了解真相。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爱心在路上。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记得有一次,一个要好的同学宴请宾客,我听说会有许多人参加,本来我是不喜欢那样的场合,太喧闹。但是听说有好多中学时代的同学都会去,我不由有些心动。虽然我们那时候的学生比较封建,男女生几乎没有交集,而我又是那种内向寡言的人,除了一两个闺密,和其他人都比较疏远。毕业后和同学们都失去了联系,但是想起无法重来的学生时代,还是让人格外怀念,能看看昔日的同学,即使静静的坐着,也是一种幸福。
那天我到的有点晚,我坐在剩下的一个空位,才发现同桌都是男生,顿时有点局促。也许因为我性格的原因,也许因为当初不太熟悉,男生们愉快的交谈,只偶尔和我说一句。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男生可能感觉我的局促,他对着我说:“岁月不饶人,同学都变化好大!”我想说“留在我记忆中的还是你学生时代的样子,只是上次在一个同学的空间看到你们的合影,才发现真的青春不再。”结果一开口说:“我还是在xxx的空间看到你……”还没等我说完,一个男生怼到:“本来就是同学,搞得好像网友。”我不由红了脸,直到宴会结束,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只静静的听他们说。
从那以后,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她情绪紧张或表达不清,我总是耐心的等着,或是询问她想表达什么。真正了解别人的意思,收获的可能会是一份温暖,一份感动。比如停电时隔壁那个敲响你家门,询问你有没有蜡烛的男孩,他不是为了借蜡烛,而是送你蜡烛,只是怕你在漆黑的夜会怕,为你点亮善缘的心灯;比如那个用羡慕的眼神,看你哥哥送你一辆漂亮的汽车的小孩,他不是想有一辆那样的汽车,也不是想有一个那样的哥哥,而是他也想做个那样的哥哥,有一天送给弟弟一个他心仪的礼物;比如你犯错后喊你去办公室的老师,不是为了惩罚你,而是帮助你认识错误,以免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时候静静的聆听就是尊重,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请从聆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