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大禹治水诠释了什么(杂文随笔)
在中华历史上,有一条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著名而伟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黄河,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不过,即便是母亲,同样也有年轻时的青春桀骜。在上古时期,黄河的脾气可不小,动不动就变成了狼外婆,总喜欢闹洪水。要知道那个时候民风还很淳朴,母亲河变狼外婆的速度比翻书还快,这让乡亲们根本跟不上节奏。眼看房子就要修好了,脸上刚露出些许舒缓的表情,可一波洪水打过来,房子又被带走了,泪水瞬间流了下来。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跺跺脚,嘴里埋怨一下母亲河,“妈呀,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时的统治者尧帝,也很不开心,因为市政建设也没法搞了,刚准备栽行道树来绿化街道,这一波洪水连道儿都没了,还栽什么行道树啊!
历史上关于这场巨大洪水的起因,史料记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是天上的神仙们搞的鬼。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说这是水神共工干的好事,因为他把天给戳破了,而且这个时间点还和女娲补天的时间重合。而在古希伯来神话中也有记载,说因为上帝要惩罚人类也发了一场大洪水,有人想活下来就开始造船,这条船后来成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而除了中国和古代希伯来以外,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远古神话中,几乎也都有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这就比较有意思了,虽说都是神话传说,但传着传着,中西方神话就传成了同一个。这就证明了一个问题,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真的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
中华民族的诸多优良传统中,有一种叫做“攻坚克难”。既然出现了洪水,当然得想办法解决。于是,尧帝组织大家来开会讨论,“大家都说说看,遇到了洪水怎么办?”乡亲们积极踊跃,有人喊:“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论证,大家发现根本跑不过洪水,不仅跑不过,还吃不上饭。
尧帝说:“继续开会!说!怎么办?”
乡亲们再一次积极踊跃,有人就喊:“治!治理洪水刻不容缓。”
尧帝听完点点头:“治理?好,这个靠谱!谁治?”
“他!”乡亲们齐刷刷指向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鲧!也就是后来大禹的父亲。虽然这名字听着不像是亲生父母取的,不过可千万不能小看他,鲧这个人没别的特点,他是出了名的根正苗红,统一华夏的黄帝是他爷爷,所以说鲧属于如假包换的高干子弟。可在政治斗争面前,一切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本来摆在鲧面前有一条星光大道,如果治水成功,他就可以成为尧帝的接班人,可偏偏命运弄人,鲧治水失败了。因为鲧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堵,洪水来了筑堤挡,水位高一尺,修的堤就高一尺,水位高一丈,修的堤就高一丈,结果就是水位越来越高,可是人们的施工速度明显赶不上水位,这时候决堤就再所难免了。等回头一看,愕然发现,鲧治水之后,损失果然比原来明显严重了。因为水位太高导致堤坝时常出现决堤的情况,大家都受不了了。所以鲧的人气便一年不如一年,而另一边的舜恰恰相反,人气却一年高于一年,继承人选的天平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按理说鲧治水九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治水治得不好,你把我换了不就行了吗?可惜鲧站错了方队,又是舜曾经的竞争对手,所以舜当了头之后,鲧就成了牺牲品,这就是政治。
不过鲧的沉沦和舜的成功,这里面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矛盾点,原因就是这场洪水。我们假定这一时期是一个世界性洪水蔓延的阶段,那为什么在鲧辛辛苦苦带着大家修堤坝的时候,舜却可以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带着大家制作陶器,培养艺术细胞呢?那时候人们连饭都吃不饱,还用制作陶器盛剩饭吗?他们根本没有余粮。这不禁让人怀疑舜的历史事迹,这里面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呢?但无论如何,在历史上,舜最后还是登上了王位,并且成功灭掉了鲧。可接下去让谁来治水呢?鲧的儿子大禹就这样被推了上来,史书上通常是大大歌颂大禹如何如何子承父业,但其实这里面也不排除舜想赶尽杀绝的可能性,毕竟铲草要除根,鲧死后难保他儿子大禹心里不想报仇,干脆先下手为强,可是没有现成的罪名啊,怎么办?舜就想了个办法,“这水谁也治不了,那我就让大禹去治,治不了的话就把他杀了,这样也师出有名,杀之有理。”
当时大禹心里的真实想法,至今不得而知。即便那时如果有了写日记的习惯,且记下了每天的报仇想法,那么在历史长河中传了那么久,肯定也都被和谐了。不过大禹还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踏上了治水之路。据说他刚刚结婚4天,就跟自己的妻子涂山氏匆匆告别,大禹一心想着工作,根本没能在家住,毕竟百姓们都在水里泡着呢,所以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即便他的心里有一把把的辛酸泪,但是没办法。一到工作岗位,大禹马上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基本是工具不离手,走到哪量到哪。而且他吸收了父亲的治水教训,决定用顺势而为,疏通为主的方法,一开始高层都不看好,心想:“这能行吗?等着看笑话吧。”结果,高干们都准备好了大白牙嘲笑大禹,却发现洪水越来越小了。
治水成功了,那可是大功一件啊!这意味着广大劳苦大众可以吃饱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就这样,大禹走上了他爹没能走上的星光大道,逢人就有欢呼,走到哪里都有尖叫声,威望可不是一般的高。之后,大禹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帝位继承者的不二人选。此时舜想到自己杀了大禹的父亲,如果让大禹顺利称帝,那自己岂不是没好日子过了?不过,如果这时候他敢站出来说,“我就是不把帝位传给大禹”,那绝对成为众矢之的,会更早地被推下帝位,因为这时候从人气上来讲,舜已经算是过气明星了,从实力上来说,治水是当时最大的工程。财富权利全面倾斜,大禹治水治了十三年,谁还会听舜的话?没办法了,那就让贤吧。
什么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治水一事就告诉我们,有些事还是不要做得太绝了,该还的还是得还。所以最后传说舜死在了他去巡狩的路上,在一个叫作苍梧的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似乎暗示了舜的结局并不是很好。按理说,日子过得好好的,舜为什么要跑到湖南的苍梧去呢?那会儿还没开发,并不会想去旅行。这就是疑点,舜这到底是走基层呢,还是被流放呢?李白有一首诗,叫作《远别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说的是这帝王,如果没有手下大臣们帮你,一条龙也能变成一条鱼;而权利要是都归了大臣们,帝王的结局也就变成了哪凉快哪待着去。纵观历史,大家会发现,尤其是王位之争这种事,无外乎两种结局,要么成为天下的主子,要么就是御花园的化肥,而大禹治水为大禹赢得了王位,杀父仇人最终也归于泥土,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大禹治水到底是为了治水还是治人呢?