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江山】读古文三则,看为人处事(随笔) ——读书系列
一、读《老子》,看为人做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多事的方式去作事,把没有味道当作味道。无论大事小事,事多事少,都应以德报怨。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处理天下困难的事,一定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所以,看起来圣人一生没做大事,结果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的人他的诚信度一定不高,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一定很多,所以圣人做事总是把困难考虑在前,结果终生没有困难。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全文仅五千多字,却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是道家以至后来道教的精神纲领,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
这篇短文可分三层意思来理解。)(一)、对人的态度,强调以德报怨。(二)、做事的态度,强调有困难的事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从细微处着手。(三)、看人处世的态度,强调不要轻信他人承诺,首先要想到难处。三层意思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处处闪烁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光芒。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并非自夸。两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对当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当前,把追逐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终极目标,出现了人心浮燥,作事极端的恶劣现象,令人堪忧。以德报怨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做大事从小事入手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进利,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企图一夜暴富;不“轻诺必寡信”的教诲,反而轻信遥言,失去自我,结果出现小到个体上当受骗,大到群体失去尊严。
二、评孟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比孔子晚出生一百七十多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人,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所合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主要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这里,孟子将人民、国家、君王作了一个排序,把人民排在第一位,国家第二,君王排在末位;这不仅体现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逻辑上也符合客观实际。我们不防用逻辑的方式演绎一下: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君王,所以,做了君王的人应该重视人民,关注民生。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看出,哪个帝王关注民生,那个时期就兴旺发达,反之则天下大乱,甚至会丢掉江山。秦始皇靠武力统一天下,可谓英雄盖世,原本想二世、三世万万世,结果二世没到头大秦帝国就灭亡了。为什么?就是草菅人命的结果。陈胜、吴广,本来是抽调去修长城的农民工队长,因天阴下雨没能按时到达工地,不按时到达工地,按秦朝的法律当斩,所以陈胜才说:去了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个死,不如造反,说不定还能找条活路。就这样,陈吴俩人举起义旗,揭竿而起,拉开了灭亡秦朝的序幕。贾谊在《六国论》里说: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我们说,灭秦的何尝不是秦呢?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唐朝的开元盛世,或是大清的康乾时期,尽管时代不同,原因各异,出现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与统治者都能关注民生是分不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安居乐业也是最好的佐证。尽管孟子死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但他的民本思想还是值得后世探讨、借鉴的。
三、重读《邵公谏厉王弭谤》
历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公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农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胡可壅之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来自于这段文字。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今天重温,照样能与邵公产生共鸣。故事内容很简单:周厉王执政时,国人批评他,他就派人暗访,对指责朝政的人见一个杀一个,造成老百姓见面时不敢说话,互相用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的恐怖局面;而他还在邵公面前炫耀他能“弭谤”,让老百姓不敢说话的政绩。邵公用河流不可让它壅堵,壅堵后一旦溃堤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关键在于疏通,顺其自然的道理劝谏周厉王,认为老百姓都长有嘴,心里有什么想法要通过嘴讲出来,关键也在于疏导。并建议,公卿列士对朝政有赞誉或讽谏的,可以用献诗的方法表达,百姓有什么想法,可以让乐师编成乐曲唱出来,等等。但历王不听,过了三年,历王就被流放到彘地去了。
历史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腐败严重,出现了强拆民房,侵占农民耕地等不法现象,造成大批人员上访。为了“弭谤”,上面用一票否决要求各级党政干部“维稳”,因此,各级政府组织专职队伍,拦截上防人员。或遣返,或关押,或逮捕,或判刑,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说政通人和,政不通何来人和?
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做了几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好事。首先是反腐,打虎拍蝇,这不仅为国家缴获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也为百姓扫除了惧怕贪官的心理障碍。其次是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靠什么把权力关进笼子?当然靠法律。依法治国,不仅仅让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近年来,上访人员逐渐减少,初步出现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用“弭谤”的方式“维稳”,结果越维越不稳;用疏导的方式治国,社会反而和谐平安。两千五百多年前邵公的谏言,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